田濤
近幾年來,全球通信行業呈現出一種萎縮、低迷的狀態,但華為2015年的收入比2014年增長了30%以上。
華為公司成立于1987年,創業資金只有21000元,5年時間,從3名員工發展到1992年的200多名員工。
這時候華為主要從事的是通信交換機產品的貿易代理。
1990年,華為有了自己的交換機產品,但技術和產品質量都比較低端。
當時,中國的通信市場主要被西方公司占據,華為的產品主要用于中小企業的內部通信。
可到了2015年,華為的收入已達3950億元人民幣,儼然已是一個全球通信行業的“巨無霸”。
華為如何能夠在近30年內快速成長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導者?
“華為是國內公司最早實現從產品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的企業之一。”媒體如是評述。
從產品制造到產品“智造”,這是發展思路的革新。
從管理改革,到工資改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身先士卒,率領華為員工對準一個“城墻口”發起沖鋒。
每年上億美元請IBM管理團隊優化組織和流程;每年數百億元投入研發,而且力度逐年上升。
“豐田的董事退休后帶著一個高級團隊在我們公司工作了10年,德國的工程研究院團隊在我們公司也待了十幾年,才使我們的生產過程走向了科學化、正常化 。”任正非說。
如果是為了掙錢,任正非本不需要如此。
風險和誘惑也時刻擺在任正非的面前。
股票的風口,房地產的風口……
可任正非卻不為所動:“我們就是專注做一件事情,攻擊‘城墻口。”
那時,華為公司樓下有個交易所,買股票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著。
而樓上則平靜得像水一樣。
因為,改革必然會經歷陣痛。
陣痛期一旦度過,華為開始收獲豐厚的紅利。
華為到2012年年底擁有7萬多人的研發隊伍,占員工人數的48%,是全球各類組織中研發人數最多的公司。
2013年,華為研發投入占全年收入的12.8%,達到53億美元,過去10年的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00億美元。
華為在全球有16個研發中心,2011年又成立了面向基礎科學研究為主的2012實驗室,這可以說是華為的秘密武器。
華為在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的成功,得益于兩大架構式的顛覆性產品創新,一個叫分布式基站,一個叫SingleRAN,后者被沃達豐的技術專家稱作“很性感的技術發明”。
這一顛覆性產品的設計原理,是指在一個機柜內實現2G、3G、4G三種無線通信制式的融合功能,理論上不僅可以為客戶節約50%的建設成本,而且很環保。
華為的競爭對手也企圖對此進行模仿創新,但至今未有實質性突破,因為這種多制式的技術融合背后有著復雜無比的數學運算,并非簡單的積木拼裝。
正是這樣一個革命性、顛覆性的產品,過去幾年給華為帶來了歐洲和全球市場的重大斬獲。
一位國企的董事長見任正非時說了一句話:“老任,你們靠低價戰術怎么在全世界獲得這么大的成功?”
任正非脫口而出:“你錯了,我們不是靠低價,是靠高價。”
(據相關資料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