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7年的經濟工作,2016年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在不少專家看來,會議已釋放出了提振產業發展的重要信號。
點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于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并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2017年推行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我國到2015年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我國制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
專家認為,加快推進中國制造,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組合。
在配套措施方面,《規劃》提出,要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同時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不少專家認為,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則將直接影響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中央深改組近期通過的三個關于國有資本管理的文件明確,國資改革中的核心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國資委副主任劉強表示,國資委正在通過職能轉變,設立了資本運營和收益管理局,就是為了突出“管資本”。與此同時,國資委正在制定出資人監管的權利和責任清單,按照現在的進展情況,國資委已經制定了這個清單,共有30多項權責。
除此之外,此次政治局會議還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并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