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作為規格最高的年度經濟工作會議,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歷來被視為來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風向標。本刊通過梳理會議全文和相關延伸解讀信息,多項要點引發廣泛關注。
“穩中求進”升至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會議明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會議還指出:“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穩中求進”這個近年來經濟工作堅持把握的總基調,在2017年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把“穩中求進”推向一個新境界。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表示,“穩”的落腳點是保持社會穩定,包括加大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環保、食品安全等領域的公共投入,這與“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一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實現經濟筑底企穩,不能急于求成,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穩”是基石,“進”是目標,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我國初步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
會議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明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會議系統闡述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
第一,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把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
第二,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出引領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套政策框架。
第三,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這是黨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更加深入的基礎上,對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對經濟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更加系統、完備的政策安排,經受了實踐檢驗。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黨的十九大也將于2017年召開。辛鳴說,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的確立,對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明年更重防控金融風險 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今年以來部分城市房價上漲較快,金融市場中跨市場、跨機構、加杠桿的短期炒作較多,此外美聯儲加息會對全球資本流向和匯率走向產生較大影響。當前金融風險已經抬頭,要根據形勢變化,更加注重防范金融風險。
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中性”就是資金量要合理、價要穩定,不刺激也不緊縮。要防控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就不能釋放過多流動性;而實體經濟壓力依然不小,又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匯率方面,一方面發出“基本穩定”的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另一方面“增強匯率彈性”向著更加市場化方向繼續前進。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貨幣政策告別寬松時代,轉向中性穩健,中國流動性拐點出現。2017年貨幣信貸政策不如2016年寬松。未來貨幣寬松的制約因素開始增多,房地產調控、通脹預期升溫、人民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2017年美聯儲加息次數上調至三次等。
在財政政策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積極財政政策可關注刺激居民消費方面,貨幣政策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樓市發展方向:“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去庫存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表述。包括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等。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說,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關鍵要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系。
會議還指出,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認為,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關鍵要穩定市場預期,減少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行為。從此次會議看,下一步應加快住房制度、土地供應制度、住房金融體系、房地產稅收制度、房地產市場規制、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制度建設,以長效機制引導市場穩預期。
“2017年房地產長效機制建立一定會有突破,包括稅收、土地政策等等。”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市場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表示,2017年房地產調控要“穩”字當頭。從目前房地產銷售、施工和新開工面積數據來看,2017年房價上漲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房地產調控必須緊抓不放,嚴控投機購房。
會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內涵
會議指出,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除了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之外,會議還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了新內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召元說:“中央根據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形勢變化,面向更深層次、更廣泛的結構性矛盾,不斷深化、擴展改革任務,顯示中央對于結構性改革的深刻洞悉和科學把握。”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明確了在經濟轉型階段實現長期健康發展的正確路徑,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意義深遠。
振興實體經濟: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會議明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此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于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并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明年推行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認為,“如果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置于金融業而輕視實體經濟,從長遠看,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表示,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更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防控金融風險: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
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楊躍對此表示,“一批風險點”“資產泡沫”的表述說明中央對目前經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一系列的針對措施,無論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加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的發布,還是銀監會表外業務監管新政的意見征求,社會各界所公認的諸多潛在風險領域正在得到高度關注。‘下決心的提法更是說明中央下決心進入金融風險防控的攻堅期和深水區,有針對深層矛盾和問題進行根本整治的魄力。
“‘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的表述可能說明明年監管體系的改革會有實質性進展。目前金融創新非常多,跨市場、跨機構的各類業務所蘊含的風險更為廣泛、隱蔽和復雜,識別和管理的難度顯著加大。這需要進行相應的頂層設計,在全面風險管理上隨之轉型,守好底線。”楊躍進一步表示。
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則認為,“這些年,風險在股市、債市、房地產和跨境資本流動等領域輪動,所以很難指明一個特定領域的風險點。但我認為埋藏得比較深的,或者說未來有可能暴露的風險,一個在直接融資領域,體現在債市的違約和企業破產風險,第二是間接融資領域,體現在銀行的不良貸款上升。”
伍戈還強調,金融風險只是表象,背后還是實體企業遇到的問題。所以,治標還得治本,關鍵要讓實體企業有更好的利潤增長點,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特別是給民營企業更好的營商環境。
定調國企改革 混合所有制是重要突破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項安波認為,新的一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將很可能取得新的突破:“對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文件已經齊備,接下來是與重要領域的行業體制改革相結合,如何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方面需要有實質性的新的進展。”
項安波表示,在經過2016年試點之后,國企改革如果能夠在市場化方向進一步推進和拓寬,比如市場化選定經營管理者等,那么國有企業的活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從而釋放更多紅利。
博覽財經首席研究員李宏圖則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中的一個要務,就是解決“國企病”。當前體制機制下,國企已成為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改革發展所面臨的所有矛盾的焦點和綜合體。決策層要想“大力振興實體經濟”,要想順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需要攻堅的就是“國企病”,解決“國企病”的根本目的仍是做優做強做大國企。
外媒密切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新加坡《聯合早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肩負為中國政府2017年經濟工作定調與部署任務的使命。投資者們密切關注這場年度會議,希望從中找出線索,了解國家來年的優先政策和經濟目標。
法新社:這場會議旨在應對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會議承諾“中國將加大力度控制資產泡沫,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報道尤其關注中國的匯率政策,并援引會議內容稱,中國將提升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但人民幣匯率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路透社:中國將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機性購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國需要從宏觀上控制信貸。此外,中國還將在房價面臨較大上漲壓力的城市增加土地供應,并盡快建立抑制房地產泡沫的長效機制,避免房價在2017年出現大起大落。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美國《華爾街日報》:(會議)表明在全球不確定性大增以及中國經濟企穩復蘇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將更注重防控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貨幣政策將轉至中性甚至偏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