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浚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臺灣藝術大學訪問學者
當代中國畫審美大眾化的困境、機遇與突圍
——以水墨動畫為例
吳浚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臺灣藝術大學訪問學者
全球數字化日甚一日,閱讀碎片化、信息全網化、文化差異化已成常態。如何承續中國畫審美成為重要研究議題:對外,有效傳播中華文明;對內,提高國民藝術審美水平,固化民族文化的美育功用。將中國畫與水墨動畫進行聯姻,是行之有效的路徑之一。
中國畫;審美;大眾化;水墨動畫
當下中國畫藝術審美迎來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全球化競爭愈演愈烈,世界各地文化不斷涌入國內,紛繁復雜的文化樣態給人們新的審美感知,亦使本土傳統文化的承續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提出中國傳統文化須在本土不斷承續和深耕,并力求在國外有效推廣。然而中國畫因其獨特的審美體系,在數字化的當下已然“曲高和寡”,普通大眾陷入不懂國畫的窘境。欲推廣傳播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畫審美,讓人熟知并喜愛是其首要任務。
(一)獨特的創作方式。
中國畫創作追求在自然中感悟、體味生命哲學。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大至山川景物、煙云變滅、斗轉星移、晴雨寒暑、陰陽晦暝、朝昏晝夜,小至繁花碩果、魚躍蟲鳴、禽飛棲止,均彰顯了自然規律。藝術家將現實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通過感悟體會,目識心記,再進行重組、加工、轉換,外化為可狀貌的形態。然而,藝術家并不滿足機械式的純客觀摹寫,而是追求境界層次的表達,以心靈映射萬象,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里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去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南齊謝赫將“氣韻”作為品評中國畫藝術的最高準則,“氣韻”妙在“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骨法用筆”妙在虛實之間。中國畫的線條不僅有塑造“形”的功用,同時亦承載“勢”“形”“氣”“力”“韻”諸要素,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曲直相間、方圓交疊、濃淡互理。運筆的點、染、皴、擦、輕、重、疾、徐,運墨的濃、淡、干、濕,以及造型的大、小、方、圓,色調的冷暖變化,構圖的繁簡不一,營造出不同的節奏韻律,意象萬千。“數量的比例、形線的排列、色彩的和諧,都是抽象的點、線、面、體的交織結構。為了集中地提高和深入地反映現實的形象及心情諸感,使人在搖曳蕩漾的律動與諧和中窺見真理,引人發無窮的意趣、綿邈的思想。”[1]正是由于中國畫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而呈現出千人千貌、萬人萬相,讓人意味無窮又難以心領神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畫審美大眾化的難度。
(二)高雅的審美體系。
中國畫的藝術精神經歷不同朝代的更迭,在文人逸士、宮廷貴族等推動下演化發展,或為精神引領的宗教服務,或為宮廷貴族的審美愉悅,或為文人墨客的暢情抒懷,或為精英上層的生活點綴。中國畫表現的意境特征,根基于我國民族的基本哲學,即《易經》的宇宙觀,宗白華有言:“中國畫的主題‘氣韻生動’,就是‘生命的節奏’或‘有節奏的生命’。伏羲畫八卦,即是以最簡單的線條結構表示宇宙萬相的變化節奏。后來成為中國山水花鳥畫的基本境界的老莊思想以禪宗思想也不外乎靜觀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靈節奏,以體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奏。”[2]中國畫運用筆法墨氣以外取物的形貌神態,內表人格心靈,色彩附于筆墨骨法之下,雖簡淡而神韻骨氣具足;在造型刻畫上,舍寫實,求神韻,逸筆灑脫,超然于物。同時藝術家在創作時于筆墨中、形狀處寄托自己的品格體悟,借物抒情,借景言志,或豁達開朗,或靜觀自在,或孤傲獨往,或簇擁而立,或高風亮節等,不一而足。《文心雕龍》載:“窺意境而運斤。”“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即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作品背后巧妙置入藝術家自身的人格及生命經驗,希望觀眾亦能感同身受,有所悟,有所得。然而,這份所得需要觀者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及敏銳的感知能力,同時還需一定的閱歷支撐。作為普通大眾,我們難以從中領悟到如此豐富細膩的審美層次空間。
(三)單一的傳播路徑。
當下中國畫的傳播交流多以展覽、書報、電視、網絡等形式為世人所見。展覽多集中于東部發達城市及各省會城市,中西部地區的三四線城市及更偏遠的縣鎮機會則少之又少。整體而言,通過展覽得以現場近觀其美的僅有少數。伴隨數字化潮流的到來,書籍電子化的時代已然來臨,通過書報閱讀欣賞中國畫的群體日漸減少。筆者在各大報刊亭實地查閱得知,現有報紙多為時下新聞及鋪天蓋地的各類促銷廣告,鮮有關于中國畫的文章。電視網絡因其信息內容琳瑯滿目,中國畫較難在浩如煙海的紛繁嘈雜中引得大眾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成長于讀圖時代的青年一代,從小沉浸于歐美日韓動漫,缺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關注,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讓他們難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國畫。對國外其他受眾而言,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接觸機會稀少,傳播的效果并不理想。鑒于此,如何讓中國畫審美的傳播形式更顯生動、傳播方式更為便捷、傳播樣態愈加現代是其突破口,借由水墨動畫與中國畫相結合,可為中國畫審美的傳播推廣助力加值。
(一)文化戰略的必備。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3]“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4]可見推廣中國畫審美的大眾化是當下文化戰略所需。
(二)全民美學的訴求。
如今國民收入穩步增加,人民生活從溫飽型漸入小康型,提高生活品質成為時下人們廣泛關注的議題。藝術是人們審美感知、美學素養的源泉,作為最具中華文明的書畫藝術,是人們感知我國獨特美學意蘊的重要載體。所幸書法在政府的倡導下已通過中小學進課堂等方式逐漸得到有效傳播推廣,而中國畫美學卻未獲契機。作為傳統造型藝術的重要形態,中國畫應為大眾領悟山川壯麗之美,體悟自然多樣的詩意之境提供審美依據。借由對國畫的解讀、感知,領悟承載其上的文脈傳承及歷史淵源,為人們審美精神營造可棲、可居、可游、可語的場域空間,是重塑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途徑。
(三)產業發展的必需。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在現有高度工業化的基礎上,環境污染、后勁乏力等問題日益凸顯。在保留現有經濟優勢的同時,應建立更能適應“后福特”時期的生產組織形態。逐漸深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競爭力,推進創意加值。英國、日本等國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產業生態。中國畫作為最具歷史文脈的藝術形態,背后潛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可借由多領域合作互通,實現產業加值,當下除各大博物院及部分旅游景區將中國畫與文創商品進行結合外,少有更具深度的挖掘探索,中國畫創意產業價值空間巨大。
(一)輝煌一時的水墨動畫。
20世紀6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老一輩動畫藝術家經過反復實驗,研發出分層渲染著色技法,背景手工繪制,角色用賽璐璐片分層上色,于1961年拍出首部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此作使齊白石的魚蝦等形象活化于優美抒情的動態水墨影像中,詩意與畫意完美融合,引來世界各地的贊譽,前后獲得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等數十項國際大獎。1963年,由特偉、錢家駿導演的《牧笛》應運而生,通過牧童“失牛、尋牛、得牛”的情節將李可染筆墨酣暢、氣宇軒昂的水牛與江南水鄉、田野風光共同構成別具特色的田園詩,意境悠遠。“文化大革命”迫使水墨動畫創作被擱置二十年,直到1982年第三部水墨動畫《鹿鈴》制作完成,因攝影技術的革新,水墨動畫團隊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突破,水墨動畫再現風華。1988年水墨動畫力作《山水情》誕生,影片講述老琴師在回鄉途中尋知音,與漁家少年結為師徒的故事。少年在琴師的用心指教下終成大器,老琴師于高山流水間將愛琴贈予少年后獨自走向茫茫山野。為了水墨效果最佳化,團隊進行了諸多探索,如在師徒離別橋段,邀請藝術家現場作畫,然后再合成,酣暢潤澤的筆墨意境躍然于前,水墨的層次感極為豐富。影片對人物線條做了簡化處理,追求神韻的氣度,山水風景的濃淡相宜、干枯互生、曲直相隨、線面互用、虛實相生、渾然天成,將中國畫的悠遠意境呈現于跌宕起伏的情節中,在故事的延展鋪陳中徐徐展開、娓娓道來,讓觀者在情節敘事的軸心中領悟山川自然、藝術人生。影片一經推出即轟動世界,在國際國內榮獲多項大獎。至此,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共推出水墨動畫4部,不僅讓國內觀眾感知到中國畫審美展現的全新視角,更是讓世界各地觀者通過水墨動畫對中國畫審美有了全新的認知。因水墨動畫攝制工序復雜,極其耗工費時,最終導致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背離,在商業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洪流中再度停滯,著實讓人惋惜。
(二)重塑水墨動畫的風華。
現今數字電腦動畫技術日臻成熟,創作日益便捷,制作流程更加簡化,繪制修改愈發便捷,部分動畫藝術家力圖通過數字技術讓水墨動畫重現生機,將20世紀80年代中國動畫學派之后失語的東方審美運用于動畫創作,涌現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水墨動畫作品,如《潘天壽》《對花》《雨·荷花》《美麗的森林》《小雞想飛》《夏蟲國》等。2003年,常虹導演的《潘天壽》應用了水墨動畫效果,運用三維maya數字技術拓展水墨畫的層次空間。2013年的《雨·荷花》以荷花和雨為載體,在詩意的畫卷中講述一段人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影片以當代中國畫名家何水法的作品為原型,筆墨蒼勁渾厚,傳統手繪與現代數字技術完美融合。2013年楊春的《美麗的森林》將宋代工筆花鳥畫與動畫結合,筆法精微、古韻悠然,影片結尾處突如其來的一聲槍響打破了唯美寧靜,畫面上的焦糊彈洞讓觀者驚愕。影片一經上傳網絡便引來上千萬的點擊量。水墨動畫以故事為軸線,畫面為依托,筆墨為展現,文化為依歸,掀起了普通市民對中國畫審美再度關注的熱潮。生態已悄然改變,由人機單向傳播改為朋友圈的熱關系傳播,從單一到多維傳播模式的轉變為中國畫審美的推廣提供了更多可能,我們應緊隨時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搶占傳播高地。如上海世博會推出立體寬屏大型數字水墨動畫《清明上河圖》,一經播出就廣受世界各地觀者好評。臺灣“故宮博物院”利用數字動畫技術將部分古代山水用“卷軸”LED屏呈現,觀者絡繹不絕;2016臺灣國際藝術博覽會現場用立軸LED屏展示數字水墨山水引來如潮好評。巧妙利用數字水墨動畫技術不僅拓展了中國畫的展示維度,為中國畫審美大眾化提供空間場域,更是為中國畫審美的有效推廣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水墨動畫從本土文化萃取營養,結合全新創作技術及展示平臺、視聽形態,使內容更生動,傳播更便捷,為中國畫審美大眾化開啟了新的契機和場域。由此,在世界數字化潮流中重塑中華特色藝術文化成為可能,中國畫審美大眾化步入全新的發展時代。
(三)新媒體語境下多維聯動共筑發展。
當下數字化日益普及,文化藝術的傳播
[1][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110,118.
[3][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02) .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SK2015A047)、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4jyxm077)階段性研究成果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