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人們喜愛水產品并不是沒有原因的,豐富的營養、高含量的蛋白質以及低量的膽固醇都是消費者選擇的參考條件。
“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但還不是漁業強國。”
當前,中國漁業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全面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
用市場的力量激勵漁業改革,包括整個供應鏈的利益,使漁業達到必要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驅動力有三個重要來源,分別為政策的引導、市場的驅動、外部的壓力。
“在家吃全球”已經成為現實,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繼續努力。
生鮮電商對產品物流配送過程中的保鮮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應鏈的搭建和新產品設計上成本控制尤為關鍵。
水產市場曾經低價格、低認知的初級競爭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目前品牌產品、精致產業成為主流趨勢。
隨著春節的臨近,很多家庭的年貨籌備戰已經打響。而春節餐桌上魚類海鮮的出鏡率相當高,因取“年年有余”之意,家家戶戶多少都會沾些喜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多年前還是“奢侈品”的海鮮也成了尋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素有“海底牛奶”美譽的牡蠣,肉質鮮嫩的石斑魚,四大海味之首的鮑魚都是冬季水產市場的寵兒。
人們喜愛水產品并不是沒有原因的,豐富的營養、高含量的蛋白質以及低量的膽固醇都是消費者選擇的參考條件。有數據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直接和間接食用的動物蛋白質中,水產品動物蛋白質約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個國家的食用水產品占食品中動物蛋白質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另外,水產品還可以為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和其他化學工業提供重要原料,如魚糜制品、魚肝制品、珍珠制品、甘露醇、藻膠等。人們對水產品本身的了解或許很深,但對其行業發展可能知之甚少。我國水產品行業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為大家揭開漁業的面紗。
漁業大國≠漁業強國
作為農業基礎行業,我國水產行業的發展歷史可謂悠久。在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水產行業發生過幾次變化。人類早先的漁業,僅限于天然捕撈,后來人們學會了人工飼養魚類技術,漁業就增加了水產養殖的內容。
目前,我國漁業正處于尋求突破的關鍵階段,“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但還不是漁業強國。”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3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中國漁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同步。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漁業有一個艱巨的任務,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動物蛋白的需要。就水產品產量來看,從1990年開始到現在,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目前,中國水產品產量占到全球水產品總產量的1/3。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水產品產量主要是通過發展水產養殖而得到的,養殖產量占到了水產品總產量的3/4。之所以說中國還不是漁業強國,主要是指遠洋漁業方面。我們的遠洋漁船普遍小且舊,設施裝備還比較落后。在中國6600多萬噸水產品中,遠洋漁業產量只占1.8%,比例很小。
隨著產業發展,我國漁業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變為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自2002年起,為減緩新的海洋制度實施對我國海洋漁業造成的影響,國家實施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連續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資對漁民報廢漁船實施補貼,引導漁民壓減漁船,退出海洋捕撈業。2002年對于我國漁業來講是重要的年份,水產品的產量、養殖面積、出口量等方面均有所變化。據相關數據顯示,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565萬噸,較上年增長4%,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433萬噸,比上年下降22%;水產養殖面積達6815千公頃,養殖產量達2907萬噸,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64%,其中名特優水產品的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明顯增加。2002年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總量4576萬噸,貿易額6億美元,其中出口208.5萬噸,出口額46.9億美元,當時,水產品是各地農產品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特別是在養殖水產品出口方面,鰻鱺、對蝦、貝類、羅非魚、大黃魚、河蟹六大類名優水產品在國際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另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5603.21萬噸,比上年增長4.28%。其中,養殖產量4023.26萬噸,同比增長5.08%;捕撈產量1579.95萬噸,同比增長2.32%。養殖產品和捕撈產品的比重為72:28。中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1.59kg,比上年增加1.52kg、增長3.79%。總產量中海水產品產量2908.05萬噸,占總產量的51.90%,同比增長3.95%。其中,海洋捕撈產量為1241.94萬噸,同比增長3.19%;遠洋漁業產量114.7萬噸,同比增長2.81%;淡水產品產量2695.16萬噸,占總產量的48.10%,同比增長4.65%。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水產行業發展并不樂觀,可能由以下幾個原因導致,2014年人民幣持續升值、全球資源不斷減少、各種貿易壁壘不斷出現。這些問題使水產行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其發展進入瓶頸時期。
雖然水產行業發展面臨困境,但2016年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企穩回升,我國水產品對主要市場出口量和出口額結束了去年同比均降的疲軟狀態。根據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1-10月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678.68萬噸,進出口總額243.5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3.16%和3.32%。其中,出口量337.36萬噸,出口額166.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4.47%和2.58%;進口量341.32萬噸,進口額77.2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1.64%和4.96%。貿易順差89.01億美元,同比增加0.53億美元。
于康震表示,中國漁業今后發展的重點將放在提高漁業的質量和效益上,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不再過于追求數量和規模的擴張。當前,中國漁業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全面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接下來中國漁業將從四方面發力:一是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大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二是安全發展。進一步提高中國的漁業安全生產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三是規范有序發展。加快中國漁業發展的法制化進程,依法治漁、從嚴管理,特別在遠洋漁業方面,我們要樹立負責任漁業大國的形象;四是開放發展。中國的水產品市場會進一步開放,中國漁業發展國際合作會進一步拓展。
供過于求 捕撈過度 漁業如何可持續發展?
在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目前全球漁業面臨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問題,全球化尋求漁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水產品產量、消費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同樣居世界首位。中國漁業目前面臨生產力剩余問題,迫切需要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劉新中在2016國際水產品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表示。
全球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產量持續增加,全球養殖產量增長造成供過于求的現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漁業和水產養殖部副司長賈建三表示,全球捕撈中有65%是遠洋捕撈,而過去十年,世界內陸水域漁業資源和捕撈捕撈量增長37%。目前全球評估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捕撈數據缺乏,由于不準確或者不存在,造成產量被嚴重低估,內陸水域漁業及其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需要合適預估。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同樣面臨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日本海洋和水產主任山內愛子表示,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數在1970年至2010年間可利用魚類下降40%。漁業產品人均消費持續增長為19.2克,30%的漁業面臨捕撈過度情況,產能過剩問題嚴重,30%的水草退化。80%的旅游業是在海洋基礎上進行發展,海洋發展對人類重要性不言而喻。水產品現狀為野生魚類種群減少,全球魚類消費持續增加,全球人口和食物的需求持續增加。2050年將達到90億人口,約30%的魚種群過度捕撈。全球海洋資源下滑嚴重,野生魚類的種類下降,消費量增加。
對于如何解決目前所面臨的捕撈過度、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專家們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山內愛子表示,進行可持續漁業和海洋保護工作,要基于科學來管理種群,所有利益相關方包括消費者都應該參與其中。而漁業和養殖業改進包括增強執行過程中的有效性,可分為三步,第一步確定范圍,第二步工作計劃制定,第三步執行。用市場的力量激勵漁業改革,包括整個供應鏈的利益,使漁業達到必要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驅動力: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外部壓力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表示,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驅動力有三個重要來源,分別為政策的引導、市場的驅動、外部的壓力。
一是政策的引導,市場的驅動方面包括全球經濟放緩,全球水產品貿易擴張乏力;內需進入理性、常態發展;生態結構、產品結構要調整符合市場需求;從追求量變到更注重質變。
其次是市場的驅動。因為針對資源保護與捕撈能力壓縮問題,中國政府在不斷完善伏季休漁制度的同時,正在考慮延長休漁期限,縮短捕撈期,資源保護的力度超過歷史任何時期。漁業主管部門正在研究和探討區域漁業一些品種的配額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來自外部的壓力,主要是環保和資源的壓力。各領域對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與探索逐漸增多,高產已經不是追求目標,水產養殖轉向生態、高質量、可持續。工廠化養殖,深水大網箱發展迅速。生態、高效的混養深受生產者追捧,投喂性的魚類正在退出大江大湖等天然水域。加工領域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與探索包括通過兼并、重組、市場化運作變大變強,更加負責任。加工企業因原料短缺、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環保等壓力制約加工業發展的因素疊加,必須探索發展新途徑。
對可持續水產品生產,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模式,但理念是一致的,每個國家應根據資源的稟賦、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去探索并完善。生物多樣性、消費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一直存在。建立漁業生產和生態可持續利用協調發展,是我們共同的出發點。各國之間的漁業合作與交流、管理經驗的分享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加拿大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長達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線總長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個湖泊中,加拿大就有4個,這使加拿大擁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積,占世界淡水總面積的16%。同時加拿大漁業是世界最有價值的商業漁業之一,每年的漁業價值約為50億加元,并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個就業機會。加拿大的捕魚業主要聚集在3個廣闊的地區——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區域。
海洋捕撈一直以來都是日本漁業的主導產業,以產量大小排序,漁獲主要品種為金槍魚、鰹魚、鮭鱒魚、沙丁魚、竹莢魚、鯖魚、秋刀魚、鱈魚、鲆鰈類、魷魚等。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鰤魚、真鯛、蝦夷扇貝、牡蠣、海帶、裙帶菜、紫菜,以及牙鲆、河魨、真竹莢魚、日本對蝦以及珍珠母貝等。
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進行了一系列專項經濟研究。帶紋旗魚是新南威爾士重要的比賽魚種,僅這一品種在休閑漁業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相當于這種魚在延繩釣業中價值的27倍。
在各國的共同努力下,漁業才會可持續發展。同樣,漁業也是世界各國交流與溝通的紐帶。
傳統漁業要“觸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逐漸深入人心,許多水產企業瞄準了電商領域。這與人均水產品消費量、膳食結構變化密不可分。
有數據顯示,1990-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淡水產品數量分別由3.48kg和0.91kg增至9.13kg和2.88kg,增幅分別為162.36%和216.48%,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7%和5.64%。
另一方面,在人們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當下,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水產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從而促進了水產品消費的增長和結構優化。
而這些元素在觸電之后,一切變得妙不可言。順豐優選、本來生活、京東、一號店、中糧我買網、沱沱工社等電商紛紛瞄準生鮮領域。將線下的菜市場搬到了線上,欣欣向榮的景象簡直“不要太美”。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水產生鮮電商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漸顯現。
“在家吃全球”已經成為現實,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繼續努力。水產品受消費者青睞的主要原因便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傳統水產品的季節性和時間周期性導致消費者很難享受到“在家吃四季”的滿足感。
消費者關注的另一個方面則是水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水產品在生產管理方面存在集約化、組織化程度低等特點,環境、氣候等不可控因素也成為水產品規范的痛點。有業內人士表示,水產養殖產品以活體為主,相對于經過分級、宰殺、分割、包裝等工序的加工產品而言,產品的規格、品質等方面的標準化程度要低,不能更好地與消費者的需求相匹配。
另有業內人士對水產品電商“最后一公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生鮮電商對產品物流配送過程中的保鮮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應鏈的搭建和新產品設計上成本控制尤為關鍵。再加上中國傳統消費習慣對水產品“鮮”的要求很高:追求在烹飪前的“生猛”狀態。“活”當然是“鮮”的最好證明,但“活體”運銷受制于保活技術手段、運輸半徑運銷過程中傷殘死亡帶來的耗損費用成本。對于活體或生鮮銷售為主的水產電商,其解決配送問題所帶來的成本上漲,分攤到個體產品上,可能導致產品價格的飆升而失去市場競爭力,由此面對“最后一公里”難以逾越的管理和成本瓶頸。
機遇還是挑戰?不,是革命
一方面是行業的轉型,另一方面是消費的升級。這對行業本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更是一場革命。
水產市場曾經低價格、低認知的初級競爭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目前品牌產品、精致產業成為主流趨勢。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生活方式的轉變,這一新生代消費群體對水產行業的影響已經顯現。有業內人士表示,品牌水產品、特色水產品,尤其是細分小品類的精致水產品,都潛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這是消費人群和消費方式的演化,為水產業帶來的變革紅利。傳統的以種類為主要區隔方式的品類概念將被淘汰,因為這種品類區分是籠統模糊的,已經不能代表創新的產品。品類將根據新產品的研發和創造而被重新定義。
在解決供需不平衡、捕撈過度以及漁業如何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后,水產品市場將會迎來新的變革。水產品“觸電”順應了發展的潮流,過程中難免遇到阻礙,如何跨越阻礙,找尋破局之道是當下水產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