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平
在古代,中國很多地方都將飲茶稱為“吃茶”,一飲、一吃,一字之差,點通了中國的茶歷史和茶文化。
許是茶葉作為飲品更加符合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風尚及審美的緣故,茶的食性特征開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茶道、茶藝的發展。時至今日,在日益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如何科學制茶,如何使茶葉在人們營養健康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也是茶行業需要關注的問題。
曾經的“名片”去哪了?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地大物博,人口與民族眾多。因此造就了我國數不清的具有區域特征的獨特物產與食品的多樣性,也奠定了中國美食大國和養生大國的地位。從古至今,茶葉都是我國的一張“名片”。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這里有距今3200年的古茶樹樁,現存1700年歷史的古茶樹。歲月的更迭并未改變國人飲茶的習慣。但如今,中國茶葉王國的地位已然動搖。
在國際茶葉市場,縱觀我國茶葉發展面臨的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市場觀念不夠;二是沒有精工細作;三是沒有話語權,受制于與國際標準接軌。
市場觀念不夠是指過于關注國內市場而忽略了國際市場。“門里香”的經營模式很難對國際茶葉市場產生較大影響。沒有精工細作是指我國制茶工藝大部分停留在粗加工水平,并未把國外對現代飲茶的觀念了解透徹,造成了我國茶葉只停留在傳統原材料階段。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我國茶葉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所占分量有所欠缺。
引領健康趨勢
中國茶在近、現代出現與世界茶市場的不匹配也只是暫時現象。隨著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逐步增強,當健康養生等概念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茶葉作為食品與健康文化的載體,被更多人重新認識并開發。中國茶作為一種古老而新興的產業再次被推上新高度。茶文化與最健康的飲料兩大頭銜已開始為人熟知,這似乎可為處在窘況中的中國茶界帶來一絲曙光。
據了解,茶葉中的兒茶素類化合物對金葡菌、鏈球菌、傷寒桿菌等多種病菌都具有抑制作用。茶葉中還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C,避免白內障的發生。茶葉中含的咖啡堿與黃烷醇類化合物能引起高級神經中樞的興奮,兒茶酚胺能促進循環系統興奮。
不同的茶會對人體健康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未經過加工處理的綠茶有助于刺激腸道蠕動,促進食物消化。綠茶還可以阻止30%的脂肪吸收。薄荷茶可促進消化,姜茶可治反胃,茴香茶可防止便秘、胃腸脹氣和腹絞痛。
甘菊茶中的色氨酸和氨基酸可發揮鎮定作用,另一種物質柯因可緩解焦慮促進睡眠,治療失眠癥。另外,薰衣草花茶可緩解放松身心。羅勒葉茶具有鎮靜作用。
普洱茶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等功效。除此之外,發酵的普洱熟茶中還含有豐富的益生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葉中的香氣成分、茶多酚等化學物質發生了結構轉化,會呈現出別具韻味的茶品特質和養生效果。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多數糖類物質水解成可溶性糖,從而產生紅茶特有的香氣和口感。茶黃素是紅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飲用紅茶有助調節人體動脈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此外,茶黃素還可抗氧化、抗癌、預防慢性炎癥和肥胖。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紅茶性溫,有暖胃的作用,虛寒體質者和老年人宜飲性溫的紅茶。
在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的關注日漸升溫的當下,茶葉作為健康養生的代表再次站在歷史的舞臺,茶文化的傳承也將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