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記者盧羽晨、吳俊寬:近年來,各地群眾馬拉松運動激增,出事的也很多。
短距離或者半程馬拉松看起來相對“安全”。距離并沒有全程馬拉松遠,也不需要任何的身體沖撞,只需要——奔跑。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系教授毛杉杉表示,即便是短距離跑步,與其他運動一樣,都存在造成身體傷害的可能性。“往往這種情況,由于跑者可能更容易忽視可能存在的危險,所以也往往更容易發生悲劇。”
“參與了運動鍛煉,就自然會有受傷的可能,如果因為運動不當造成嚴重損傷甚至猝死等情況出現,是所有人都最不想見到的。所以,一定要做好相關準備。”毛教授說。
從運動醫學角度來看,愛好跑步者應先進行運動醫務監督及機能評定,再決定運動以降低運動傷害。專家指出,跑步運動,過勞造成的足趾擠壓傷、脛前肌腱鞘炎、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膝外側疼痛綜合征、會陰及尿道口擦傷等運動損傷和過度疲勞、脫水、中暑等運動性疾病,都很容易發生,甚至偶爾會發生運動性心臟猝死這樣的心血管意外。
所以,跑步是一項有一定風險的運動,并非人人皆宜。
但很多人日常最常見的鍛煉就是選擇跑步,因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不了解而發生的跑步意外受傷常有,甚至有不知自己心臟有隱患而清晨跑步引發心臟猝死的慘痛事件。
選擇跑步作為自己的運動鍛煉之前,應先通過專業機構進行心肺耐力測試和相關醫學咨詢,盡可能排除心血管意外的風險;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科學地鍛煉,即遵循循序漸進、個性化、系統性、全面性等鍛煉規律和原則,用運動醫務監督的指標(如尿蛋白、血肌酸激酶、血乳酸、血紅蛋白、血睪酮等)來監測及評定自己的身體機能狀況,預防過勞及慢性損傷。
若發現指標異常,及時做出減量等鍛煉調整,或采取相應的康復理療干預,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運動一定要學會自我監督。
比如每次跑步結束,鍛煉者可用尿蛋白試紙自測自己的中段尿,如果出現兩個加號,說明有疲勞,第二天再測晨尿,發現已經出現陰性,說明疲勞已消失,可繼續原來的鍛煉量。若持續加號,應暫停運動,及時就醫。
目前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跑步和馬拉松一樣是一項“極限”、“過度”的運動,對于普通人來說,消極因素更多,并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運動專家表示,人體可以被看成是一個精巧的機器,每個人體部件其實都有其使用壽命。因此沒有長期鍛煉基礎,不要輕易選擇跑步鍛煉。
一旦選擇了跑步機作為自己的日常鍛煉項目,一定要堅持階梯性前進,在每個階段準備進行提升時,需要自我評估,是否已經適應了這個階段的訓練,有沒有疲勞的積累等。
最簡單易行的就是睡眠監督:如果出現睡眠不足、入睡困難等情況出現,就是身體在“報警”。
“跑步出現各種意外,就是因為很多人在跑的時候,其實準備是不充分的。”專家說跑步的時候最好不要戴耳機,應該要“認真聽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才能及時發覺身體釋放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