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雷
20世紀京津冀美術教育互動交流淺析
孟雷
20世紀京津冀由于特殊的地緣關系,以及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美術交流活動頻繁而密切,美術社團、新式學校的成立以及政治要人的雅集活動更加促進了三地畫家的密切交流。本文主要以美術社團及美術教育為例談一談京津冀美術的互動與交流。
20世紀的北京曾是晚清帝都、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亦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首都,它經歷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清帝遜位、新中國成立等風云變幻,同時這里也掀起了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文化新思潮。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吸引著五湖四海的畫家、學者及有志之士云聚于此,對全國美術教育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美術社團
1915年由余紹宋發起組織的北京較早的繪畫團體“宣南畫社”成立,聚集了一大批活躍且富有實力的畫家,如梁啟超、陳師曾、賀良樸、林紓、蕭俊賢、王夢白等,其中多數人成為后來如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中國畫學研究會、湖社畫會等團體的發起者和支持者。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成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陣地。蔡元培支持新文化運動,主張新舊思想“兼容并包”。他在北大倡導美育,發表《以美育代宗教》《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等文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蔡元培在《文化運動不要忘記了美育》一文中提出:“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其要普及美術教育。”11918年2月,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成立。學習內容上堅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李毅士、陳師曾、賀履之、湯定之、徐悲鴻等,都為畫學會成員。并由胡佩衡主編,出版了專業雜志《繪學雜志》。
1920年5月,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立,發起人為金城、周肇祥、陳師曾等人,研究會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宗旨,除教授學員、推動中國畫創作外,還積極組織中日兩國繪畫聯展。研究會得到了當時大總統徐世昌的大力支持。徐世昌號稱“文治派”總統,在位期間鼓吹“偃武修文”,站在國粹派的立場,雖然不支持新文化運動,但是他在任期間文化政策上比較寬松,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他批準將日本退還的庚子賠款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畫學研究會的專用經費,給予過大力支持。1926年由中日雙方成立的東方繪畫協會,徐世昌被推為中方會長。1920年11月,中國畫學研究會第一次中日聯合畫展在北京東城南池子歐美同學會舉行。北京展覽結束后,隨即移到天津公園商業會議所繼續展出。
1926年9月6日,金城病逝于上海,其子金開藩于同年12月在北京創立“湖社”畫會。金城別號“藕湖漁隱”,湖社取以“湖”字為畫會之名,以資紀念。畫會成員多以“湖”字為號。由胡佩衡、惠孝同等編輯出版《湖社半月刊》,后改為《湖社月刊》。中國畫學研究會仍由周肇祥任會長,主編《藝林旬刊》,后改為《藝林月刊》。其中金城的《畫學講義》、陳師曾的《文人畫之價值》等文章都對當時畫壇流行的粗莽簡寂之風不滿,他們針砭時弊,提出弘揚傳統文人畫的精神,成為傳統派的中堅,對后世影響深遠。中國畫學研究會與湖社畫會的主要活動是招收學員、傳授畫藝、定期舉辦展覽,發表活動信息、宣傳中外藝術等。兩個畫會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是為京津地區極具活力的畫家群體。湖社畫會中有不少天津會員,湖社畫會在北平舉辦的畫展,按例是在天津續展。1931年在天津成立湖社天津分會,加深了京津兩地的美術交流。2
湖社畫會內外的畫界精英,他們大多在美術院校如國立北平藝專、輔仁大學美術系等任教,畫會與學校的美術教學,互為表里,相互增益,為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區中國畫人才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環境。他們培養出來的中國畫人才,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成為美術院校中國畫教學及新成立的畫院領導和創作骨干。
二、學校教育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施行了的學制,它進一步規定的學校大多需要開設圖畫課的學制,奠定了中國普通學校美術教育的基礎。
1918年4月15日,北京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成立。這是我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第一所國立藝術學校,此校先為私立北平美術學校,次年,改為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留日歸國的鄭錦為校長。1928年10月,國立北平藝專編入國立北京大學,稱藝術學院,徐悲鴻任院長,12月即辭職南返。1929年,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更名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38年,國立杭州、北平兩藝專,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4月1日,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毛澤東為學院題寫校名,徐悲鴻任院長。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曾留學法國,主張寫實主義,借鑒西方學院教育模式來改造傳統的中國畫——“融合派”,經過與“傳統派”的長期論爭,有力地推動了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及時風的變革。曾發表《中國畫改良論》《對藝術教育之意見》等卓有見地的文章。1947年徐悲鴻提出“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并強調“直接師法造化”。當時這種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方式,遭到了秦仲文、李智超、陳緣督三位教授的極力反對,并提出罷教。北平美術協會決議支援罷教的教授,并且散發傳單《反對徐悲鴻摧殘國畫》。10月15日,徐悲鴻舉行記者招待會,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和《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書面發言,批駁北平美術協會。后來李智超等教師調入天津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及其前身國立藝專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并成為新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中堅,如蔣兆和、李可染、李苦禪、趙無極、吳冠中、孫其峰、黃永玉、葉淺予等等。
1956年5月21日,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全國培育了大批人才。
20世紀的天津開辟了中國近代化之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之一,并且形成南北兼容、五方雜處、中西交匯、雅俗薈萃的文化景觀。天津繪畫受到京派繪畫的影響,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20世紀初天津的美術教育經歷了兩次大的沖擊和影響,一次是八國聯軍侵華,天津開辟了英、法、美租界,西方文化對天津本土文化造成沖擊。另一個沖擊是清帝被迫退位后,移居天津。還有一些大軍閥如徐世昌、曹錕、吳佩孚等也在天津租借隱居。他們閑居之時,常常以書畫自娛,也邀請北京的畫家來天津作畫、賣畫,促進了京津兩地畫家的交流,同時也有助于京津兩地美術教育的交流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天津作為北方的大城市之一,高校分布密集,美術教育亦是十分繁榮。
一、美術社團
天津早在二三十年代就陸續組織了一些繪畫社團,1923年陸文郁開設“蘧廬畫社”。1929年,天津廣智館組織“城西畫會”,亦由陸文郁主持。
1928年夏由蘇吉亨、趙人麐、李捷克、李少軒等7人共同組織創辦“綠蕖畫會”(后更名為“綠蕖美術會”)。綠蕖畫會創辦十年,切磋技藝,舉辦畫展,培養了大量美術人才。同時還有《綠蕖美術會畫集》《綠蕖畫刊》《綠蕖》等出版物。
湖社天津分會:
1930年,湖社在天津舉辦畫展,取得意外成功,不少津籍文化人如嚴智開、王良生、孫潤宇等呼吁成立天津分會。1931年湖社天津分會正式掛牌,由劉子久、惠孝同、陳少梅共同主持。分會內兼設湖社畫會天津國畫傳習所,成員有李鶴籌、張其翼等。
二、學校教育
天津是開辦近代新式教育的典范,早在1895年天津就正式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該學堂為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前身。后來嚴修、張伯苓等創辦新式學堂,后來又創辦了南開大學。且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抗戰期間三所院校曾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88年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由著名畫家范曾創立,范曾早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此外于復千、陳聿東等人都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并任教于南開大學。
1903年2月,北洋工藝學堂成立,后改為直隸高等工業學堂,其中設有與藝術設計相關的繪圖專業。
1906年6月,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成立,由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府之一,其中設有圖繪專業。后來學校幾次易名為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學院、河北藝術學院,到1980年才正式定名為“天津美術學院”。曾經擔任過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的著名畫家孫其峰對促進京津兩地的美術交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孫其峰畢業于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師從徐悲鴻、胡佩衡、金禹民等。1952年調入天津河北師范學院美術系(今天津美術學院)任教。在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孫其峰曾奔走于京津之間,邀請當時的知名畫家來學校作定期或不定期的講學,并且請他們指導學校的年輕教師。同時聘請老畫家到學校任教,形成了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中堅力量。當時從北京調到天津的有:李鶴籌、張其翼、秦仲文、李智超、蕭朗、凌成竹等。當時請北京來校教課的畫家有:溥松窗、蔣兆和、葉淺予、吳光宇、劉凌滄、黃均、李苦禪等。京津兩地美術教育的互動交流,為京津冀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人才,成績突出者有白庚延、楊德樹、陳冬至、呂云所、賈寶珉、霍春陽、楊沛璋、何家英、李孝萱、李津、賈廣健、劉泉義、吳守明、陳永鏘、方楚雄等一大批知名畫家。
河北省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清代直隸省就包含了京津冀地區,由于內環京津,無論是政經、經濟、文化,都與京津有著密切的聯系。河北的美術教育受京津影響較大。美術社團多出現在京津地區,在現今河北省管轄的范圍內出現的有較大影響的美術社團較少。在學校教育方面,河北的美術院校與京津的美術院校有不同程度的淵源關系,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1902年5月,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美國人丁家立為總教習,在保定辦起了直隸高等學堂。校址在保定城北金線胡同,是直隸最早的師范學堂。1903年,保定創辦了直隸師范學堂,學生從秀才、舉人中挑選,開了全省師范教育的先河。3辛亥革命后,直隸師范學堂更名為直隸高等師范學校,該校設有手工圖畫科,培養了如王雪濤、王森然等全國著名的畫家。
河北師范大學最早起源于1902年創建于北京的順天府學堂和1906年創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師范學堂(今天津美術學院)。河北大學1921年始建于天津的天津工商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前身是1903年在天津成立的北洋工藝學堂,至今其校址仍設在天津市。以上幾所院校都設有美術專業。京津的美術院校為河北培養了大量的美術骨干力量,其中河北許多高校的教師大都畢業于京津的美術院校,如老畫家吳紹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寧大明、丁伯奎等都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培養的高才生如今也已經成為國家美術教育事業的骨干力量,如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唐勇力、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劉進安、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白云鄉等。
縱觀20世紀京津冀美術教育的互動交流,我們可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限,劃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期的交流主要是拜師和結社辦學,傳習畫藝和培養人才;后半期的交流以新式的學校教育教學交流活動為主。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大背景對京津冀美術教育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三地的特殊地緣關系,也加速了三地經濟、文化以及美術教育的交流與發展,并且在互動交流的前提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如今中央提倡“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共贏戰略,對于20世紀京津冀美術教育方面的回顧與研究將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各地優勢,促進祖國的繁榮與發展,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注釋:
1.北京《晨報副刊》[J],1919年12月1日。
2.李松:《20世紀前期湖社于京津地區畫家》,《京津畫派:中國近代畫派畫集》[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1-11頁。
3.李萌:《晚清重臣袁世凱:直隸新政全國矚目》[J](下),見《保定晚報》,2014年6月11日。
(孟雷,現為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本文系天津財經大學“青年教師自主選題”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