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斯梅德利
很多倫敦人都很羨慕馬修·溫特斯居住的地段:百老匯市場、安吉、卡姆登和小威尼斯都是這座城市最高檔的社區。還有很多人垂涎他的電費賬單:未來15年總共只有600英鎊。這個剛剛來到倫敦兩年的24歲小伙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船屋最近在倫敦年輕群體中蔚然成風,而身為演員的溫特斯也成為其中的一員。具體來說,這是政府推出的一種名為“連續巡航”(continuous cruising,行業術語稱之為“CC-ing”)的資格,每年的費用約為800英鎊,包含了一年的保險和航行許可。你可以駕船停泊在任何地方……但每過兩個星期就要搬遷一次。
船屋已經成為英國的一大特色,窄船尤其如此。它最寬2.1米,可以在英國狹窄的運河網絡中自由穿行,最初是工業革命時期的一種工作船。雖然這種船的工業需求早已消失,但英國人依然對它十分鐘情。窄船度假仍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消遣方式。但直到最近,只有少數吃苦耐勞的人才會住在里面,而真正住在里面不停航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但現狀已經改變。為了逃避英國不斷上漲的房價(那里的房價自2009年以來已經上漲86%),很多人過起了“枕水人家”的生活。2010年,倫敦只有413名“連續巡航員”。但包括溫特斯在內,如今的總數已經多達1615人——負責發放航行許可和管理水道治安的運河和江河信托(CRT)表示,倫敦每天都會迎來新的連續巡航員。英國所有的連續巡航員中,目前超過1/3的人都居住在倫敦97公里長的運河網絡內。
但船屋上的生活并不適合所有人。當溫特斯透過低矮的艙門向我展示他那艘11.2米的窄船時,狹小的空間一覽無余。加上攝影師,我們3個人在只有不到兩米的船艙里顯得十分擁擠。事實上,由于擺滿了廚具、家具、碗柜、馬桶和床,地板寬度往往只有0.6米。
溫特斯點著了火,生起了煤爐(他說,“這就像穴居人一樣”)。與溫特斯住得最近的鄰居在距離我們腦袋幾英寸的地方喊叫,但卻聽不清內容:溫特斯目前的狀態是“三連停泊”,意味著他還要跟另外兩艘窄船綁在一起停泊。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攝政運河在國王十字附近這一段的泊位不足。
可一旦坐下來,就會感到安靜而舒適。“這是我的救星。”溫特斯說,“在倫敦,光是交房租就要工作很長時間。”在一年前買下這條船之前,他居住在倫敦北部郊區慕思威爾山,每月花550英鎊租一個單間,水電費還要另算。但他表示,現在每月的住房開支“約為200英鎊”,其中還包括購買這艘船的貸款。“這么大的船大約要花1.8萬~2.4萬英鎊,還有更小的,價格約為7500英鎊。”他說。與此同時,船頂的太陽能面板足以為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充電,還能給水泵供電,價格只有600英鎊,使用壽命卻長達15年。
“你每過兩周都能體會到搬進新房子的感覺”——馬修·溫特斯
溫特斯表示,由于省下了住房成本,他得以從事一份沒有報酬的表演工作。因為這個沒有報酬的角色,他得以參演了第四頻道的電視劇《真實的人類》,進而幫助他在影片《少管所》里謀了個角色。“如果要付房租,我就沒法這么干。”他說。但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你每過兩周都能體會到搬進新房子的感覺!”
按照法律規定,事實的確如此。連續巡航的監管規定有些含糊不清:CRT在指導原則中寫道,“不能在同一個社區居住超過14天。”但這項規定并沒有對“社區”給出明確定義。
CRT新聞發言人喬·柯金斯表示,它針對的是想在水路上巡航的人,而不是想要永久停泊在某地的人。“現在或許有人將其視作一種不用支付停泊費的方式。其中有一些細微差別。”他補充道,“按照規定,我們不能告訴人們具體需要航行多長距離,但如果他們一年航行15英里以上,就不太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與此同時,那些想把船屋當成固定居所的連續巡航員發現,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泊位。25歲的薩拉·尼古拉斯從事公關工作,她2016年7月跟男友一起搬進了船屋。她表示,他們最初想找一個家庭泊位,“但城里已經沒有了。”對CRT泊位網站進行簡單的搜索便可發現,倫敦五英里范圍內的確找不到空余的泊位。
與此同時,尼古拉斯表示,即使能找到一些泊位,“價格也貴得離譜,畢竟,它本質上就是靠近運河的一根木頭。”她說:“一年的起拍價為8000英鎊——成交價還會高出很多。”但她現在對連續巡航很滿意,不僅利用每月節省下來的錢換了一份兼職工作,而且開始攻讀碩士學位。“我現在收入減少了一半,但每個月還是能省下不少錢。但在以前,我雖然從事全職工作,但省下的錢卻很少。”她說。
34歲的瑞恩·貝特曼是一名來自南非的軟件開發者,他曾經在倫敦連續巡航了三年,后來在2015年末搬到了倫敦東部海格斯頓的一處永久泊位。他的船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這艘15.2米的“寬船”有兩艘窄船那么寬,里面配有現代化的不銹鋼廚房、中央加熱系統和淺色松木墻板,感覺就像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滑雪木屋。只不過,由于天花板的高度只有1.88米,所以身高1.93米的貝特曼在船艙里直不起腰。他花了3.7萬英鎊買了這艘船,還投入了三年時間和三萬英鎊對其進行改裝。
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我剛買下這艘船引擎就爆炸了——那是恐怖的一天。當時是1月,我還不太會用這艘船,但卻開著它在一個雨天來到泰晤士河上游。”他說。他很喜歡連續巡航。“就像住在時間機器里一樣:你打開大門后發現,外面是‘特哈姆哈爾,或者外面是‘卡姆登。你每次走出房間都會來到一個新的地方。”
貝特曼當時是一名自由職業者;現在,他的辦公室就在永久泊位附近,所以連續巡航反而會帶來麻煩。另外,私人泊位還有其他好處,包括可以有電力供應、有自己的郵政地址,還可以享有市政府提供的收垃圾服務。他不想透露自己的泊位花了多少錢,但他表示,倫敦中心地帶的泊位“租金很貴——通常在每月1000英鎊左右。”但這仍然比附近的一居室公寓便宜:海格斯頓目前的一居室公寓均價為51.5萬英鎊,每周租金為368英鎊。哈克尼區的房價在倫敦上漲速度最快,20年的漲幅高達93.9%。
勞納·托里在倫敦東部的波社區買了一艘自帶泊位的窄船。這位29歲的倫敦地鐵經理最近剛剛離婚,所以賣掉夫妻共有的房子后,她手上就多了一筆現金。“我的錢剛好夠買一艘船,這樣一來,不用貸款也能擁有自己的住處。我一直都夢想著住在船上,但我一直以為,自己之后再也不會有這種機會了。”她說。
托里花了8.15萬英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來購買泊位。她還要每月支付407英鎊的停泊費,主要用于碼頭的保養和安全服務。她之前的房貸月供是2000英鎊。當手上多了這些現金后,她發現自己的假期也增多了。這種居住方式不需要購買太多東西——她表示,由于儲物空間太少,她幾乎把所有東西都送人了。
但她對連續巡航不感興趣。“我的工作需要輪班。”他說,“我不想在凌晨時分沿著沒有燈的道路回家。”
這確實是連續巡航的缺點。溫特斯的窗戶在一次盜竊事件中被砸碎,他花了1000英鎊升級了安全措施;貝特曼也記得有一個醉漢曾經在Camden解開了他船上的纜繩,當他醒來后發現自己已經漂到其他地方。
另外還要面臨一些實際問題。CRT強調稱,從清理馬桶到保養發動機,不斷維護船屋相當于從事一份兼職工作——無論是仍在船上居住的人,還是曾經擁有過船只的人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你得專門抽出時間來處理這些事情——而且還要樂于接受這些挑戰。”貝特曼說。
這也證明了一個常見的說法:住在船上的人跟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他們經常提起緩慢移動、交流發電機、污水泵和基底板。他們夢想著能使用電熱水壺(船屋上的電池無法提供這么高的電壓)。他們會做沉船的噩夢——但貝特曼說,“這可能只有我才會這樣。”和倫敦不同的是,船屋價格很低;但與倫敦相同的卻是,這里空間很擁擠。雖然有人樂在其中,但船屋未必適合所有人。?笏(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