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摘要:隨著南陽市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內河水環境的生態建設、科學治理已成為城市建設和居民關心的問題。為此,依據南陽城區內河現狀以及當前綜合治理情況,分析了內河存在的常見問題,提出了南陽內河水環境綜合規劃治理的建議,為下階段內河治理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城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11
內河是城市的一根根血脈,對城市的產生、發展、演化以及對城市的繁榮與衰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環境優美、功能綜合的城市內河水環境,不單能夠提升一個城市的功能和競爭力,而且能夠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的投資環境,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前提和基礎,是確保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的重點。
1南陽市內河概況及現狀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陜鄂交界處的南陽是豫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其地理位置位于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南陽中心城區位于南陽盆地中心,三面環山,地勢從西北到東南呈階梯狀,構成向南開口的馬蹄形。南陽屬于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侯,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96.6~1149.8mm之間。南陽市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河流眾多,外圍水系由城區東南寬闊的白河和城區西北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穿越城區構成;內河水系由市中心區的三里河、梅溪河、溫涼河、十二里河、邑河、溧河南北縱貫,形成網狀分布狀態。
南陽市中心城區內河近年來只有白河和邑河進行了全面整治。白河城區段經過多年的治理,目前修建了數座橡膠壩,沿岸形成了連續的濱河濕地公園,景區長達20km,景區環境優美,是南陽打造北方水城景觀、綠城景觀的基礎,目前已經成為南陽城市建設的靚麗名片。2012年邕河治理工程順利完工,現在的邕河成了串接獨山風景區、農運會主會場和新聞中心等城市中心區的紐帶,河道建設融合了多元文化及功能,滿足了市民頤養游憩、運動健身和濱水休閑娛樂的需求,形成了充滿人文景觀的城市濱水綠色長廊。其他內河均存在嚴重的水環境污染情況,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環境和居民宜居環境,急需對其進行全面、合理的規劃與治理。
2南陽市內河主要存在的問題
自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南陽城市建設的更新變化,工業企業的大量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或間接的排進內河,加上河道周邊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沿河傾倒,市區中心的幾條內河幾乎變成了一條條排污溝,造成城市內河水體污染嚴重,內河水體生態功能下降;內河來水流量嚴重不足,尤其是枯水季節,一部分河道河床干枯,水流速度緩慢,河流中的污物不能及時被河水沖走,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低,內河應有的生態環境功能幾乎全部喪失,從而導致了污染物負荷遠遠超過內河的水環境容量,使水域及周邊的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在鬧市區的河流沿岸建筑雜亂無章,河道中及周邊違章搭建棚戶現象較多,致使內河水體面積急劇減少,天然調蓄功能嚴重萎縮,河道排水不暢,排澇能力下降。城市內河普遍采用直立式坡岸,長期以來南陽市河道建設以矩形斷面、條石砌筑駁岸為主,沒有經過任何生態化處理的坡壁,把水域應到考慮到的兩棲類生物通行隔斷,同時也使水岸景觀的缺少了居民所需的親水性需求,造成了河流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急劇減退。
3南陽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對策
南陽市城市內河的整治將依據《南陽市中心城區內河水系綜合開發工程分指揮部工作方案》,實施全面的水系改造、綜合開發、景觀建設“三位一體”的民生戰略,推進城區內河水系的綜合開發。在三年內提高市區內河污水的接管率及處理率;督促內河流域范圍內工業企業所排放的污水達標或做到零排放,加強對河道實施截污分流和清淤疏浚工作;改善河流水質、兩岸景觀、流域生態,還內河水系自然本色。并加強其生態、文化和休閑功能,確保城市內河變成一條條利民河、休閑河、景觀河。
3.1調蓄結合,恢復河道水流量
隨著南陽城市的發展,城市中硬質不滲水地面越來越多致使內河的流域內涵蓄水量的極具減少,梅溪河、三里河等多條內河在枯水期都不同程度的呈現河道要么干涸,要么是骯臟的弱流污水的現狀,而大量的滯留垃圾和沉積淤泥又嚴重影響了泄洪排澇的作用。城市內河要具備蓄積雨洪、分流下滲、調節行洪、增補地下水資源的多重功能。根據南陽市內河水系的規劃研究,在內河整治中,首先可以發揮河道上游的攔蓄水庫及規劃建設的梯級橡膠壩蓄水功能,另外根據蓄水量情況開可以補充一部分生態用水。為了整體提升市區內河的生態環境,提高南陽城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可從白河大占頭引調水,依次向城區邕河、漢城河、溫涼河自流調水5167萬m3,然后向再由邕河流向白河二壩,繼續向白河補水2375萬m3,經溫涼河、漢城河向三壩補水2173萬m3;由蘭營水庫向三里河補水,最后再匯流入白河四級橡膠壩。在南陽內河水系整體貫通后,可使城市水資源合理有效的在白河—內河—白河梯級橡膠壩之間循環利用,充分保證內河的生態用水需求,從而實現內河水系清水長流。
3.2以人為本,把內河建設成生態走廊
生態河道是現代城市河流治理的發展趨勢,目前南陽市中心區河道的堤岸大都只單純考慮了泄洪、排水的功能,忽略了河流應有的生態功能。要建設生態河道就要以河流生態系統為中心,同時考慮到河道的防洪效應、自凈效應、生態效應及景觀效應于一體的新型水利工程。
目前很多城市河流在治理過程中都處理成硬質的筆直河道,極大的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系統,把彎曲自然的河流變成了僵硬的“人工渠”。南陽市內河的河堤應該因地制宜,針對每條內河不同位置,結合周邊環境進行分段處理,甚至有些地段可采用石塊、木樁、蘆葦、柳樹等天然材料進行護岸,爭取使河堤形成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符合生物生長環境的仿自然狀態,同時可以在河岸淺水區種植菖蒲等植物,營造出魚類棲息的環境。對位于南陽中心城區域的河道建設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功能的要求,可以建設一些與南陽整體景觀相和諧的濱河公園、水景游廊等水景空間,可以借鑒白河濕地公園在濱水區的先例開辟一些散步或騎自行車用的休閑小路,營造親水理念的河道景觀,使內河河道的周邊形成服務周邊市民的休閑娛樂場所;對位于非中心區域的河道,可以把優美恬靜自然風光作為河道建設的主要方向,維護整個水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保護濱水生物的多樣性,保證生態平衡,建構滿足生物棲息的生態場所,給人們營造舒適怡人的休閑郊游場地的水域環境,保障人類生存健康發展、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
南陽的城市建設正向現代化生態型城市邁進,必須進一步做好影響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的內河治理工作。城市內河綜合治理要根據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避免河流景觀的雷同化;整治過程近期和遠期相結合,通過城市內河的綜合治理,促進和維持內河水生態環境處于良好狀態,完善河道建設,有效改善內河水質,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使人與內河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劉艷飛,李旸.水生態文明建設要突出“文明”的作用[N].中國水利報,201454.
[2]朱琳.南陽白河濕地公園休閑空間的再開發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4).
[3]雷恩洲,隋翔,張磊.南陽市城市水利研究[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3,(3).
[4]張永貴.內陸河城市水環境建設必須關注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6).
[5]郭曉麗.南陽市中心城區內河水系梯級橡膠壩規劃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