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 李丹丹 歐陽杰
摘要:返鄉創業正在逐漸成為當代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從返鄉創業者社會資本的角度出發,對返鄉創業者社會資本的各維度進行了提煉,構建了一個適合于分析返鄉創業者社會資本對機會識別和創業績效產生影響的理論模型,詳細分析了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檢驗了創業績效的中介作用。
關鍵詞:社會資本;機會識別;創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47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大批勞動力選擇離開家鄉去北上廣務工就業。但近年來沿海地區許多企業受到國外經濟沖擊,再加上大城市的生存成本逐年增加,大批打工者選擇了返鄉創業。雖然各地政府都出臺了很多優惠扶持政策,但對于返鄉創業者,仍面臨經驗和知識缺乏,社會資本的意識淡薄,利用社會資本獲取資金、市場等方面的意識較為薄弱,返鄉創業問題正在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在這個背景之下,本文以返鄉創業為切入點,從創業者社會資本的角度對我國返鄉創業績效進行研究。
2理論與假設
2.1返鄉創業者界定
返鄉創業者主要以農民工為主,也包括在外打拼后,想要返回家鄉的城鎮人員和準備回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他們離開家鄉到城市務工或學習,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信息和經驗之后返回戶口所在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以返鄉創業者具有擁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和信息;擁有新的思想和觀念;熟悉當地的情況等特點。
2.2創業績效
目前,對于創業績效問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創業績效的衡量及其測量方法的選擇上。創業績效是衡量一個企業能否創業成功的重要標準,本文對于創業績效的衡量將采用主觀評價和客觀績效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從創業績效的三個方面,即企業的財務績效;創業者滿意度及企業的成長績效展開研究,以創業者的滿意度來評價創業績效;以銷售的增長、員工的增加等來衡量企業潛在獲利能力。
2.3模型構建
本文從社會資本的構成成分出發,分析了網絡規模、網絡資源、網絡密度對創業績效的影響,并引入機會識別作為中介變量,研究社會資本與返鄉創業績效的關系。構建出包括社會資本的各構成成分、機會識別以及創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許多研究都表明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返鄉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正相關。
大量文獻表明越多的網絡聯系人意味著更高地資源動員。對于返鄉創業者而言,網絡成員數量的增加,社會網絡規模越大,越有利于返鄉創業者選出更優的供應商和目標客戶,從而提高的企業盈利能力。另外,網絡規模越大,返鄉創業者更容易接觸行業專家,有助于企業的技術改革與產品創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返鄉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規模與創業績效正相關。
網絡資源反映了創業者通過跨越等級位置所能觸及到資源的縱向幅度。信息和資源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分布一般呈金字塔狀(林南,2005),金字塔頂端的人社會地位較高,掌握較多的關鍵信息和資源,而在金字塔的底端的人,掌握的關鍵信息和資源相對較少。因此,創業者能夠擁有的網絡資源很大程度地影響其獲取的信息和資源的質量。返鄉創業者網絡成員社會地位越高、范圍越廣,他們就越有可能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高創業績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返鄉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資源與創業績效正相關。
黃潔(2010)研究發現返鄉創業者的強連帶數量對創業績效的影響顯著,弱連帶數量對創業績效的影響較,強連帶對于創業者是非常關鍵的資源。返鄉創業者大多以打工者為主,主要從事簡單勞動,所結識的人也以社會底層人員為主,弱連帶上的網絡資源相對有限,對于創業績效的提高方面并沒有表現出實質性的作用。而返鄉創業者的初始血親等強連帶不僅可以為創業者提供情感支持,還可以保護其私有產權,而基于強連帶下的重復交易更有助于減少交易成本。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返鄉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密度與創業績效正相關。
返鄉創業者的社會資本是其所嵌入的社會關系網絡,并且通過這種網絡獲取的創業資源。這種資源可以為返鄉創業者提供獲取外部有效資源和信息的途徑或方法,影響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感知,提高對機會識別的認知。因此,社會網絡有利于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把握,即社會資本促進了機會識別。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返鄉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與機會識別正相關。
張玉利等(2008)發現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規模越大,獲得的信息就更具有多樣性,創業者不僅能夠發現更多的創業機會,而且這些機會還更具有創新性。即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規模與其所識別創業機會呈正相關。返鄉創業者由于受自身的生活環境的限制,他們較少接觸到有關創新創業等方面的知識,加上鄉鎮的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條件滯后,這就需要他們與更多地與外部聯系人進行互動,尋求創業機會。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返鄉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規模與機會識別正相關。
Maurer(2006)發現創業者并不一定都是該領域的專家,但他們都能夠被嵌入到了一個相對密切的專家關系網中。而該網絡中的專家們大都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并掌握大量的新資源和信息,這極大幫助了創業者對高質量信息的獲取。因此,網絡成員在社會系統中的位置分布決定了返鄉創業者從其所嵌入的網絡中獲取信息和資源的多少,網絡成員職業差異性越大,越有助于返鄉創業者識別更多的創業機會。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7:返鄉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資源與機會識別正相關。
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密度不僅能夠影響企業獲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還有助于創業機會的識別。Coleman(1990)提出個體嵌入的網絡密度越高,越容易及時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私密信息。因為緊密的網絡關系,有利于網絡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信任關系,有助于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和深度溝通。對于返鄉創業者而言,高密度的社會網絡有助于發現更多的創業機會,獲取更多的創業資源。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8:返鄉創業者所嵌入的網絡密度與機會識別正相關。
機會識別是創業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機會可以引導創業者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創業績效的增長。返鄉創業者的創業活動其實是識別并利用機會,整合可利用的資源創辦新企業的過程。一個較好的創業機會通常意味著較高的創業績效,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9:返鄉創業者的機會識別與創業績效正相關。
綜合上述理論分析,社會資本包括網絡規模、網絡資源和網絡密度三種構成成分,返鄉創業者社會網絡中的網絡規模、網絡資源和網絡密度都會影響其機會識別和創業績效,而返鄉創業者的機會識別又會影響其創業績效。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社會資本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10:機會識別在社會資本與返鄉創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H11:機會識別在網絡規模與返鄉創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H12:機會識別在網絡資源與返鄉創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H13:機會識別在網絡密度與返鄉創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3數據分析與結果
3.1返鄉創業者的基本情況統計
本文對安徽省不同行業的返鄉創業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為了確保樣本對象的有效性,采取了先詢問后調查的方式。問卷共發放180份問卷,回收156份問卷,回收率為86.67%,實際有效問卷12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7.56%。本次調查中返鄉創業者成立的企業大多屬于小規模,87.04%企業的單位規模在50人以下,并且企業成立的年數都不長,5年以下的企業占到了總數的65.74%。
3.2回歸分析及結果
由模型1可知,社會資本對返鄉創業績效的回歸結果中,調整的判定系數R2為0.379,可解釋37.9%的變異量,F值為19.959,顯著性水平Sig為0.000,小于0.01,表明該模型的回歸效果顯著。標準化回歸系數β值為0.379,對應的t檢驗p值小于0.01,說明社會資本對機會識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支持假設H1。
從模型2中可知,網絡規模和網絡資源對返鄉創業績效有著顯著的作用,支持假設H2和H3。根據社會資本各個維度在回歸方程中的回歸系數大小可知:網絡規模的回歸系數大于網絡資源的回歸系數,說明對于創業績效而言網絡規模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大。網絡密度這一維度被剔除,未被納入到回歸模型中,說明網絡密度對返鄉創業績效的影響不明顯,因此,假設H4沒有得到驗證。
從模型4可知,網絡規模和網絡資源對機會識別有著顯著的作用,支持假設H6和H7。根據社會資本各個維度在回歸方程中的回歸系數大小可知:網絡資源的回歸系數大于網絡規模的回歸系數,說明對于機會識別而言網絡資源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大。網絡密度這一維度被剔除,未被納入到回歸模型中,說明網絡密度對機會識別的影響不明顯,因此,假設H8沒有得到驗證。
從模型6可知,當社會資本和機會識別同時對創業績效進行回歸分析時,機會識別的回歸系數β=0689,t檢驗觀測值為11.172,對應的概率p小于001,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對比表模型1和模型6可以看出,社會資本的回歸系數由0.379降為0.194,顯著性水平由0.000上升為0.002,仍為顯著,同時調整后的R2由0.136上升到0.577,解釋幅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這說明了機會識別在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支持假設H10。
從模型7可知,網絡密度對創業績效、機會識別的作用都不顯著,不符合中介作用的條件,由此可以推斷機會識別在網絡密度和創業績效之間不存在中介效應,不支持假設H13。將模型2與模型7對比可知,網絡規模的回歸系數由0.332降為0.206,顯著性水平由0.000上升為0.001,小于0.01,仍為顯著,而網絡資源的顯著性水平由0.006變為不顯著,同時調整后的R2由0.150上升為0.583,解釋幅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這說明機會識別在網絡規模和創業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網絡資源和創業績效之間起完全中介的作用,支持假設H11和H12。
4結論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創業者社會資本、機會識別和返鄉創業績效三大變量進行了測量,并構建了三者之間的理論模型,探討了創業者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對機會識別和返鄉創業績效的作用機理,剖析了創業者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通過機會識別的中介作用影響返鄉創業績效的內在機制,得出以下結論:
(1)對返鄉創業者社會資本的分析可以從網絡規模、網絡資源和網絡密度三個角度展開,并分析了社會資本與機會識別的整合作用,為社會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條的新思路。返鄉創業者可以通過積累和培育社會資本,獲取有效資源和信息,提高創業績效。
(2)返鄉創業者的社會資本是提升創業績效的重要資源。本文論證了返鄉創業者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創業者的社會資本是提升創業績效的重要資源。合理搭建并有效運用社會資本,將會有力促進創業績效的提高,獲取競爭優勢。
(3)返鄉創業者的社會資本通過機會識別間接影響創業績效。通過回歸分析得出返鄉創業者社會資本中的網絡規模、網絡資源對返鄉創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并且通過機會識別變量進一步實施間接影響。
(4)網絡密度對機會識別、返鄉創業績效并未表現出顯著的影響作用。盡管與預期的假設有偏差,但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在制度轉型不同階段,網絡密度對于創業活動的作用和影響不同。當企業所處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時,創業者會傾向于利于網絡關系中的強關系來獲取信息;當企業所處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時,創業者更傾向于使用網絡中的弱關系來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對于網絡密度的測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無法準確地描述出創業者所嵌入網絡的實際聯系結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研究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黃潔.基于創業者社會資本的農村微型企業創業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3]張玉利,楊俊,任兵.社會資本、先前經驗與創業機會[J].管理世界,2008,(7).
[4]Maurer,I.,Ebers,M.Dynamics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ir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Lessons from Biotechnology Start-u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6:262292.
[5]Coleman,J.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