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元鑫 申波
摘要:我國現代建筑業的民用建筑中電氣照明是其核心組成之一,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設計時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增強其實用性和美觀性等特性。
關鍵詞:民用建筑;設計;電氣照明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121
0引言
民用建筑中電氣照明的設計重點一般是照明方式以及照明光源兩個因素,所以在研究此類問題的時候是從這兩項開始研究。
1照明光源
1.1光源的選擇
1.1.1室內光源
與其他環境不同,室內照明通常情況會使用較為簡樸的白熾燈或者熒光燈等,因為某些氣體放電光源在使用的時候可能會產生頻閃效應或者電磁波干擾等情況,不利于人們日常生活起居。
1.1.2不穩定的工作場所
在一些會產生較大震動的房屋內,一般會使用高壓鈉燈或者汞燈,而如果照明度需求較高,還可以混入金屬鹵化物燈。
1.1.3具有較高的顯色要求
在這種要求將顯色度調高的場所中,就要設置一些顯色指數高的燈具,例如白熾燈和日光燈等,或者可以將多種燈具混合使用,還可以加入鹵鎢燈和熒光燈等。如果要混合使用的話通常情況是使用白熾燈和高壓汞燈混合使用,具體的顯色效果可以通過調整通光量來進行微調。
1.2燈具的選擇
1.2.1安全性
在一些工作場所,可能會遇到起火甚至觸電的危險情況,因此燈具一定要確保其安全和穩定性,這是最基本的配置要求。
1.2.2能效比
能效比高的燈具能夠令資源更加有效的利用,以最適應的光通量來照明,與環境的契合度最高。
1.2.3功能
燈具最大的用途就是照明,因此在照明功能上不能缺失,否則就是舍本求末,不但如此,還應該將其性價比考慮在內,因為燈具的耗能大小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其次才要考慮其裝飾功能,燈具在確保有前面幾項的基礎上可以改善其外觀,以提高觀賞性,這不僅是為了審美,也是為了能和周圍環境以及家具等更加契合,令居民生活環境更加自然和諧。
1.2.4防止眩光
有時候燈具的不合理擺設會引起眩光現象的產生,這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視覺,因此需要在放置燈具的時候加以微調,避免對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另外眩光現象還會對房間的和諧產生影響,對燈具本身都有損耗作用。
2照明方式
2.1亮度
燈具的照明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無論亮度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人們的正常視力,而且過高的電力還會造成電力損耗加強,因此在設計照明的時候需要按照人類身體所能接受的最適宜的亮度來調整,這就是標準照明亮度,而這個標準也不是確定的,因為有些場所只需要局部照明,有些場所則是需要其他方式的照明,在很多場所中還會有混合模式的照明方式,這是由于不同地點對于亮度以及顯色度的要求不盡相同,如果是要求顯色度高的場所,使用混合模式的照明不僅可以將顯色程度提高,還能使得照明效果增強,令光更加自然柔和,這樣的場所中工作人員也會感到舒適,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而亮度的調整也不僅于此,還有照明角度也很重要,這就要結合周圍環境本身,可以利用室內的墻壁等來反射光,利用光的漫反射來讓照明系統的利用率達到最高,尤其是在白色墻壁的室內,其反射甚至可以達到70%~80%,在經過詳細嚴謹的計算過后就能以最少的耗電量來達到最佳的照明效果(這個計算過程是忽略光被其他物體吸收或者后期變化的)。
2.2照明方式的選擇
2.2.1一般照明
在不同的照明場所中,使用合適的照明方式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普通的辦公場所,在一個很大的房間內其內部空間是分為很多區域的,而這些區域中的往往會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明,這時候就可以采用一般照明中的分區一般照明,這樣就會將不同的照明區域劃分開來,雖然管理起來會比較復雜,但是也避免了電量浪費,而且如果某一區域出現了照明事故,也不會令其他區域也癱瘓,能夠將危害發生時候的損失減少到最小。
2.2.2局部照明
而局部照明則是在一個區域內某一部分會因為有東西阻礙而無法被光源照到,因此需要在這一部分加設照明設施,或者說某一區域內光亮過強使得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也需要局部照明來進行解決。
2.2.3混合照明
而混合照明指的是某些區域場所內需要將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混合使用,這種照明組合方式在我國屢見不鮮,大多是由于照明要求的不同而產生的。要注意的是,混合照明中,兩種照明方式都會產生一些改變,并且還要考慮成本運作費用等因素。通常情況下一般照明的照明度在混合照明中會占到5%-10%的比例,但也不能過低。
3節能措施
在電力設施中由于電流在流動過程中產生的電熱效應,使得電力難免會發生一些損耗,但是避開這些不可抗因素,建筑內部的電氣照明設施還是有可以改進的空間的,從導線方面來說就可以將電阻率較小的材料替換舊的導線,這樣就使得電熱效應減緩,而具體做法大致有兩種:減少長度和增加橫截面,這是因為導體電阻率在計算的時候是根據公式R=ρ×L/S來計算的。
參考文獻
[1]韋課常.電氣照明技術基礎與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
[2]朱銀根.21世紀建筑電氣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