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麗
【內容摘要】“老帶新”教師培養方案一直以來都是全國各地各大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師培養方式之一,其優勢不言而喻。但各校對“老帶新”教師培養方案的實際操作環節中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致使“老帶新”教師培養的效率低下,成效甚微。本文將從學校管理層面談談通過建立一種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堅持貫徹執行集體備課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新老教師進行雙向聽課,增強新老教師總結和交流的意識,經常開展教學法研究等方法來優化“老帶新”教師培養方式,使新老教師資源更好地整合發展,最終促使教學良性發展。
【關鍵詞】教師培養方式 學校管理 新老教師資源整合
每每談及老教師帶新教師的話題,總有不同的聲音傳出。有人認為很有必要,但也有人擔心這樣做會扼殺新老師的創新精神。筆者則認為“老帶新”教師培養方案一直以來都是全國各地各大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師培養方式之一,其優勢不言而喻。青年教師剛剛從學校畢業,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他們缺乏教學經驗和最基本的社會閱歷,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差。“老帶新”的教師培養方式能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優勢,利用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人生閱歷幫助青年教師們快速成長,使他們少走彎路,盡快適應教學。同時,這并不妨礙新教師發揮其有活力、有朝氣、有創新精神等優點。相反,新教師可以在學習老教師的同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長。教學相長,如此,老教師也能從中學到新東西,得到相應的提高。但各校對“老帶新”教師培養方案的實際操作環節中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致使“老帶新”教師培養的效率低下,成效甚微。那么,在老帶新“青藍結對”活動中,新老教師的資源如何整合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發展呢?下面我將從學校管理層面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首先學校應該建立一種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如果只喊口號走形式,沒有計劃或有計劃但沒有具體的落實和監督評價體系支撐的話,“老帶新”只會落得一個空架子,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為了結對子而結對子,口頭上叫一聲師傅,沒有實質的教學、思想、經驗等的交流碰撞,一切流于形式而已。那么這樣的“老帶新”是偽活動,是無效的活動,或者甚至可以說這不算是一項活動,它只是在徒有虛名地浪費學校行政人力資源而已。要讓老帶新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又行之有效,我們就要事先對“老帶新”的新老教師雙方建立一套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并由專人嚴格監督執行。對于新教師要觀摩多少節老教師的課、老教師要聽多少節新老師的課,進行多少次師徒教學研討活動,在聽課筆記、評課記錄和教學札記數量等上都要有相應的規定,相關監督管理人員根據師徒雙方課表不定時進行抽查。在學期中、學期末定時對“青藍結對”活動中教學成果顯著,教學成績提高教多的班級、教師進行相應獎勵。這對每一組“青藍結對”師徒都會產生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新教師和新師之間、老教師和老教師之間也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默契的競爭意識,這是一種良性競爭,能夠引領我們的教師積極向好,很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群策群力、同心協力地把各自和對方的班級管好,把課上好,與此同時整個年級、整個學校的綜合成績也就自然上去了。
另外,學校還應該堅持貫徹執行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整合全組教師的資源和智慧,在討論和研究中讓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加地科學合理,教學準備更加充分,教學反思更加多元,也更容易把握和突破教學總難點。新老教師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新老教師雙方都能在教學思想理念的交流碰撞中成長、受益。但吸取集體智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不同班級采取不同教育教學方法手段,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材施教。
此外,學校也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新老教師進行雙向聽課,增強新老教師總結和交流的意識。也要經常開展教學法研究,挖掘老教師的先進教學方法和和研究潛能,為新教師的教學提供理論依據,讓新教師的教學研究之路走得更加順暢、更加有信心。“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培訓模式相結合,加強新老教師的專業理論學習,讓新老教師都有機會接受好的理念,讓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更上一層樓。
“老帶新”教師培養模式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教師培養方式,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學校管理部門在實施前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并優化適合本校的“老帶新”教師培養方案。要積極建立一種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堅持貫徹執行集體備課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新老教師進行雙向聽課,增強新老教師總結和交流的意識,經常開展教學法研究等方法來優化“老帶新”教師培養方式,使新老教師資源更好地整合發展,最終促使教學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佛朝暉. 英美兩國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及對我們的啟示[J]. 中小學管理,2004 (11).
[2] 胡永新. 對以老帶新活動的思考[J]. 普教研究,1997(2).
[3] 孟潔. 新教師入職培訓新途徑的探索和思考[J].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2).
[4] 王小棉. 新教師入職初期所遇困難的研究一兼析傳統師范教育的缺陷[J]. 上海教育科研,1999(4).
[5] 賴建輝. 國外“專家型與新手型教師”研究述評[J]. 教學與管理,2002(6).
(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