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大選,特朗普和希拉里爭相向選民承諾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這被視作兩人難得的共識,也讓“基礎設施”成為一個時髦詞匯。如今,特朗普正在用總統權力來逐漸兌現承諾。仿佛是為“呼應”特朗普的倡議,本月上旬加州奧羅維爾水壩面臨崩塌險情,近20萬人被緊急疏散。14日,白宮新聞發言人斯派塞稱,奧羅維爾險情是一個“教科書式的范例”,“全國各地的水壩、橋梁、公路及所有港口,都已年久失修。為阻止下一場災難發生,我們應著力實現總統徹底翻修我們國家糟糕基礎設施的愿景。”
奧羅維爾大壩是美國最高水壩,建于1967年。根據美國陸軍工兵部隊的數據,加州總共有1585座水壩,1140座建于1970年之前。在美國全國,高度超過1.83米的水壩近8萬座,多建于1950—1980年。美國土木工程協會的報告顯示,到2020年,美國有將近3萬座水壩達到或超過50年至70年的設計年限。
這是美國基礎設施狀況的縮影。
美國素有“車輪上的國家”之稱,公路等基礎設施是其傲人資本,然而近年來這些“資本”卻屢遭詬病。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美國基礎設施競爭力全球排名第11,是拖累美國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家附近的路坑坑洼洼,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們沒法抱怨什么,因為我們到別的州旅游時,發現很多地方的路還不如這里。”家住華盛頓附近一個相對富庶縣的德國移民后裔古德溫·胡夫,對自家周圍的路況有些無奈:“現在美國馬路上打補丁的情況很多,你到紐約就會發現,那里的一些路更難走。”
美國官方報告顯示,在總長2400多公里的華盛頓公路網中,約有95%的道路路況欠佳。而放眼全國,約有65%的主要道路亟待維護或重修,25%的橋梁無法滿足交通需求。
2月初,美國眾議院交通及基建委員會舉行了一場名為“為美國建設21世紀的基礎設施”聽證會,會上聯邦快遞公司大倒苦水——他們的貨車去年在全美跑了超過20億英里的路,但相比20年前,輪胎的磨損翻了一番。美國參議院環境和公共事務委員會也舉行聽證會討論基礎設施老化問題,委員會委員、民主黨參議員湯姆·卡帕表示,更多的現代基礎設施將意味著更少的時間和資源被浪費,數據顯示,“去年(美國人)上下班交通人均浪費42個小時。”
“你可以比較一下紐約骯臟陳舊的拉瓜迪亞機場和上海造型優美的國際機場。”《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中美這七年”文章中寫道,“當你驅車前往曼哈頓時,你會發現一路上的基礎設施有多么破敗不堪……究竟誰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
弗里德曼提到的拉瓜迪亞仿佛成了美國基礎設施一張糟糕的名片。去年大選期間,特朗普曾多次提到他實在受不了每次專機在該機場降落滑行時的顛簸。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曾常駐美國,他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非常擁擠狹窄,美國前副總統拜登自己都說這是一個‘第三世界的機場。”
“看看杜勒斯機場和北京首都機場吧,這就是中美基礎設施最好的對比。”2014年到過北京的美國人哈利·泰恩斯對記者抱怨道,“都2017年了,從市區到機場的地鐵還沒修好,華盛頓可以說是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首都中,唯一一個沒有地鐵可以直達機場的了。”▲
環球時報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