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韓曉明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去埃及的中國游客仿佛清涼油派送員,逢埃及人便送清涼油,以表達自己樂善好施。“去埃及要帶清涼油”這種小貼士口口相傳,漸漸成了慣例?!董h球時報》記者在埃及生活工作遇到過要清涼油作為小禮物的,但現在清涼油遠非埃及人最想要的,他們有時會明示你他更想要的東西,比如“手機”,小費小禮物到底該給不該給,該給多少,這個是中國人在國外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在埃及,這是個需要斗智斗勇的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去年在盧克索旅游的時候,遇到一群不管你想不想買也要跟著你的小販,一路喊著“清涼油”跟你打招呼。他們只是索要,倘若想用清涼油換他們的貨物,他們斷然不會同意。記者剛剛搬到寓所的時候給門房送過一小盒清涼油,過了大概半年,門房的兒子和我談起了“紅色的小盒子”,表示還想要一個。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人和我主動提過。所以清涼油可能是流傳在埃及旅游區的傳說——吉薩金字塔、盧克索帝王谷、阿斯旺阿布辛貝神廟……中國游客一廂情愿地認為當地人會喜歡這種小玩意,而當地人只是把它當作能夠免費討來的小禮品而已,一下子就能收好幾十支清涼油的檢查站警察和陪團導游,話里話外都是無奈。中國人用清涼油作為小費,但其實,埃及人不認為清涼油真的是硬通貨,誤會的是我們自己?!扒鍥鲇汀卑缪莸牟贿^是文化差異的小小潤滑劑。埃及人更青睞鈔票。
在埃及的高檔飯店用餐,服務費被固定在10%或12%計入賬單中,此外,如果使用現金結賬,找零也會經常被“克扣”:在ZARA,標價499元和500元并沒有任何區別,498元也是一樣,因為收銀臺永遠“沒有零錢”。
小費付給“為您效勞”的人更常見,“為您效勞”小到推車挑擔,大到修車掃房,有些服務雖然已經明碼標價,還是要再補上小費“意思一下”。哪怕有人在紅燈時突然跳出來為你擦車玻璃;哪怕有人為你把商品裝進超市塑料袋里;哪怕有人只是在路邊圈了塊地,喊兩聲“倒倒倒——?!?;哪怕你只有一件手提行李,有人不顧勸阻熱心地為你提一下——小費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服務”的供求雙方在是否必要、是否物有所值上存在一些“小小的”分歧。
我在埃及還被人要過手機、滅蟻藥,不久前,看管車庫的阿依德又拿著他那爛得不像樣子的諾基亞直板手機找到我,問我有沒有“中國手機”,我只好敷衍他:“我還沒有休假,等我回中國再說。”房東在收房租時和我說家里蟻患嚴重,拿出據說是從美國買來的中文包裝“神奇藥筆”——國內似乎被淘汰了的滅蟑粉筆,問我是否能從中國搞幾盒;我的采訪對象大多喜歡U盤,因為埃及電子產品依賴進口,十分昂貴……
曾幾何時,一趟航班的人熙熙攘攘排隊過關,安檢員看見中國面孔總會眼睛一亮,一查再查,口中叨念著“清涼油”或者什么別的,無論如何要刮一點油水出來。最近,也許因為各種危險事件,導致外國游客減少,埃及機場的安檢人員忽然“無私”起來,索要“清涼油”的,幾乎絕跡。像越南等中國鄰國,海關安檢的“吃拿卡要”似乎已經成慣例,這種現狀也該改改了?!?/p>
環球時報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