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襟
摘 要:校史是一所學校智慧的結晶、傳統的傳遞與感情的升華,記載了學校珍貴的歷史,吸納了古今精粹,當今教育界重視校史,從學校文化建設中探討校史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覷。
關鍵詞:校史;校園文化;校史展館;藝術視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1.043
目前,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自身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除了各具特色的校史展覽外,更多的是以成立校史館的形式把校史更好地保留、繼承與發揚。校史不可遺忘,更不可被覆滅。每個學校的歷史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意義,有屬于這個學校的靈魂。參觀者不但能從校史中了解該學校的基本概況與發展情況,而且可以更深入挖掘辦校理念和育人宗旨,體會其深層意義,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嶺南師范學院校史館為例,談論有關高校校史傳承與展示的必要性,以及其對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 從校史的藝術呈現中挖掘特有的資源
校史,不僅僅是一部編年史,更是涵蓋了地理概括、人文風貌、大學氣象、辦學現狀以及目標理念等的百科全書,能夠最大化地呈現該校本身的優勢,整合天文、地理、人文風貌等資源,建造了歷史傳統文化的展現舞臺。校史的呈現一般是以書籍、校史館、文化建筑、名人塑像等形式,相比而言,校史館其藝術形態地呈現校史更能全面、集中地發揮主導性作用。比如廣東省嶺南師范學院成立了以“百年師魂”為主題的校史展館,分別展現了4個校史篇章——“天南重地,古韻今風”“百年征程,師魂永駐”“其命維新,昌明博大”“巍巍嶺南,再續風流”。這既是為了紀念師范建校110周年,也是為了全景式地展示學校建校以來的歷史進程、辦學現狀以及展望,從而使師生有了對大學更深層次、瞻前性的思考。
在歷史發展的軌跡當中,嶺南師范學院校史館的“百年征程,師魂永駐”篇章里明確了校史主題,服務于校史的主線,以流程圖的形式簡潔明了、清晰地介紹了從初建書院、開始師范教育到推進師范教育以及發展高等師范教育的歷程,圖片、文字與文物相結合,盡顯校史沿革,呈現了該校從其源頭雷陽書院到雷州中學堂、初級師范教育、中等師范教育、高等師范教育的百年歷史。館內每張陳舊的照片、每段古老的文字、每個珍貴的物品都在無聲訴說著校史,這部偉大而久遠的歷史。在地理環境方面,嶺南師范學院處于祖國大陸最南端,與湛江市瑞云湖、寸金橋公園兩大城市主題公園毗鄰。因此,該學校發揮其自古以來擁有的獨特地理優勢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在“天南重地,古韻今風”篇章中,以形象的地理版圖給人呈現出學校“一湖一園一校”的獨特優越環境,色彩紛呈,豐富人文地理知識,讓觀者從中一覽 “綠樹成蔭、香飄四季、花不間斷、文化品味、師范特色” 這番別具特色的精神家園,感受到“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人文特點,進一步地對本校的地理優勢以及景觀環境有更加全面、概括性、系統性的了解。用現代化藝術視覺使歷史內容具體化,展示形式多樣化,從而起到促進師生從“知校”到“愛校”潛移默化的作用。
2 以校史精神內涵孕育人才
一部民族的興衰史,不僅是過去的沉淀,還是未來的導向。同理,校史是該校風貌精神所在,積淀了建校以來的獨特的傳統和文化特色,充滿著濃郁的歷史厚重感,發揮著育人、傳知、興學的作用。司馬遷曾說過:“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換言之,“在校者,不可以不知校史”。學者只有對校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獲知學校發展道路上的坎坷與考驗,從中汲取前人的教訓,更好地塑造自我,提升本校的品牌,彰顯大學精神。如果師生對校史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即是真正地缺乏來自大學的精神陶冶,失去了歸屬感和附著力,這無論是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對師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都是尤為不利的。
校史,積累了學校歷史素材,豐富了人文精神,提供了更好的育人基地和完備的文化資料,比如百名教授博士風采、學院和單位的風采、校友風采、歷屆畢業生成果、名師杰作、學校榮譽等亮點迭出、豐富多彩。然而,歷史展示需要一定的載體,結合現代化呈現對教學與培養后輩則顯得十分必要。嶺南師范學院校史館里珍藏了教師著作供同學們翻閱,同時設有一臺52英寸和一臺80英寸的觸摸一體機,觀看者觸摸屏幕便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比如用于展示教授博士講座和各二級學院風采等。此外,還有查詢機和廣告機,可方便學生學習優秀校友和學校歷史事跡。通過現代化的呈現模式,使學習便捷化、吸收快捷化、閱覽全面具體化,同時,增強了師生的融入感和參與性,對校園文化加深了了解,在摸索古跡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人們既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未來的創造者。重視校史,讓優秀傳統、偉人事跡和精神文化烙下深深的印記,有助于學子們體會到歷史厚重感和學校的輝煌感,自覺地挖掘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受濃重的人文情懷,并對學校今后的發展前景堅信不疑,為之不懈奮斗,這無疑對今后學生的社會形態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完善影響深遠,有利于社會人才結構的建設和補充。
3 發揮高校軟實力提升高校影響力
“要懂得歷史,不能割斷歷史”。校史與高校的軟實力密不可分,是高校一股強大而不可忽視的軟實力,是獨特而不能模仿的,既繼承了前人的文化遺產,又展現了今朝人物之風采,承前啟后,相互照應,從不割裂歷史,也從不忽略這么濃重的一筆。
了解校史不僅能夠研究和挖掘歷史寶貴的育人和辦學經驗,形成更具優勢的教學模式,在培養人才的方針政策方面也提供了借鑒之道。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學校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除了依靠豐碩的科研成果外,還必須時時刻刻都背負著傳承校史的重任,通過校史打開走進校內的門戶以及向外眺望的窗口。接觸校史精華,了解一所學校的歷史,是培養學子“知校、愛校、興校”的開端,也是對外宣傳與交流的必經之路。校史對校內新教職工、入學新生有教育意義,可提高其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在接待上級領導、兄弟院校、教授講師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參觀機會,促進其他單位全面、直觀地了解本校,獲知歷史知識和科學知識,并鼓勵他們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無論是開展招待活動、講解活動,還是新生入學、校友回校、友人來訪、領導視察等,校史都是一部必須翻閱的回憶錄。
要將一個學校的整體概況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然,幾乎是不可能從歷史記載的書籍、各種表面建筑或者標志性事物中得知,而觀者走進校史館就等同于走進了這個學校的時空隧道,這里有故事背景、人物寫照、藏書畫卷、文物古董等,仿佛置身于這個學校的“心臟”,感受其“心跳”,領會其古韻之魅力。比如嶺南師范學院校史館通過“優資源”整合、“大師范”構建、“國際化”視野、“美譽度”四個方面展示了學校的辦學現狀,為校史提供了新的源泉與動力;完備教師教育體系圖呈現,廣泛深入交流合作的典例回放以及十多個全國性的綜合榮譽展示,無不讓學校辦學現狀亮點迭出,讓校史在有形的呈現形態中能夠被觸摸、傾聽、瀏覽,多方面、全方位地與觀者接觸與交流,把人們關注點投入校園的科研成果、專業特色、學校效益等方面,這有利于形成共同意識,擴大學校的影響力,使人們更加了解、關心、支持大學建設,共同展望美好前景,堅持可持續發展。
隨著高校體制日益深入,高校招生的競爭愈演愈烈,無論是招生還是就業,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家長等各界社會人士都會關注學校的辦學質量、品牌效應和就業水平等,同時,也會留意該學校的建設理念、環境氛圍、歷史成就等。所以,校史的開放和宣傳顯得舉足輕重。嶺南師范學院的校史緊接時代的步伐,及時了解了時勢所需,圖文并茂地呈現出強大的教師隊伍、優質的教學資源、豐富的科研成果、優越的地理環境等,用數據和圖表闡釋近年來生源的發展狀況、就業情況以及學校的經濟文化建設等,滿足了觀者對學校歷史、學科建設、人文風貌、校園生活、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好奇心,也增強了學校自身的信服力和可靠性。
4 加速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校史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在大勢變化中積極謀求發展的,敢于開拓創新,推陳出新。歷史是凝固了的現實,現實是正在發展的歷史。我們既要緬懷校史,也要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和階段,就應該用新的視覺角度看待校史,為其納入新的元素與力量,增添鮮活血液,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校史資源不只是屬于該學校的資源,更應該是學術界的共享資源。各大高校在互相交流和學習期間,可以加強在思想與觀念上對教育的探討和研究,起到相互借鑒、共同促進、共享成果、各展所長等作用,共同推進歷史進程,堅持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部濃縮了精華的史料,貫通校園文化的發展脈絡,記載著創辦、變遷、發展的歷史,匯聚了不同形式的資料,直觀而又形象化。它是一個學校的內核,有著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特征,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線索,為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堅不可摧的基礎。嶺南師范學院校史里“巍巍嶺南,再續風流”章節中展示了學校 “勤教力學、立己樹人、建樹新風”的辦學理念,定位于 “立足粵西、服務廣東、走向全國、面向世界”,并以教師教育為特色,以加快建設高水平師范院校為目標,努力推進“創新強校工程”。以圖片形式呈現出“國際化”視野、“美譽度”提升,后輩能從“國際化”視野中感受近年來學院可歌可泣的學子成果,比如留學生風采、大學生創業風采、大批優質新教師資源走向社會各個角落甚至走向國際化的軌道,體會建校110年來對師道的堅守,彰顯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同時,也給他們的心靈帶來較大的震撼,以學校成就和人物榜樣的力量直接激勵他們,讓他們引以為豪,學會珍惜學習機會、規劃大學生活,增強學習動力,明確人生目標。而從“美譽度”提升中可以一覽學院在學術界的傲人成績,不斷提高的社會地位,目睹學院不斷向前的步伐,這些不僅是一種的榮譽,更是一種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體現。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