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李少青,號少卿,字佐城,男,漢族,1964年4月8日生于北京,現任外交部離退休干部局副局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外交部書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外交部詩詞協會副會長、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8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同年進入新華社工作,先后在國際部、駐貝魯特分社(黎巴嫩)、駐開羅總分社(埃及)任英文編輯和記者。1994年調入外交部,先后在亞洲司、中國駐日本使館、駐新加坡使館、干部司、駐溫哥華總領館(加拿大) 、駐波黑使館等任三秘、二秘、一秘、領事及政務參贊(首席館員),擔任過臨時代辦 。2010年以來先后在離退休干部局任參贊兼處長、參贊(參加局領導)、副局長 。
他自幼喜愛書畫,6歲時在其父李鐸先生的指導下臨習歐體書法。近年來研習行書、草書、榜書,遍覽古今書法名人碑帖及作品,尤喜李鐸先生書體,并認真研習二王、懷素、王鐸等古代名家碑帖。多次參加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展、外交部等部委書畫展及各類筆會和書法交流活動。多次參加書法作品展,作品被收入書畫作品集,并為釣魚臺國賓館、駐外使領館、中華慈善總會等機構和個人收藏。
作為現任外交部離退休干部局副局長,李少青的工作不輕松。
與其他部委的老干部工作有所不同,外交部退休的老同志不少依然活躍在外交舞臺,發揮著“余熱”。例如,一些已經退休的資深大使,仍然作為國家主席的特使前往世界不同地區完成外交使命,離退休干部局則承擔著相關服務、協調和管理工作。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老干部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老同志的政治、經驗和威望優勢,離退休干部局積極引導老同志增添和傳播正能量,組織開展老外交官走進社區、走進大學校園等一系列活動,宣傳中國外交、弘揚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外交部書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少青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潛心研習書法藝術。
就書法藝術來說,堅持“功課”是必不可少的基礎。作為管理著三千七百多離退休人員的部門副職領導,本職工作和業余愛好之間要兼顧、搞好平衡,以本職工作為主、書法研習為輔,并力求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外交部老年書畫研究會的活動也是老干部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李少青在辦公室不設筆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時間專時專用,只處理公務,如有社會書畫活動邀請通常會婉拒,只有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才是屬于書法的時間。
如今,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很快,李少青坦言,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靜下心來寫書法的人很難得。就拿他所注重的古帖學習來說,非常需要耐心和靜氣。
正如他的父親——著名書法大家李鐸先生所強調的,書法貴在自學,古帖是習書者最好的老師。遵從這個理念,臨帖要用心,而不只是簡單機械重復;讀帖更需要細心揣摩,體悟其中的細微變化。或許在外人看來,這樣研習書法是在忍受孤獨,但對李少青來說卻是樂在其中。
父子之間的筆墨傳承
兒時,李少青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歐體楷書。六、七歲時起,便在父親的要求下每天完成書法“作業”——大楷小楷各寫一篇,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功底,俗稱“童子功”。在李少青看來,楷書是習書的基礎,按他的話說:“楷書解決了結構美的問題,有了楷書的基礎,再去寫行書、草書,每個字都是穩、勻、美的。”
李少青回憶,小時候是父親的“書童”,站在桌案對面幫忙抻紙,耳濡目染,從小受到父親書法藝術的熏陶。父親李鐸用心良苦,他告誡李少青,要認真觀摩書法的創作過程,結字運筆、懸腕提肘都有門道有講究。“當時我對書法還并沒有產生特別濃厚的興趣,但父親既然這么說了,而且這個時間也干不了別的, 那就索性認真看他寫字。” 這一“看”,李鐸的創作手法就都印到了李少青的腦子里。對此,李少青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使用攝像機錄制影像,畫面會通過攝像頭獲取信息并存儲到硬盤上,隨時可以調用。同樣道理,眼睛就好比攝像頭,大腦就好比硬盤,看父親運筆寫字,通過眼睛捕捉到的這些‘信息都被存在腦子里了,后來進行書法創作時,便可以隨時‘調出運用。”
李鐸先生對李少青早期的書法藝術熏陶已見成效,40多年后的今天,父子倆的書作在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同時懸掛,交相呼應。
早在1996 年,當時李少青在駐新加坡大使館擔任大使秘書,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率團訪問新加坡,李少青參與接待。在會客室,啟功進門看到李鐸創作的書法作品《德業雙臻》,對身旁的傅學章大使說:“這不是鐸鐸的字嗎?”傅大使便向啟功介紹李少青:“是啊。這就是李鐸的兒子,現在使館給我做秘書”。啟功高興地拉過來李少青在李鐸書法前合影,并鼓勵李少青要好好練字,好好傳承父親的筆墨。
如今,李少青的6尺對聯《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也懸掛在駐新加坡使館的會客區,與父親李鐸先生的橫幅《德業雙臻》同掛一館。父與子的筆墨在異國相遇,成為一段佳話。
此外,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中阿友誼園中有一樓一亭,樓的匾額《望遠樓》為李鐸先生題寫,而亭的匾額《思源亭》則由李少青題寫,成為另一段筆墨父子情緣。
師古的門道
在研習書法的理念上,李少青也深受父親李鐸影響。李鐸將習書歸納成了四個詞:興趣、勤奮、悟性、路徑。
這解釋起來并不復雜。習書首先要有興趣,這是首要條件;興趣之外,還要勤奮,正如李少青口中李鐸當年的經歷一樣:“父親當年行軍打仗,途中只要看到屋宇、寺廟、山石上有書法墨跡,就用鉛筆在隨身帶著的小紙片上描摹下來,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抓住點滴時間去學習。”勤奮是有所成就的必由之路;至于悟性,其中不乏天賦的成分,但在勤學苦練中善于開動腦筋,同樣也能找到規律;路徑是方法,找到好方法在習書的道路上就能事半功倍。
李鐸在習書81年的時光中摸索、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規律,李少青在書法之路上如實踐行。
比如,在古帖的學習上,就講究勤奮、路徑和悟性。
就路徑方法來說,李少青強調,臨帖不能是機械地臨摹,而是用心臨,每一個字都要一遍一遍地對臨、背臨,直到寫出的字與帖上的字相似度達到90%以上。讀帖同樣不能馬虎,“拿起帖細細琢磨,一個字為什么好看,要看它的細節。書法講究變化,看上去相似相近的筆畫,寫法卻并不一樣。臨帖、讀帖、悟帖,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認真分析、把握。”
李少青對學習古帖的切身體會是:誠如父親所言,讀帖、臨帖到了一定程度,會覺得眼前的字帖仿佛能夠與自己對話。原帖的作者仿佛就站在面前,親授每個字該如何起承轉合。
至于悟帖,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李少青找到了精髓。“悟者,覺也,明也。所謂悟帖,其實質體現在‘悟字上,悟什么?簡而言之,就是悟得法帖的風格特點和內在規律,努力將法帖中內質的東西轉換成自己筆下活的靈魂。”
筆墨抒胸臆
最早,李少青以唐楷入手,在“顏柳歐趙”中打下楷書基礎;在行草書的研習階段,上追晉二王、唐懷素、宋米芾、明王鐸、清趙之謙等名家前賢,涉足楷、行、草及榜書諸體,融匯貫通。
有道是“能摹才能善書”、“筆墨當隨時代”,李少青說,在繼承的基礎上要與時俱進,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貌。
“縱觀書法上取得大成就者,無不是以個人風格獨特而在書壇上占一席之地。繼承傳統的概念也并非是一個學書者對著一種古碑帖機械地臨摹,而是在達到一定的功力后,用古人技法去書寫能夠表現自己特質的作品,做到‘師古不泥古。治藝要縱向有深度,橫向有廣度,這樣才能融會貫通。”
在長期的臨習以及對書法史的梳理過程中,他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書法語言——魏隸行書。
“魏隸行書是我父親的一種書法風格,魏碑體現一種金石味兒,很有力度,同時借鑒隸書的遒勁,別人評價父親的書法是將魏碑和隸書融入行書,形成遒勁、渾厚、大度、雄渾的書法風格。”自小受到耳濡目染,觀察父親懸腕寫字,李少青的字自然而然有父親的影子。李少青在行草上著力最深,將楷、隸、篆、行草巧妙結合,繼承了李鐸獨特的筆墨韻味,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一幅書法,除了筆法、字法、章法,還要看‘字外功。看一幅字有味道、不俗氣、耐人尋味,體現的是書者的修養、閱歷和品位。”可能和經歷不同有關,李鐸作為解放軍的一員戎馬一生,而李少青的外交官職業素有“文裝解放軍”之稱,體現在書法風格上,有人評價說“李鐸的字蒼勁有力,李少青的字則多了一些靈動。”
王羲之曾言:“把筆抵鋒,肇乎本性。”所謂“功夫在書外”,書法藝術的神采來自筆意和筆力,筆意和筆力的不同來源于書法家的個體差異,書法家因性格、氣質、人品、趣味、學養、天分、資質的不同或懸殊,從而流露出來書法面目的多樣及不同。
對于李少青而言,筆墨抒發著胸臆,傳達出自己的個性和情感,從而創作出屬于自己面貌的個人藝術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