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堅++周游++姜源
服務業對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其增長質量的提升直接促進一國或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家在研究美國1947-1958年的投入產出表時發現,作為中心投入,服務業的發展與現代經濟成長是分不開的,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相互成長的作用。
2015年,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8302億元,增長8.1%,占GDP的比重高達79.8%。在整個“十二五”時期,北京服務業增長率達到8.0%,超過農業與工業(-0.6%和6.5%),其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75.5%上升到了2015年的79.8%。從占比上看,北京服務業發展已接近紐約、倫敦等全球知名的服務業中心城市。
從未來發展看,北京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提升其發展質量。但現實中,北京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領域,還是政策發展領域,對服務業發展質量都缺乏足夠的重視。進一步提升北京服務業的發展質量,需要對當前的北京服務業現狀和內在質量進行科學分析。
基于SDR的測評出乎意料
立足北京服務業發展的具體現實,提升北京服務業質量,需要對其內涵進行深入剖析。
服務業質量內涵的第一個方面是滿足居民高端需求。從北京城市經濟發展階段看,開始從“追求財富”向“追求幸福”轉型。服務業發展質量提升的首要含義,就是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其次是提升經濟增長效益。即通過服務業發展,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
再次是更少的資源消耗。即通過服務業發展質量的提升,減少經濟增長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
最后應落腳于提升經濟支撐力。服務業與制造業或農業最大的一個區別在于,服務業能夠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因此,從經濟支撐能力的視角來看待服務業發展質量,是有必要的。
基于對這四個方面的理解,我們選取了一整套代表北京服務業發展質量的指標,并運用聯合國在 “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基礎上拓展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 模型,從該部門增長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發展狀態(State)和人類響應(Respond)三個角度進行指標的選取,然后結合極值法、層次分析法(AHP)對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和權重賦予,進而建立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測評模型。利用該模型,我們收集了北京2010-2014年共計37個指標的相關數據,對北京市的服務業發展質量進行了定量測評。同時,為了對北京的服務業發展進行深化研究,我們以上海的數據作為參照進行了相應計算。
測評結果顯示,在整體上,京、滬兩市服務業增長質量得分均在0.5左右,其中,北京市服務業增長質量在小幅波動中上升,上海市服務業增長質量得分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并于2012年超過北京市。
這一分析結果有些出乎意料,從總量上看,2015年,上海市增加值16915億元,比北京少了1387億元,服務業占比為67.8%,比北京低了12個百分點。而且,北京作為全國公認的服務業發展最好的城市,其服務業發展質量已低于上海,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究原因。
北京服務業發展質量的問題
對測評的分項指標進行深入比較,可以深入探究北京服務業的發展質量。
在各指標得分上面,北京市服務業在整體信息化發展水平和食品支出成本等方面,具備較好的增長態勢。具體表現為,在科研投入、恩格爾系數、人均產品占有量、就業比重、產業集聚度等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上海市。
上海市則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市區人口密度、人均實際利用外資、投資效率、消費型服務業占比、服務價格波動、服務貿易占比、貿易競爭力等指標上的得分,略高于北京。這說明上海市服務業增長質量,在城市化水平、投資驅動、產業結構、增長穩定性、服務貿易競爭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
影響北京服務業發展質量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呢?
通過更深入地比較后,能夠發現服務貿易競爭力是影響北京服務業發展質量的最突出問題。
貿易競爭力是北京市服務業增長質量的分項指標中得分第二低的(最低的為政府治理驅動力)。北京的服務貿易總額雖然逐年增加,但是,占GDP的比重卻穩步下降。
值得指出的是,貿易競爭力指數與中國現在的服務貿易情況有著較強關聯。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額也增加到創紀錄的1600億美元,約為服務貿易總額的26%,服務貿易逆差額居世界第一。2015年雖有所改善,同比下降14.6%,但仍高達1366.2億美元。
繼續分析后發現,服務業投資效率也是影響服務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因素。
從指標得分看,北京的投資驅動力指標逐年上升,但是,與上海相比,尚有差距。北京投資驅動力上升的原因于其投資絕對數量大,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高(90%左右)。
為了考察北京服務業發展質量的投資效率方面因素,我們又選取了投資/產出增量比來衡量北京服務業的投資效率。
經過對北京自2008年以來的服務業投資效率計算,可以發現,從總體上看,北京的服務業投資效率明顯優于全國水平。到2014年,北京服務業增加值每增加一元錢,需要投入4.07元固定資產,而同期全國的數據為8.01。
但是,北京總體投資效率較全國高,并不代表沒有進一步的改善空間。到2014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每增加一元錢,需要投入2.65元固定資產,這個數據大約相當于全國的百分之四十,或者北京的三分之二。2015年上海服務業增長10.1%,北京僅增長8%;而同期,北京服務業投資7202.8億元,增長7.8%,上海服務業投資僅為5389.9億元,比北京少了1812.9億元。
同時,北京服務業發展區域不均衡也需要在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時給予關注。
對比北京服務成果的分配可以看出,北京各區服務密度與人均服務產品占有量差異較大是北京服務業質量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在服務密度方面,服務密度最高的西城區,是服務密度最低的延慶區的1200倍。城六區的平均服務密度,也是其他外圍區域的300倍以上。在具體產業上,也面臨著服務業發展空間不均衡的問題。例如,金融業過度集中于主城區,這使金融業過度依賴于總部經濟,形成了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在城市空間的高度聚集。又如,醫療、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服務,在中心城區高度密集,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擁堵,也造成了公共服務不能在居民間共享。這不但對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形成了巨大的挑戰,而且,也給服務業發展空間帶來了壓制。
在人均服務產品占有量方面,各區之間的差異達到了13倍。這一差距,甚至高于全國水平。這說明北京服務業發展仍處于非常不均衡的狀態。換言之,通過服務業均衡發展,將有利于改善北京服務業發展質量。
在北京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的今天,找準北京服務業質量提升的癥結,有利于為全國服務業品質提升探索經驗。
(李勇堅,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周游,湖南天聲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姜源,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經濟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