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山路帶我回家

2017-02-16 12:22:16鄧毅
民族文學 2017年1期

鄧毅

他生在大山,長在大山,走出大山是他的夢想。

走出了大山,才知道山里與山外的距離很遠。

回到山里,他想用腳步去縮短這種距離……

——題記

“看到屋,走到哭”這是陳行甲對山里生活的深刻記憶。

記得剛讀小學時,他被課本里的一句詩深深觸動:“山那邊是海”。“海是什么樣子?”他充滿了好奇。這讓他第一次心生憧憬,渴望看到山外的“海”。老師說想要走出大山,就要用功學習。于是,在那個偏僻的山旮旯里,這句話成了他一直刻苦學習的動力。

然而,在山里上學卻是個難事。

那時,他在村小讀復式班。幾乎每天都得翻山越嶺。山是三峽地帶連綿的群山,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在山大人稀的山林里穿行,盡管溪流潺潺,蟲鳥啁啾,但走得長了,孤獨、落寞、疲憊不堪,讓人欲哭無淚。

“看到屋,走到哭”這是山里流傳下來的俗語,也是孩子們必須面對的艱難。常常在天剛亮的時候就起床了,背著書包,提著準備好的中餐,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到學校已是九、十點鐘,老師見學生都到齊了,才敲鈴上課。因為路途的遙遠與艱難,輟學的人越來越多。

母親就經常陪著他走,間或講些山里質樸的道理。比如“情愿慢,不能站”,說的是山路崎嶇難行,常常累得血脈僨張,但不能停下來,要堅持。一停,一歇,人就懶了,甚至是垮掉了。

最樸素的語言往往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他按照母親的話,懷揣著走出大山,走出貧困的夢想,一趟趟行走在求學的山路上。終于,他走出了大山,走進了清華大學,走上了留學之路。

走到了山外,見慣了大千世界,一晃已是二十多年的光陰。但他的心卻始終留在山里。鄉愁其實就是剪不斷的眷戀和牽掛。他時常想起那一條條上天入地的翻山小路,想起路邊的無名花草和飛蟲小獸,想起母親的言傳身教和那些樸素的雋語箴言。他感覺特別溫暖。

現在回想起來,大山其實就是他人生的溫床。

然而,每當他回到家鄉,看到一張張黝黑淳樸的笑臉時,看到他們依然在那一條條“看到屋,走到哭”的崎嶇山路上艱難爬行時,他的心里,就像被插進了一把刀子,發出清脆的疼痛的聲音。

2011年10月15日,他被調到巴東縣擔任縣委書記。說起來,他也算得上半個巴東人。他的家鄉在興山縣高橋鄉,與巴東一土之壤,有著同樣的壯麗山河,也有著同樣的山路漫漫。

車子在宜昌駛下高速,一路向西,進入三峽腹地的盤山公路。他望著車窗外熟悉的大山和裊裊升騰的炊煙,心也隨著山路的顛簸,陷入了無邊的激動。當年,他考取大學,鄉親們把他當作光宗耀祖的寶貝,遠遠地一直送到路口。那時的他,按捺不住興奮。他終于可以走出大山,看到心中的海了。現在,他回到了山里,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原鄉故土,就像當年走出大山奔赴大海一樣,激動、興奮。但此時,他卻多出了一份沉靜與深思。

因為他的身份已變成縣委書記——一個倍受鄉親們期待,期待能改變大山的貧困,讓更多孩子可以看到大海的縣委書記。

在他不多的行李里,他帶著母親的遺像。

他把母親的照片,端端正正擺放在了辦公室的書柜上。

他聽見一臉慈祥的母親說,“情愿慢,不能站啊……”

“我們奔向他們的腳步,大地會聆聽”

這一年,他剛好四十歲。頎長身材,書生氣質。之前他在宜都當市長。宜都是中國的百強縣市,基礎好,執政壓力小。巴東卻是國家級貧困縣,同時還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的大山區、長江三峽工程和清江水庫的移民搬遷區,簡稱“老少邊窮庫”。這些字眼,聽上去就是難以承受的重擔,讓人喘不過氣來。但在他臉上,既看不出失落與頹廢,也沒有那種重任在肩的凝重與威嚴。他總是帶著一臉的笑,溫文爾雅,又加上他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外留過學,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寫詩寫散文,下面的人覺得他有些高大上,跟窮鄉僻壤的巴東不大般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高大上的“文藝青年”,剛來巴東沒多久,就穿著一雙解放鞋,把褲腳挽得高高的,一頭扎進最偏遠的鄉村,和村民拉家常,和窮人結親戚。

他在筆記本上記下了這樣的文字:

“在離開故鄉的二十多年中,我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它。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作為一個長期離開了鄉村的人,我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復雜性,它所面臨的問題,所蘊含的新的希望,我也很難理清,也很難理解。我只有走下去,用心傾聽,才會體會到他們的痛苦和幸福……”

2011年11月,他耗時近一個星期,自帶帳篷徒步穿越了原始的小神農架,來到巴東最北的沿渡河鎮送子園村。路上渴了喝山泉水,餓了啃方便面和餅干,晚上就睡在帳篷里。由于距離集鎮過于遙遠和險峻,送子園村里幾戶人家仍過著原始封閉生活,靠采藥與養蜂為生。見有山外來人,其中一家姓梅的,老遠就迎了過來,驚慌、欣喜,又羞于寒傖。那一刻,他想起了一句唐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2012年元旦前,他在清太坪鎮八字巖村走訪時,遇到失學在家的小明。當時小明只有8歲多,其母因艾滋病去世后,他全身也長出皰疹。小明的父親長期在外打工,家里沒錢看病,爺爺奶奶只能眼睜睜看著孫子“一天天走母親的老路”。

在金果坪鄉沙嶺村9組,他看到龔本桂——一位身患重病的單身女人,為了三個孩子能上大學,起早貪黑地在房屋周圍開荒拓地。

……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走遍了全縣14個邊界村。

“全縣近50萬人,42萬人生活在大山里,其中有17.29萬貧困人口。大山里窮到什么地步,不是親眼所見,根本想象不到。我們有14個邊界村,幾乎每個村都屬于窮中之窮、貧中之貧,那種家徒四壁景象,看了讓人窒息般難受。”

枯冷的寒風吹散了落葉,也吹瘦了他的身體。

陳行甲在窮苦環境里長大,他內心里一直見不得窮人受苦。這種感覺其實是母親帶給他的。他小的時候,村里有個鄰居,大家都喊她王伯娘,她家有七八個孩子,丈夫又病逝了,日子異常艱難。因為她嘴巴不討人喜歡,很多人都不愿與她打交道。家里缺鹽缺米時,她唯一能借到的地方,就是陳行甲的家。母親常對他姐弟倆說:“要是我們不借給她,她就沒處可借了。我們家條件略好一點,能幫人家,也算是積德行善。”

印象最深的,是30多年前的一個深夜,王伯娘敲開他的家門,進門就哭。原來,她的三女兒第二天要隨媒人去婆家認門,卻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母親沒再問什么,從衣柜里拿出一件暗紅格的確良襯衣給她。這是他母親最貴最喜歡的衣服,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穿。雖然母親只讀了兩年半的書,但她用言行舉止教給他怎樣做人。

走訪回來后,他迅速召開縣委常委會,在全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干部結窮親”活動。

巴東干部“結窮親”,從方法上來說,算不得多大創新,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制度設計。但專門成立“結親辦”,并把它放在組織部辦公,這是不多見的。

他想年復一年地堅持做下去。“我不要求大家給多少錢,但心一定要去。”

隨后,在巴東的政府網站“長江巴東網”上,專門開辟了“干部結窮親”欄目。在專欄的卷首語上,陳行甲是這樣寫的:

這些窮鄉親在等待著我們!我們奔向他們的腳步,大地會聆聽。

人間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

你不是太陽,但你可以發出比太陽更溫暖的光!

這不是一個縣委書記的命令。而是一個從大山里走出來,對貧困有著切膚之痛的人,發出的急切的求援聲音。

就這樣,巴東掀起了一場悄無聲息的結窮親活動,沒有造勢,沒有走過場。從2011年底到現在,全縣副科級以上干部1210人、一般干部137人、企業家和社會人士73人,共結對貧困鄉親1422戶,直接受益困難群眾達4000人。

當你一步步走向農村,走向大地深處時,你看到的不僅僅是綠色食物、清新空氣,也會看到社會最底層的生存現狀——無助與掙扎。當一雙雙疑惑、失神,甚至是憤怒的眼睛看著你時,你就會明白他們為什么仇官仇富,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上訪,為什么青壯勞力全部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因為他們是被社會遺忘的人,是被現代生活拋棄的人。大山是巍峨的,壯觀的,也是貧瘠與閉塞的,高山深谷、溝澗縱橫的山地無法養活他們。

讓干部職工的靈魂得到洗禮,讓干群關系得到實質性的改變,一場旨在改善干群關系,加快貧困百姓脫貧致富的行動——“干部結窮親”活動在全縣持續展開。

腳步往往是神奇的。它可以走進內心,完成心與心的交流;還可以展現出寬闊的人文關懷,釋放人性的光芒。

“只要他還在,只要我還在”

“這輩子我最欣慰的事,就是因為我的存在,改變了一個人或一些人的命運。”說到那些窮親戚,陳行甲顯得特別激動。他扳起指頭,一個一個地講述著。說完了,就凝神靜氣地望著窗外。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又惦記上他們了。

2011年12月底,陳行甲來到清太坪鎮八字巖村。那天下著大雪,迷茫茫的一片。陳行甲一行迎著風雪,走在崎嶇濕滑的山路上。元旦要到了,集鎮上是大音大嗓,大紅大彩,一派節日的繁忙,可往鄉下走,一路靜寂得只有雪的沙沙聲。路過的幾棟房子,房門緊閉,屋頂上冒著淡淡的炊煙。

到了這個時節,屋里的老人小孩都在靜靜地聽著年歲的聲音,等著打工回家的親人。

也就在這時,陳行甲遇到了失學在家的“小明明”。

大約是聽見有人走動的聲音,“小明明”站在門外,老遠地張望著。

一張小臉凍得通紅,似乎還在瑟瑟發抖。“小朋友,怎么沒上學呀?”陳行甲走過去,拉著他的手說。

那張小臉怯怯地躲閃著。這時,屋里走出兩個老人,拄著棍子,一瘸一拐地將他們迎進了屋。

陳行甲在兩位老人的幫助下,掀開了“小明明”的衣服。看到了滿身的膿瘡,陳行甲心疼不已,當即決定帶他去醫院就診。

陳行甲拉著他的手,走在冰天雪地的山路上。那一路的冷啊,他感覺鉆到骨髓里面了。

因為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小明明”一直呆在家中,到了八歲時候,還識不了幾個字。

在隨后召開的全縣“干部結窮親”動員大會上,陳行甲公開承諾:“即便將來我離開巴東了,小明的事我也要一直管下去。只要他還在,只要我還在!”

轉眼就到了除夕。 上午9點多,陳行甲提著臘肉、水果、食用油、玩具、糖果、衣服、鞭炮等物品,踏著冰雪,來到小明家。

“老人家,今天我們來打擾你們啦。我們要與你們一起吃年飯,歡不歡迎啊?”陳行甲緊緊握住了老人的手。

“怎么不歡迎啊,歡迎!感謝書記和大家的關心,感謝你們來看望我們。我們高興得很!”

大家圍著火爐落座,拉著家常,小明的父親萬松青激動地說:“書記的事那么多,今天還專門到我家來看我們,和我們一起團年,我們一家人特別感激。”

“請書記放心,我在外面打工,每月能掙到兩三千塊錢,生活沒得問題。目前,主要是小孩上學的困難,有書記的關心,我們有信心過得好!”萬松青滿眼噙著激動的淚水。

“兩位老人在家把孩子照看得不錯,你們這種自強、自立的精神值得大家敬佩,暫時的困難,我們大家來想辦法,一定要讓孩子好好上學。”陳行甲鼓勵道。

團年飯好了,大家一起坐上桌子,小明明緊挨著陳行甲坐下,陳行甲從口袋里掏出一個紅包,塞到小明明的手里說:“小朋友,這是伯伯給你的‘壓歲錢,祝你學習進步,快樂成長!”

如今,小明在陳行甲聯系的一家設在云南的國際慈善機構里,一邊接受免費治療,一邊學習文化知識,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文化成績也非常優秀。

“你看,小家伙現在身上疤痕都沒有了。”陳行甲點開他的手機相冊,里面存有100多張小明的圖片,圓潤敦實,活潑可愛。

除了小明,陳行甲還和很多艾滋病村民成了朋友。

在巴東茶店子鎮,“三坪”是令一些人忌諱的字眼。因為這是個“艾滋病村”。

三坪的艾滋病,被當地人稱為“南陽病”。上個世紀90年代,這里的農民遠赴河南南陽市賣血,很多人因此感染惡疾。

貧窮,是農民賣血的根源。

10多年前,他們出門打工、賣血,沒想到被厄運纏繞,疾病的折磨和社會的隔膜像繩索一樣把他們緊緊捆住。縣里、鎮里派來干部和醫生,發放了藥、錢和其他生活物資,還組織人幫他們建房子、種責任田。只是很少有人到家里來喝他們燒的茶,吃他們做的飯,甚至連親戚也斷了來往。這是他們心中的“最痛”。

“最痛”,是需要“最愛”來化解的。

2011年11月30日,世界艾滋病日前一天,剛到巴東一個半月的陳行甲,帶著衛生局長和醫療專家來到這里,為村里的艾滋病村民檢查身體。陳行甲還委托村干部殺了一頭豬,在一名患者的家門口擺了三桌酒席,和20多名艾滋病村民一起吃飯聊天。

縣委書記和艾滋病村民同桌吃飯、相互夾菜,成為當年這個村的頭號新聞。陳行甲用自己的行動,逐漸抹去了村民們心頭曾經揮之不去的陰影。慢慢的,村里人不再談“艾”色變,艾滋病村民也不再被人當瘟神一樣躲避,他們主動拋棄了一些不良的行為,開始有尊嚴地活下去。

2013年6月18日,在陳行甲的聯系下,著名演員濮存昕“從電視上走下來”,以全國預防艾滋病義務宣傳員的身份,來到該村鼓勵大家科學防治,戰勝疾病。來自北京的專家還現場為艾滋病村民義診,解答疑惑。

如今,這個村子依舊是陳行甲的駐村聯系點,他是村里的常客。

“巴東共有457名艾滋病人,社會歧視他們,他們中一些人就自暴自棄。一些不法分子經常出50塊錢一天請他們去上訪、堵路、鬧事。艾滋病人鬧事,一度成了一個頑癥。我想,要社會消除錯誤認識,關心艾滋病人,你喊一千遍一萬遍還不如跟他們一起吃頓飯,一起喝次酒,一起聊個天。”

“農民辦事不出村”

陳行甲似乎總是在路上。

他的腳步幾乎走遍了“八百里巴東”的每個角落。貧困,無時不在觸及他的神經,也無時不在引發他的思索。

“干部結窮親”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陳行甲卻面臨著一個更深的困惑。“巴東這么多貧窮的人口,我們總不能一個一個去幫,要從根子上扶貧,就要改變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2012年的2月,陳行甲去了一趟位于巴東最偏遠的鄉鎮——革命老區金果坪鄉。一路顛簸了6個多小時。從地圖上看,巴東地形兩頭大、中間窄,形似啞鈴,海拔從175米到2000米左右,蜿蜒曲折,一山有四季。這次調研給陳行甲很大的觸動。他感嘆農民辦事的艱難,“我是縣委書記,坐的車是好的,路線安排是合理的,還這么不方便。可以想象我們的老百姓到鎮上、到縣里辦事是多么地困難。”

從金果坪到巴東縣城,兩三百公里的山路,辦一件事,來回至少得兩天時間,相當于去一趟省城。在人們記憶中,這是一個天造地設的難事,無法解決。

也就在這時,一個大膽的設想冒了出來,他想利用發達的信息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清晰地記得,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上過一門關于“中國社會結構”的課程,他的老師胡鞍鋼預言,下一步導致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元兇將是數字鴻溝。十幾年之后,陳行甲在基層的實踐證明了當年老師的判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最大努力,來彌補這個鴻溝。陳行甲相信,終有一天,當人們可以在這些干凈、潔凈、舒適、方便的鄉村通過網絡來接觸外面的世界,當網店開進鄉村,無污染食品可以通過互聯網賣出去,同時還可以在村里買到網店里的任何東西時,農村的鳥語花香、山清水秀、沒有霧霾,就會形成一種“倒吸”,將那些打工二代甚至是城里的人吸引回鄉村。

“當鼠標和勤勞相遇后,這不是對中國山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嗎?”

“在山區搞信息化工程,農民辦事不就可以不出村了嗎?”

他興奮不已,徹夜難眠。

但有人說陳行甲這是在說夢話。

面對周圍很多人的疑慮,陳行甲并未后退。他堅信在現代化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事情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那些日子里,他跑武漢,跑北京,一方面征求各方專家的意見,希望得到技術理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尋找資金項目上的支持。

事情真的很難。但問題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一解決。

錢從哪里來?

搭建信息化平臺需要大量的資金。在最初動議時,各種反對意見此起彼伏。

陳行甲卻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組織部門實施的農村黨員電教化遠程網絡已鋪進大山,可否利用農村基層黨建網絡這條信息公路,讓老百姓不出村就能辦成事?

他力排眾議,說干就干,將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整合政務服務、遠程教育和政府門戶網站,搭建縣、鄉、村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了服務陣地標準化。同時,全力爭取到國家社會扶貧創新協作辦公室的支持,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示范,由中國改革研究所承擔總體規劃、軟件定制和技術咨詢。積極爭取到了中國西部發展促進會支持,獲贈260臺電腦。

經過努力探索和實施,一個覆蓋全縣所有鄉村的網絡基本形成。它充分利用了縣、鄉政務服務中心和村級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將21個部門的87個行政審批服務事項納入平臺辦理,讓村民在村里就可以直接辦理相關審批事項。在信息服務平臺上開設郵政商易通、金穗支付通、供銷裕農網、電信空中充值機等電子商務終端,創辦“連鎖商務網店”,實行惠農補貼領取、電費收繳、話費充值、網上購物、匯款轉賬、信息咨詢等綜合服務,實現了黨務、政務、村務、事務、商務“五務合一”。

所有的準備工作結束后,陳行甲才感覺到自己已筋疲力盡,形如爛泥。

經過一年的運行,125個試點村,在2013年就累計受理行政審批服務事項8951件,4.7萬名農村老人和低保戶直接支取保險金,完成取款、轉賬業務2.64萬筆,辦理電費繳納、話費充值業務2.48萬筆,網上產品交易額超過500萬元,受益農戶達10萬人以上,為群眾辦事直接節約成本470多萬元。

2014年6月4日晚,《湖北巴東:信息平臺讓村民辦事不出村》《服務送上門辦事不出村》分別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兩個欄目同時播出,使巴東“農民辦事不出村”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走向了全國。

從沒上過中央電視臺的巴東,這次竟然登上了《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那一晚,八百里巴東萬人空巷。

人們屏聲靜息地盯著電視,看著屏幕上的人說著熟悉的鄉音在熟悉的場景里出現,想起幾十年來的艱難奔波,熱淚潸然而下。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恩施調研時,現場觀看后給予高度評價:“你們通過網絡平臺,讓農民辦事不出村,抓得很好,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發展服務型黨組織的具體體現,轉作風就要從實際問題改起,解決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服務好群眾最后一步路的問題。”

但這只是“農民辦事不出村”的第一步。要保持好效果,還必須升級“農民辦事不出村”,給這個平臺添加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功能,通過網絡這個平臺,讓農民能融入現代社會,能致富,能享受生活。

2015年,陳行甲開始著力打造起升級版的“信息化新農村”,推動農村“信息趕集”,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先一公里”和農村購物“最后一公里”。

“一秒鐘能干嘛,轉個身、閉下眼,或吸口氣……轉瞬即逝;而在互聯網世界,一秒鐘,則能得到你所需的信息,賣掉成百上千的產品,見到千山萬水外的親人……交朋友、做買賣、知天下、解煩憂。”

“山區落后、貧困的主要根源,就是不方便,進出困難。田里長出的好東西,外面不知道,賣不出去也不值錢。現在,互聯網的時代來臨,過去山高路遠,現在上網只需要一秒鐘,就能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信息,看到山外的世界。通過網絡,把天麻、豆腐乳、土臘肉、榨廣椒、清江魚等土特產,逐一展示,讓全世界的人來購買、下訂單,產生的效益,遠比我們守在田里高得多。”

這是陳行甲在信息趕集活動中,號召現場5000余名群眾要知網、學網、用網,“山高路遠難得跑,學會上網就是好!”

他提倡在全縣各個鄉村開展“掃網盲”培訓。從手機上網可以帶來什么、如何安全上網、怎么連接無線網絡和移動數據、支付寶的使用,以及最常用的資訊網站、應用APP等,每次信息趕集,工作人員都會發放數千冊的《巴東縣農民上網攻略》。

2015年7月7日,“湖北巴東·淘實惠”首屆農村信息趕集活動,在巴東跟重慶巫山縣交界、最邊遠的界河村舉行。這在全國也應該是首次。那一天,有1900多農民從四面八方來到現場,一天交易額422萬元。農民熱情高漲。這讓陳行甲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將來,老百姓不用帶著毛子錢,背著沉重的背簍到集鎮上趕集,在家里就可以進行網上交易。

此后的8月8日、9月9日、10月10日、11月11日、12月12日,都能在巴東看到類似這樣的景象:數以千計的農民從四面八方云集到一起,數個一米多高的淘實惠電子屏幕整齊地矗立在場地一邊,村民們用手指觸動觸屏即能挑選貨物并下單,商品類目繁多、品種齊全,在這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即便是身處相對貧困的地區,農民們也能切身感受到“互聯網+商務”帶來的便利。

過去在巴東,偏遠山區的農民養雞下蛋都是提籃小賣,一斤都賣不到4元錢。現在,土雞蛋40個一盒,價格是160元,三天時間就可到深圳、北京等地客人餐桌。

通過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客商,從訂雞蛋,到青睞深山土豆、黃豆、蜂蜜、柑橘等土得掉渣的山貨。如今,巴東深山原生態的富硒土豆,網上更是一斤賣到了5元錢。

2016年1月2日,陳行甲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張縣長單艷平參加信息趕集,幫助賣巴東椪柑的照片。這是新年第二天。這次趕集會的主題是“東瀼橘子紅了”,農民和橘商都從天南地北趕往了會場,路途中,縣長單艷平看見一位農民背著橘子趕往會場,便停下腳步,搶過農民的背簍和打杵說,“我來幫你扛一肩。”

這樣的場景讓陳行甲想起了恩施民歌《挨到起》里的一句歌詞:“腳板和石板挨到起,再高的山也能爬;背簍和打杵挨到起,再難的路也能走……”

那么,黨心和民心挨到起,就有說不完的話;鼠標和勤勞挨到起,就是一片新天下!

“縣委書記的手握住了我的腳!”

2016年1月21日,天寒地凍。

在海拔1800多米的鞍場村,沿山路緩慢爬行的越野車玩了幾次“漂移”。

經過3個多小時的艱難行程,陳行甲來到了貧困戶陳茲方家中。

陳茲方是一位沒有雙臂的青年。

1989年3月2日,陳茲方出生于水布埡鎮許家灣村一個名為三岔溪的地方。因為天生沒有雙臂,讓父母為他的未來感到憂心忡忡。

彈指一揮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陳茲方不但不需要母親再為他操心,而且還成為整個徐家灣村的驕傲。

“我現在什么事都會做!”陳茲方微笑著向大家展示他那雙神奇的腳。這雙磨出了厚厚的一層繭子的腳,不僅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吃飯、洗臉、洗澡、刷牙、穿衣服、上廁所等生活自理,還能切菜、炒菜、劈柴,以及在手機上打字。

最讓人驚訝的是,陳茲方的這雙腳,竟然能剝雞蛋、穿針線、用油鋸鋸柴、用打火機打火。

在院子里,陳茲方演示了用油鋸鋸柴。他用左腳大拇趾和二拇趾打開開關,用右腳大拇趾和二拇趾拉動拉繩,啟動油鋸。隨后,用左腳大拇趾和二拇趾夾住手柄,把油鋸提起來,用右腳大拇趾和二拇趾扣住扳機,調整鋸條的方向和著力點。

陳茲方說:“別人看著覺得辦不成的事,我要把它辦成!”

面對泰山壓頂般的困難,這個頑強的小伙勇敢地向命運發起了挑戰。

他練習用腳夾筷子吃飯,一次次打破碗,一頓飯吃完汗水濕透衣裳,飯菜撒得到處都是。

他練習用腳夾木棒寫字,一次次將褲子尿濕,腳趾丫磨破皮發炎潰爛。

他練習用腳夾鐮刀割草,草沒割多少,腳卻被劃得全是口子,傷疤至今依稀可見。

聽著陳茲方的講述,看著陳茲方熟練的動作,陳行甲感動不已。

眼前的陳茲方,一米七的個頭,身材略顯單薄,兩根空袖管隨風搖擺。但他臉上卻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陳行甲輕輕地拉著陳茲方的袖管,走進陳家干凈的房子。在暖和的火塘旁坐下,他倆像許久不見的親人拉起家常。

“沒有雙臂,但有雙腳,我相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見到縣委書記,陳茲方沒有絲毫的“膽怯”,如數家珍地“炫耀”起自己以腳當手的“絕活”:吃飯、穿衣、做家務,基本生活能力與常人沒有任何差距;鋸柴、劈柴、上山放羊,干起重體力活堪比健康男人;五筆輸入、手機上網、微信,比一般年輕人更能玩轉“時髦玩意兒”……

聽到陳茲方會玩微信,陳行甲驚喜地和他互加了微信號。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當一個電商老板,把農村的土特產賣到山外去。一方面可以改善全家的生活,另一方面帶領周圍的貧困鄉親脫貧致富。但就是沒有電腦,也沒有網絡。”交談中,陳茲方說出自己的想法。

為了教會鄉親們怎樣進行電商交易,陳行甲一行總是把電腦帶在身邊。他拿出筆記本電腦和上網卡,交給他,算是送給他的禮物。隨后,陳行甲便手把手地教陳茲方使用電腦。充電、熱啟動、選擇瀏覽器、搜狗搜索引擎……不一會兒,有著熟練的手機操作經驗的陳茲方就掌握了操作電腦的基本方法。

看到兒子學會電腦后的燦爛笑容,65歲的母親喜極而泣,只有她最清楚孑然一身養育一個殘疾兒子的艱辛。一旁的陳行甲安慰道,“您是偉大的媽媽,是堅強勤奮的巴東女性代表,我們會盡心幫助您的家庭的。”

臨別前,陳行甲對陳茲方的生活起居自理能力還是不太放心。陳茲方特意帶著陳行甲來到臥室,以腳當手,熟練地演示起來。坐在床沿的陳行甲倍感欣慰,伸出手,緊緊握著陳茲方的雙腳,眼中噙滿淚花,飽含深情地說,“天助自助者。你是典型的自助者,你身上有一股巴東精神的‘標桿力量,這就是精神的燈塔。你已經做到‘自助了,剩下的事就讓我們來幫助你吧!”

幾個小時的幸福相聚總是顯得那么短暫。返回途中,樹上的冰掛晶亮如珠,折射著陽光溫暖的光芒。陳行甲收到了陳茲方的致謝微信:沒有雙臂擁抱您,就讓我用心來擁抱吧!

3月3日這天,是陳茲方一生中難忘的日子。陳行甲在信息趕集的啟動儀式上,面對2000多名老鄉,親手將寫有“陳茲方鋪子”的牌匾授給了他。

陳茲方在自家大門上掛了“陳茲方鋪子”,把堂屋換成了店鋪,賣些日雜用品,同時把鄉親們的土特產掛到網上,銷到全國各地。

這一切,都是一雙腳在靈活地操作著。

屋場會

誰貧困就扶持誰,誰的貧困程度深對誰的扶持就應多。這是一個很簡單直接的問題。

但扶貧這么多年來,誰真窮?誰不窮?卻是個難以界定的問題。

精準扶貧的前提是精準,成敗也在精準。貧困戶的數據核查是精準的“靶心”。如何精準識別出“誰窮、誰不窮、誰真窮、誰最窮”?群眾心中有桿秤,朝夕相處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然而,巴東山大人稀,如果召開全村大會,很多人要翻山越嶺,很難到齊。

陳行甲在一次下鄉走訪中,無意中想到了屋場會。“屋場”就是在山里某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段,往往聚集了多棟的房屋,大部分形成一個院子,中間一個地壩。

以屋場院子或連片農戶為單元,每戶選一個人參加,左鄰右舍挨得近,用小會評議貧困戶,這樣不是更方便可行嗎?

“屋場會”就這樣誕生了。

腳步依然是個神奇的思索工具。只有腳步走到什么程度,思維才能達到什么程度。

很快,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屋場會”的一系列規定。其中,“選主持、定地點、明對象、講政策、聽意見、貼公示、核信息、留痕跡”的“八步走”是召開屋場院子會的“規定動作”,一步也不能少。同時,還為“八步走”配套了“四表一單一記錄”,即到會簽到表、“硬傷”戶名單表、貧困戶名單表、“漏網” 貧困戶名單表,會議通知單,會議記錄。真正讓“八步走”步步堅實,環環緊扣,痕跡管理,取信于民。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看到了“屋場院子會”的真實可靠,踴躍參加。

就這樣,在八百里巴東的高山深溝里,一個個關于民生,關于民主,關于扶貧的“屋場院子會”,在最簡陋的會場開始了。

“兒子在北京打工,不僅在北京有房,有小車,在集鎮也買有商品房,他是貧困戶?那我們是什么!”

2016年1月11日,在巴東縣野三關鎮招鳳臺村6組和12組的屋場會上,村民們紛紛發表反對意見,一致同意將符合五個“硬傷”條件的黃某從貧困戶名單中剔除。

“雖然村支書家里有困難,但不應該納入貧困戶。因為比他困難的村民多,作為黨員,又是我們村里最大的‘官,應該帶好頭……”

“我不是貧困戶,聽了剛才宣講的精準扶貧政策,我要為鄭國樹家庭說句公道話。鄭國樹已有60歲,本人是二級殘疾;同齡的老伴也是常年患病;兒子是三級殘疾;一家五口,全靠兒媳支撐,應該納入貧困戶,享受扶貧政策。”

……

截至2016年4月,全縣136個駐村幫扶單位、65名第一書記、544名常駐工作隊員及全體鄉鎮干部全部進駐村組,按照既定的“八步走”標準,共召開屋場院子會5000余場次,收集村民意見建議近6萬條,核查調出建檔立卡貧困戶5780戶14752人,調入建檔立卡貧困戶5810戶14752人。

通過“八步走”的扶貧攻堅屋場會,不僅精準識別了貧困,還真正贏得了群眾普遍叫好的口碑,為下一步“五個一批”精準分類、精準施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月1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治國理政新實踐·脫貧軍令狀”欄目,報道了巴東《建檔立卡“回頭看”確保扶真貧》,時長6分02秒。

五年里,巴東第二次走進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

兩次都是扶貧經驗的推廣。

1月20日,陳行甲再次來到北界村四組楊連三家中。

2015年,綠蔥坡鎮對居住偏遠、零星散居的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并易地搬遷至“洋橋新居”。新建房屋均為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的兩層半“別墅”,每幢占地面積80平方米。凡符合搬遷政策的貧困戶只須交納6萬元,即可獲取房屋產權入住。

楊連三是北界村四組的貧困戶,原先居住的危房風雨飄搖。自從搬進新居后就喜事連連,27歲的兒子不僅可以全身心地外出打工,還找到了一個漂亮的重慶媳婦,在山旮旯傳為一段“筑巢引鳳”的佳話。

楊連三在新居大門上,貼著一副大紅對聯:

上聯:住進豪華樓全家人齊聲喊棒;

下聯:規范新農村老百姓拍手叫好。

橫批:共產黨好

陳行甲高興地拿出手機,拍下一組照片。

情 懷

2016年3月30日,清明時節,陳行甲想起了母親。他寫下一篇文章,題目是《山里的巴東 心中的鄉愁》。

春天來了,山里的巴東,漫山遍野的花兒次第開放。

近期由于工作,我常常在鄉村。可能春天是個思念的季節吧,那些云朵、風兒、青草的香,都讓我想起媽媽。想起山谷里媽媽背著重重的柴禾,她汗涔涔的頭發;想起媽媽在灶膛里生火做飯時被柴火映紅的臉龐;想起跟著媽媽在地里玩,被突然躥出來的蛇嚇得大喊,媽媽急忙跑過來護住我,然后嘴里念念有詞用鋤頭把蛇趕走;想起媽媽指著遠遠看見的山坳里一個行走的人,就教我該怎么稱呼,而且在走到他聽得見的地方就要大聲喊他;想起跟著媽媽回仙侶山看姥姥,她總喜歡在山路旁采一些野百合讓我和姐姐拿著;想起當年離開家上大學時媽媽用布包了一小包土讓我帶著,說如果在城市里鬧水土不服就用這個土泡水,等它完全沉好了,喝一點上面的水……

媽媽離開我十年了,任歲月流逝,思念依然成殤。這個春天,牛洞坪金色的花海,圍龍壩裊裊的炊煙,石橋坪蜿蜒的小溪,泉口村翠綠的茶園,讓我得到了很多的慰藉。看到云朵在天上慢慢地飄著,田野里一陣風兒追著另一陣風兒,不知名的山花靜靜地開放,淳樸的山民在地里勞作,我似乎又回到了媽媽的身旁。

“我思念故鄉的明月,還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哦,媽媽,如果你聽到遠方飄來的山歌,那就是我……”

這里不是我地理的故鄉。其實只要有山水田園的地方,都會有花朵的芬芳,哪里有媽媽的味道,哪里就是故鄉。

顯然,他累了。他想回到記憶中的母親身邊,作一個短暫的溫存。

來巴東的五年時間里,工作成了他的全部。

然而,在熟悉的大山和鄉親之中,在他寬闊而敦厚的人文情懷里,他又是沉醉和愉悅的。

就在2015年的5月,陳行甲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并作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不久,他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出席2015年夏季畢業典禮,并在畢業典禮上為即將畢業的清華學子作了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把人生看遠,把升遷看淡》。在演講中,他講道:“……京外的同學基本都選擇了留京工作,我也拿到了一個很體面的單位的Offer,但是我最終選擇了回到家鄉。我覺得召喚我的最大的力量就是在鄉鎮工作時基層群眾讓我感受到的被需要的感覺。就是這種感覺,讓我愿意放棄所有……”

他每年都要來到巴東的幾所高中,和高三的學子們暢談高考和人生。說到興起時,他會用英語與學生現場交流。“破解精神貧困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振興教育。”“每次到邊遠的山村走訪,村小學是我一定要去的。”

“巴東地無三尺平,發展工業和農業都沒有基礎條件。但巴東地處三峽腹地,大山大水大美,只有旅游才能使巴東脫貧。”

為了巴東的旅游,這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唱起了《美麗的神農溪》《巴東之戀》。他自嘲地說:“巴東雖遠,景是美的;吾聲雖low,心是真的。”短短一天的時間里,由他演唱的《美麗的神農溪》MV爆紅網絡,視頻點擊量超過15.5萬次,社交網絡轉發量達12萬多次。

在“2016翼裝飛行世界杯巴東分站賽”上,從沒練習過跳傘的陳行甲平生第一次從3000米高空縱身一躍,上演了驚世駭俗的一跳。安全著陸后,他手里還緊緊攥著“秘境巴東”的宣傳彩旗。“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飛翔。在3000米高空,俯瞰巴東壯麗的山川田園河流……”

在巴東這塊貧瘠而美麗的土地上,群眾都叫他“甲哥”。他的窮親戚多,朋友也多。在縣城擦皮鞋的魯師傅,就是陳行甲的朋友之一。他和“甲哥”在大街上開玩笑:“你把縣城搞得太干凈了,我現在擦皮鞋的生意都不如以前了。”

2016年6月,在巴東工作五年后,這位“見不得窮人受苦”“聽從自己內心召喚”的縣委書記,在“巴東詩歌筆會”上,深情地朗誦了他在小神農架3005米頂峰寫下的詩歌《我所以愛你》:

如同赴一場命中注定的約會,

我輕輕地走近你。

你是如此地讓我感到熟悉,

就像我的心跳,我的呼吸。

我是多么多么地喜歡你——

喜歡你雨中的迷霧,

喜歡你怪石的嶙峋,

喜歡你山谷中四面透風的小木屋,

喜歡你溪溝里清亮清亮的泉水,

喜歡帳篷里同伴們的鼾聲和夢囈。

我喜歡你火紅的朝霞,

好像要把眼前冷杉的樹枝點燃;

喜歡你望不到邊的高山杜鵑,

喜歡你茂密得時常擋住了小路的箭竹林,

喜歡腳下踩著厚厚的落葉窸窣的聲息。

我喜歡你腳邊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

的藥草,

陽光里,

它們的花兒開得多么地歡喜;

喜歡你彩色的山林,

那樹枝上的野果讓人垂涎欲滴。

我喜歡你山洞邊的,河谷中的,還有院

子里的篝火,

明月下那跳著舞的火苗讓人沉迷;

我喜歡大嫂燒的大鍋羊肉,

煮著蘿卜和香菜,冒著香噴噴的熱氣;

我喜歡樸實的老大爺和老大媽爽朗的笑聲,

似乎山里的世界從來沒有憂愁和怨

艾……

我的小神農架,

我終于走進了你!

在你寬闊的、溫暖的懷抱里,

我是多么、多么的歡喜……

責任編輯 安殿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一区| 欧美色视频在线|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毛片网站|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91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 AV网站中文|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久青草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成人精品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 天堂亚洲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欧美激情伊人|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亚洲午夜18|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91精品视频|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三级a| 在线国产毛片|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无卡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99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熟妇无码人妻|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亚洲免费成人网|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久久综合激情网| 成人在线天堂| 色国产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韩高清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内a级毛片| 高h视频在线| 婷五月综合|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91www在线观看|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