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夢茜 王穎
摘 要: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河南省18個中心城市的發展潛力,通過得分水平對第一、第二和綜合主成份進行等級劃分。分析得出:在省域范圍內各主成份所代表的經濟活力和城市發展潛力因地域分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且兩者間差異較大。最后,文章在河南省城鎮空間合理有序發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河南省;中心城市發展潛力;主成份分析;城鎮空間
一、引言
中心城市在省域經濟發展中起領軍作用,能帶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而河南省18個中心城市發展水平懸殊較大,為制定出符合現實的發展戰略,在最大程度上帶動省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我們應全面分析各中心城市間的發展差異,從而加快全省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豫、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步伐,增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優勢,為實現“建設經濟強省、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重要發展目標做準備。
二、中心城市發展潛力計算
(一) 指標選取與測度方法
為了能夠準確分析各中心城市發展潛力,文章選取7個常用指標:國內生產總值X1、人均GDP X2、第一產業生產總值X3、第二產業生產總值X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X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7。
由于上述各指標之間相互聯系,因而在定量測度城市發展潛力過程中得到的體積數據有重疊。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確定各自權重,對原始變量進行分析,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二)主要計算過程
1.特征根與主成份貢獻率
數據來源于2015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在SPSS 22.0統計軟件中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進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各主成份的特征根、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計算得出,第一主成分貢獻率為72.52%,是最大值。由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97.12%,超過一般標準97%,從數值分析角度將前2個指標代替原始因子來反映原始總特征是科學的。
2.指標變量在主成份上的載荷
依據上述結果,計算各指標變量在第一主成分Y1和第二主成分Y2上的載荷。得出,第一主成分與GDP、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5項指標的相關性很強,其載荷均大于96%。并且人均GDP在Y1上的主成份載荷在50%以上,有強的相關性。因而,中心城市經濟活力的代表由第一主成分擔當是科學的。
(三)計算結果
由以上結果計算出各中心城市在Y1、Y2上的得分h1、h2,定義綜合主成份得分h=72.52%h1+24.66%h2,h代表中心城市的發展潛力,計算出各中心城市的綜合主成份得分
(表1)。從h1得分看出,鄭州、洛陽、南陽、許昌的經濟活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h2得分來看,南陽、周口、信陽、駐馬店、商丘、開封、新鄉、安陽第一產業發展水平高于全省水平;得分為負的城市,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中心城市間經濟活力差距較大,最弱的鶴壁與最強的鄭州相差約10分;而中心城市第一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小,最低的濟源與最高的南陽相差約4.8分。從綜合主成份得分來看,h為正的中心城市鄭州、洛陽、南陽、周口,其發展潛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他14個中心城市發展潛力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中心城市總數約77.78%;并且中心城市間發展潛力差距明顯,發展潛力最小的濟源與最大的鄭州相差約7.85分。
三、河南省中心城市發展潛力分析
(一)省域中心城市經濟活力分異
根據表1,將代表區域經濟活力的h1劃分為4個等級,Ⅰ級:h1>2(強);Ⅱ級:0
(二)省域中心城市第一產業發展水平分異
第二主成份代表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也可將其劃分為4個等級,Ⅰ級:h2>2(高);Ⅱ級:0
(三)省域中心城市發展潛力分異
根據表2-1的結果將中心城市發展潛力h劃分為4個等級,Ⅰ級:h>2(高);Ⅱ級:0
四、對省域城鎮空間發展的啟示
(一)加強鄭汴都市區建設
在省域范圍內,加強鄭汴一體化建設,增強其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并積極參與到全國城鎮體系的空間發展中。就河南省發展狀況來看,豫中要加強許昌的建設,豫西、豫東地區則須加強三門峽、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為中心城市的都市區建設,豫北要重點發展焦作、新鄉、濮陽、安陽等中心城市的都市區的建設。同時各分區內部要培育出更多的增長極,使其成為承接高一級中心城市或都市區對外輻射和集聚的節點[3]。
(二)構筑“一極三圈八軸帶”發展格局
構筑“一極三圈八軸帶”發展格局。發揮鄭州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長極。堅持向心發展,以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網為依托,構建以鄭州為中心,涵蓋洛陽、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等8個省轄市的“半小時”核心圈、涵蓋其余9個省轄市的“1小時”緊密圈和涵蓋中原經濟區其他中心城市的“1個半小時”合作圈。依托綜合運輸通道支撐,帶動人口和產業集聚,壯大提升節點城市,形成輻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鎮產業發展軸帶。
(三)積極實施產業戰略轉移
從全省中心城市發展潛力的明顯差異得出,未來城鎮空間結構的發展趨勢為分階段梯度推進。經濟發展活力最強的鄭州,為鞏固其省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應加速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城鎮體系空間結構。隨后開始向第一產業發展水平較好、發展潛力一般的豫南、豫東地區和部分北部地區推進,為使城鎮空間進一步集聚,應建立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大力實施豫中、豫西相關產業的轉移,使其經濟實力和城鎮規模進一步壯大。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通過產業轉移和升級、技術擴散、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和提高生態建設資金投入等措施,沿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京廣鐵路等軸線向城市發展潛力較弱的豫北地區拓展,發展沿線地區的經濟,同時加快中心城市的崛起,以點—軸方式編織河南省經濟發展網絡體系,帶動河南省18個中心城市全面平行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朝林,趙民,張京祥.省域城鎮化戰略規劃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蔣國富,劉長運.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 2008,28(4):637-639.
[3] 劉繼生,陳彥光.河南省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多分形特征及其與水系分布的關系探討[J].地理科學,2003,23(6):71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