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澤
摘 要:在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下,大量地區的拆遷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由于城市拆遷所引發的糾紛屢見不鮮。本文主要針對房地產法中公共利益的糾紛與規范方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房地產法;公共利益;規范
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如果喪失了公共利益的保護,那么個人利益的保護也是空談。從房地產法來看,加強公共利益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房地產不僅是個人的財富,也是社會的共同財富,房地產產業的相關權利與公共利益是密切相連的。
一、房地產行業中關于公共利益的糾紛
在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下,拆遷已經成為常態,縱觀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城市拆遷所引發的糾紛屢見不鮮,也有一些不法房地產商利用保護公共利益的噱頭來進行商業拆遷,反而損害了市民的合法權益。由于被拆遷人不了解開發商的意圖,他們為了支持社會的發展,僅僅只拿到了少量的補償款,開發商卻可以獲取到暴利,造成了不小的社會影響,這也是引起社會矛盾的主要誘因。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社會的穩定,也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對于拆遷戶而言,他們得不到合理的補償,部分拆遷戶甚至居無定所,在就醫、交通上都存在著極大的不便,這一問題是應該從根本上被杜絕的。
二、房地產法中公共利益的規范
(一)維護公共利益的法律表現
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為了滿足公共利益,可以按照法律征收或者征用公民的私有財產,并予以一定的補償,這就是房地產法中維護公共利益的根本依據。在我國的《土地管理法》中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法征用集體土地”。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規定,對于土地使用者,國家可以依法獲取土地使用前,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不收回,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根據公共利益需求來提前收回,并予以土地使用者相應的補償。在《物權法》中規定,對于征收的土地,應該根據法律要求支付安置補償費、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保證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在征收個人、單位的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時,需要予以拆遷補償,保證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
(二)房地產法中對于公共利益范圍的界定
就目前我國的房地產法來看,關于公共利益范圍的界定還較為模糊,可操作性不足,部分開發商打著保護公共利益的幌子來侵害公民的財產權,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公共利益,避免侵犯私人的合法權益,必須要在房地產法中明確公共利益范圍的界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可以借鑒日本、韓國、德國的立法經驗,對公共利益進行硬性規定,如果不對此做出硬性規定,那么單一的依靠地方政府,是難以解決公共利益濫用問題的,只有采取全國人大立法的形式,才能夠保證被征收人的權益。為此,我國需要明確公共利益的補償范圍:(1)為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建設公共事業征收的土地;(2)為軍事、國防建設事業征收的土地;(3)為建設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征收的土地;(4)為建設地方自治機關、政府機關以及相關公共建筑征收的土地;(5)其他為了滿足公共利益征收的土地。
三、明確房地產法律中公共利益的意義
(一)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國家的發展是無法依靠個人實現的,需要由多個不特定主體支撐,國家開展經濟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這種利益并非少數人享有的,而是多數社會成員共同享受的。為此,法律可以限制少數人的權利,根據國家的發展來享受征收權與征用權,將土地應用在能源、國防、教育、交通、醫療公益事業,這種公共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保障,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保障。
(二)能夠保護私人的財產權
公共利益的保證可以充分實現私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保護個人利益的重要表現,保證公共服務與公共物品,是保障個人資產的一項條件,要促進私有財產的增長,必須要保護好公共利益。唯有國家健全的管理體制、嚴密的法制和完備的政策體系,才能對私有財產提供最嚴格的保護,使私人財產權處于安全狀態,而這些體制、法制和政策體系的有效運行,需要維護和發展公共利益。更進一步說,公共利益的存在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是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實現公平正義的需要。
四、結語
不僅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還是為了保證國家利益,首先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造福民眾,在土地的征收上,需要明確拆遷補償標準,進行合理的補償與安置,將項目的開發與民眾的利益結合起來,對于適用于《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盡量避免按照《土地管理法》的內容進行執行。這樣可以很好的協調開發商與拆遷戶之間、公眾利益之間利益均衡的問題,減少矛盾沖突,防止過激行為。
參考文獻:
[1] 聃炯.保障房建設的兩難選擇——訪北京大學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 樓建波[J].中國房地信息.2009(08).
[2] 陳耀東,王爻.架空還是充實——論《物權法》對房地產法的影響[J].中國房地產.2007(05).
[3] 高圣平.《物權法》背景下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改——兼及部門法的立法技術[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02).
[4] 李研.國家與人民大眾經濟權利調整——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視角[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