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新學年,都有好些孩子升學或者出國學習。他們的媽媽既緊張又松弛。
擔心孩子諸般不適應,替孩子緊張;可同時,自己突然完全不用為孩子忙碌了,整個人放松下來,進出空蕩蕩的家而無所事事了。
邀請朋友一起玩,她說:孩子住校了,我要當孩子去了。
當孩子去了?那一定是在媽媽家啊。果然,她說要尋找久違的做孩子的感覺,回到媽媽身邊住了幾天。回來時還醉心,說,那叫一個美啊。
這樣的感覺很多人并不陌生,不過大家都很難安排出時間去“當回孩子”。并且很多人以為自己內心強大,不能也不屑回家蜷縮在父母的沙發上做孩子狀。
其實,真的不必非要永遠做成人狀。尤其照顧孩子全年無休的媽媽們,就該回家找父母當回孩子,徹底放松和放空幾天。細細品味那些久違了的當孩子的感受。自己醉心是一定的,媽媽滿足也是一定的。
人的內心,永遠住著一個孩子。該讓那個孩子經常出來溜達溜達,這樣自己心里輕松愉悅不說,和自己孩子的相處也會自然變得簡單了。多數人上班和回家都那么正兒八經,做成熟狀該有多累啊?
回父母家當回孩子難以成行,就在自己的家里放松,經常當回孩子。可以試著和孩子角色對換,學習用孩子的思維回應孩子;在配偶面前,撒潑耍賴賣個萌,生活或許因此有趣和輕松很多。
記得女兒已經挺高的了,還經常和我玩兒時的游戲。讓我用被子把她包裹起來,然后說:我是一個很小的寶寶啊。那種心理,其實我們成年人也都有:被包裹是渴望被保護和找到安全感;被包裹著抱在懷里,那是被疼愛的感覺。
做回孩子,也包括找到這樣的安全感,和親人間多一些擁抱和肢體接觸。學會示弱,允許自己和家人的脆弱和軟弱,像孩子一樣尋求家人的理解、包容、原諒,在家人的懷抱里哭泣訴說……徹底放松自己,做回孩子。
孩子的心很澄明,很簡單。保留多一點兒澄明和簡單,當回孩子的難度自然就小一點。開始可能不適應,因為當大人太久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經常當孩子可能就習慣了、熟練了。像孩子那樣,沒有理由地松弛自己,不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