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櫻


曾幾何時,海歸成為“搶手貨”。伴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留學熱日趨低齡化,引發了新的碰撞和思考。
“你今天進不了前100,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于這輩子就完啦。”影視劇《小別離》中的這句臺詞,戳中了很多中國家長的心,劇中三組不同家庭的孩子面臨高中留學的選擇,成為現實生活的鮮活范本,反映出低齡留學的火爆。
2015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突破50萬,中學生留學人數占全球留學總人口的13.76%,9成以上為自費留學。我們應當以平常心看待留學熱的走向和趨勢,在哪里發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靈的停靠和成長。
生活萬花筒:
留學潮與“小別離”,聽聽他們怎么說
海外文化氛圍難融入
@海岸線2015,16歲
標簽:新留學生
親歷:我是通過交流項目去的新西蘭,相比其他自費留學的人,我比較輕松。感謝互聯網,去之前我獲取了大量跨國資訊,掛上VPN,打開搜索引擎,還與國外的朋友做了溝通。但是,到了海外仍很難適應那種文化氛圍,感覺非常孤獨。
出國只是一種選擇
@西班牙斗牛士,45歲
標簽:學生家長
親歷:今年是我女兒留學的第二年。她學習很努力,思維活躍,交往能力強。我們經常視頻聊天,她的課比較少,經常去歐洲各地旅游。出國對于她來說不僅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開闊視野。出國只是一種選擇,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留學不能“一刀切”
@春華秋實,50歲
標簽:教育名師
親歷:留學是因人而異的選擇,時代不同,留學生的出國目的和職業規劃也各有差異。但是,他們都要直面經濟賬和教育賬,必須擁有明晰的定位和具體的目標。這不僅關乎自己的人生選擇,也關乎著家庭的幸福。
海外生活給予我寶貴的財富
@我是邁克,33歲
標簽:老留學生
親歷:我在意大利讀完高中、大學和研究生。異國求學最難以忍受的是親情的分離,回國后找工作沒有想象中的艱難。國外先進的理念和多元的生活是寶貴的財富,給予我想要的東西,很感謝那段難忘的歲月。
留學是一種浸泡
@俞敏洪,54歲
標簽:成功人士
親歷:留學是一種浸泡。第一種是在大學里泡,泡他的學識、方法論,泡他對問題的思考能力,當然也包括了他的價值體系的建設。第二種泡應該是泡在社會中間,學生留學完之后應該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再回國,泡他的社會,泡他的人情,泡他潛在的人文思維模式。
生活大調查:留學低齡化,你怎么看?
“留學低齡化,你怎么看?”小編對30位網友隨機調查。47.5%的網友認為,伴隨教育理念的更新,80、90后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低齡并非低能的代名詞,小留學生出國也是教育實力的進步;也有25%的人覺得,年齡小出國面臨風險較大,不利于孩子的心智發育。“走出去后,是否回來就業?”59.7%的網友表示,孩子出國后要面對的是對家國的定義和文化的適應。是否回來就業應順其自然,家長應給予尊重,不要代替選擇。
生活深呼吸:哪些孩子熱衷“走出去”
類型:學霸型
指數:★★★★
描述:學習成績優秀或拔尖,留學是為了進一步開發自己的潛力,為今后的自我發展和實現夢想奠定良好的基礎。
分析:受文化、經濟、風俗等制約,成績再好的孩子留學海外也要先學會適應。再者,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同,決定著認可度和接納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國外,全能型人才最為吃香,而學霸自身存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時候也會變成“絆腳石”。
類型:后進生
指數:★★★
描述:學習成績一般或下游,對升學面臨很大的壓力,他們往往傾向于通過留學尋求更寬闊的發展空間。
分析:成績的高低只是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興趣,有些時候它們會成為敲門磚,無心插柳柳成蔭。
類型:家族型
指數:★★★★
描述:家族留學熱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叫“家族性高燒”。這里面既有家族的傳承希望和寄托,也有文化的綿延,當然還有攀比性,通常讓孩子被動留學占據較大的比例。
分析:留學不是求學的唯一闡釋,家族性留學應趨于理性,莫用“捷徑”或刻板思維來框住孩子的選擇。
類型:移民型
指數:★★★★★
描述:當原生家庭的重心移到國外,孩子海外求學自然水到渠成。
分析:移民家庭子女留學有很大優勢,但是,無法忽略的是兩種文化的對接和過渡。旅美作家袁勁梅將文化比成色彩,“五彩繽紛的葉子原來不是做飾物用的,是東鄰西舍的人們走在生活里的腳印。”可見,精神審美和文化碰撞需要很長時間。
生活后花園:“小別離”,大成長
“小別離”使家長“早熟”
講述者:褚莉,女,47歲,物流總裁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大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到美國新澤西洲一所私立中學就讀,現在進入一所大學讀書。送孩子出國,對我們也是煎熬。剛到美國,雖然事先找了代理家長,但兒子極不適應,每次打電話都掉淚。不過,半年后他就很好地融入了環境。他的英語不好,這反倒成為好事,逼著他去學習。小別離,大成長,今年上五年級的女兒將去美國,他的哥哥在那邊迎接他,我們也很放心。因為大兒子的“小別離”使我們“早熟”,不再擔憂。
孩子出國,自身素養很重要
講述者:方童,男,41歲,職業經理人
很多朋友擔心孩子到了國外“水土不服”,而我沒有這點擔憂。女兒獨立能力強,從小學就開始學游泳,練就堅韌的性格。后來她進入國際班學習,別的孩子都很累,她卻一派從容,還利用假期去巴厘島做義工,回來后給我講國外的生活,惹得我們笑個不停。她高二去了英國,每年暑假回來一趟,假期里去游泳館做教練,賺些學費。她還有個寫日記的習慣,我準備等她畢業后給她整理一下出本書,以作留念。回首孩子的出國路,那些苦難也像金子般閃光。
異域體驗是寶貴的財富
講述者:矯健,男,59歲,私企老板
今年夏天,孫子多多去美國游學,回來后寫了篇作文,談到這趟海外之旅學到很多,將來要當發明家。當時,全家就我一人支持他去游學,別人都覺得他才10歲年齡太小。我卻認為這是一種生命體驗,不是花錢能買到的。我的生意做到了東南亞,因此經常出國,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異域體驗帶來的心靈撞擊,讓眼界和思維一下子拓寬開來,不再局限于封閉的轄制。將來多多是否出國,還得看他自己,但這次游學體驗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生活非常道:“小降落傘”們,將何去何從
“小降落傘”們的分離之痛
與清末民初留學潮、20世紀50年代留蘇、80年代出國熱相比,后留學時代的留學潮有著明顯差異。從昔日的報效家國、洋插隊撈金,到今日的惆悵糾結兩難選擇,留學的理念和價值取向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留學低齡化現象凸顯,亦迤邐出未來生存的焦慮。如果把小留學生比作“小降落傘”,他們留學海外不僅面臨對親子關系的考驗,也在挑戰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時間成本的考量
近幾年,留學生數量穩中有升,而且他們的選擇更趨理性,這與留學信息獲取方便、留學預算和服務周到也有著密切關系。然而,家長們也不能忽略時間成本。表面上看,經濟支撐和情感支持最為關鍵,但是,從準備到申請、簽證,再到出國后的生活安置和語言適應,所耗費的時間短則一年,長則兩三年,這期間帶給孩子的精神負荷和心理壓力是難以估量的。
少些生命離歌,教改應“小步快跑”
想減少“小別離”的生命離歌,中國的教育改革應“小步快跑”。加快國內教育改革的精準力度,破解二、三本院校生源危機;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國際交流和合作辦學,依托全面的、完善的、健康的產業鏈條,為留學生們實現自我提供大舞臺。值得一說的是,伴隨“一帶一路”政策,中外教育交流頻繁,合作辦學、共享發展成為常態,對“走出去”和“走進來”的人都會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