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知非 《從戰國到秦漢,士人價值觀的轉變》
『學而優則仕』并非為了做官
臧知非 《從戰國到秦漢,士人價值觀的轉變》

戰國時期的士人們體現的是孔子所提出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傳統精神,這可以作為當時士政關系的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但孔子用實踐向世人證明其“學而優則仕”之“仕”并非為了做官,而是另有追求。孔子離開母國之前已經官至高位,他周游列國14年,游說未果后歸國整理典籍,這期間不乏政治邀請。他具有謀取高官的能力和知識,卻毅然拒絕。孔子出仕為官是想要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訴諸現實,通過手中的權力來影響社會公眾,而不是為既得利益集團所左右。
戰國時期的士人縱橫各國,希望國君能夠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國藍圖來指導國家發展。盡管這一時期的各學派思想不一,但都具有“托古言事”的特點,即借圣王之口明其主張。戰國諸子均欲出仕為官,其目的不完全是追求功名利祿,雖然諸學術流派的思想各有長短,但最高目標都是追求圣王之治,正如《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士人們為了這個目標,一方面盡最大的創造力設計出建設現實的藍圖,一方面盡最大努力游說人民。他們分析現實,批評現實,殫精竭慮以期將理想轉化為現實,視利祿為敝屣。
然而,到秦統一前夕,士人在以圣王之道裁量現實時,開始轉向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及對策性解決,而非道義上的指導,從“仕而行其學”到“仕而行其事”。換言之,為官的目的轉為了解決現實中影響國家利益之事。
(責任編輯:齊風)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