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來,本刊編輯部經常接到讀者關于養鴨子方面問題的咨詢電話。有的讀者想要購買種鴨,無奈尋不到優質的種鴨供應商;有的讀者在外地打工,打算回鄉創業,詢問養鴨是否可行;有的讀者當下養著很多鴨子,詢問鴨子養殖的先進技術……這說明對養鴨感興趣的讀者確實不少。為了解答讀者咨詢的問題,經多方尋找考察,本刊記者找到了鄱陽湖畔一家大規模麻鴨養殖基地,基地所屬江西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記者采訪了公司董事長蔣順吉先生。
記者:蔣總,我了解到江西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前身為鄱陽縣饒豐墾殖場孵化場,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公司的發展歷程。
蔣順吉:的確,江西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前身為鄱陽縣饒豐墾殖場孵化場,始建于1954年,1981年孵化場便實行承包制,自負盈虧,1984年10月組建為饒豐家禽孵化合作社,2013年11月成立有限公司。“公孫三代”固守傳承,從純手工種鴨孵化到半自動化孵化,再到如今的全自動化孵化,現已形成種鴨、孵化、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格局。公司位于鄱陽縣饒豐鎮紅土山集鎮,占地面積32畝,建有種鴨繁育基地、鴨苗孵化基地、肉鴨養殖基地,另外還有屠宰加工廠、板鴨加工廠、蛋品生產線、冷鏈物流等下游產品生產流通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全產業鏈。公司現擁有種鴨6000套、全自動孵化設備20臺(套),年孵化鴨苗200萬羽,年加工板鴨5萬只。
記者:江西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主養品種是當地的麻鴨,請您介紹一下這個地方麻鴨的品種優勢和鴨產品的特色。
蔣順吉:公司主養的麻鴨是當地群眾經長期馴化、選擇和培育而成的肉蛋兼用型地方麻鴨品種。當地群眾常把大麻鴨放養于溪流、河水或稻田,讓大麻鴨采食河中的魚蝦、水草、田螺等食物,日落回欄后再補喂一些玉米、米糠等雜糧。長期馴化養殖的麻鴨具備覓食力強、耐粗飼、抗病力強、成活率高、產蛋率高,有種質特性明顯、遺傳性能穩定、生產性能良好等優點。麻鴨的胸腿肌較發達,瘦肉率高,肉質細嫩,皮薄潔白,是加工板鴨的優質原料。
公司生產的鴨產品有饒豐板鴨、饒豐鮮鴨蛋、饒豐咸鴨蛋以及饒豐皮蛋。公司生產的地道的饒豐板鴨定型美觀、皮色潔白、皮薄肉嫩、骨脆可嚼、油尾豐滿、咸淡適中、味香可口。這種獨特的風味主要歸功于優良鴨種以及傳統的制作工藝。此外,加工過程中公司選用優質配料進行加工腌制,所出成品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饒豐板鴨”商標已經成了江西省著名商標。
記者:蔣總,近兩年,在外打工的農民朋友有不少回鄉創業的愿望,您認為農民養鴨的前景如何?
蔣順吉:養鴨是一個非常適合農民發展的致富項目,但小而散的發展方式已經不適合目前的養殖市場形勢。小而分散的養鴨戶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經驗不能及時交流、信息不能及時溝通,這樣很容易被鴨苗供應商、飼料銷售商和市場營銷商利用,造成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銷售渠道不暢、經濟收益不理想等。只有規模養殖,大家聯合起來闖市場,才能提升鴨產業的競爭力,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近幾年,由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動起來的麻鴨養殖戶都發展的不錯,養殖經濟效益很可觀。如果新養殖戶資金不足,公司會賒銷種鴨苗,讓養殖戶先養殖,有了收益再付款;有的新養殖戶沒有銷售經驗,公司還幫助養殖戶銷售商品鴨,這樣的話,養殖戶的基本收益就有了保證,避免了大的市場風險。
記者:是什么秘訣讓養殖戶奔著“吉成”而來?
蔣順吉:多年來,各地麻鴨養殖戶普遍反映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重誠信、講信用方面可謂首屈一指。公司不讓養殖戶的飼養過程成為脫韁的“野馬”。公司有專車和專人統一將種鴨孵化場的優質鴨苗供應給養殖戶;統一將公司生產的飼料分發給各地養殖戶使用; 統一由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養殖大棚,為養殖戶提供疫病防治服務;公司派專人對養殖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統一收購成鴨,保證養殖戶穩定的養殖收益。在這一模式下,從種鴨繁育到飼料、養殖、屠宰、加工,每一環節都能做到有效的監控,保證了產品質量綠色、安全。在多重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吉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鴨產品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
公司在幫助大量養殖戶找到賺錢門路的同時,還吸納了500多名周邊鄉鎮農村勞動力就業,分別從事養殖、屠宰、加工等,形成了公司帶養殖戶養殖,養殖戶帶農民發家的良性發展局面。
記者:養好麻鴨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蔣順吉:養好麻鴨要把好五關:(1)選雛關。應選擇頭大頸粗,眼大有神,胸深背闊,羽毛干凈,大小均勻,鳴聲亮脆,腹部柔軟而有彈性的雛鴨。大肚臍、縮頭閉目、反應遲鈍及畸形的雛鴨很容易死亡,即使成活了,其生長速度也極慢甚至光吃不長,不能選養。同時應注意不能選用“老口”鴨,“老口”鴨是雛鴨出殼后在孵化室或運輸途中時間過長,沒有及時飲水開食而造成的,雖然當時看起來雛鴨活潑好動,但雛鴨身體已趨衰弱,嚴重影響以后的生長發育。(2)開水開食關。雛鴨第一次飲水和吃食稱為“開水”和“開食”,飼養雛鴨要做到“早飲水、早開食”,且要先“開水”后“開食”。一般在雛鴨出殼12~24小時內, 雛鴨絨毛干后,腳能站穩時就要及時開水;運輸路途較遠的,待雛鴨到達育雛舍休息30分鐘左右后應立即供給添加多維和1%葡萄糖的水讓其飲用。飲水時要防止雛鴨嬉水,以免弄濕絨毛而感冒。對弄濕全身絨毛的鴨苗,應立即捉回喂一滴“十滴水”(先兌水稀釋2倍),然后置于避風向陽處曬干或進入溫室晾干絨毛。飲水15~30分鐘后即可開食。開食方法:將全價配合飼料拌濕,加入適量奶粉和多維后撒在塑料布上飼喂;1~2天后,換喂全價配合飼料。鴨吃食時有洗嘴的習慣,所以在食墊旁邊要有飲水處,保證清潔飲水。(3)放水關。麻鴨生活生長環境離不開水,讓雛鴨在水中活動,既能促進雛鴨的新陳代謝,增強其體質又可清潔羽毛上的臟物,防止產生油毛。雛鴨放水,一般在出殼后2~3天進行,每天放水的次數和時間應根據季節和鴨齡的不同而定。夏秋季節,1周齡內的雛鴨每天放水4~6 次,每次20~30分鐘;冬春季節每天放水2~3 次,每次10~15分鐘。雛鴨放水后,要讓其在運動場理毛休息,毛干后再趕入鴨欄舍。(4)放牧關。當前鴨農大多采用圈養方式養鴨,但圈養鴨往往肥肉增多,體型增大。加工成板鴨后,等級外板鴨比例增高。放牧可以充分利用野外的飼料,降低養鴨成本,且經過放牧的鴨子,其肉質更加鮮美,瘦肉率更高。雛鴨脫溫后,就可以放牧飼養。放牧前,先選擇路線,一般為水深0.3~0.7米、天然飼料豐富、無障礙物、沿途無疫情的緩流水面。每日出牧、休息、放牧,均以氣溫和水量的高低而定,晚上應根據鴨群的覓食情況而適量地進行補料。野外放牧應注意避免農藥中毒及暴風雨沖散鴨群而造成損失。(5)育肥關。麻鴨經過育肥能在短時期內迅速長肉,增加體重,改善肉的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在麻鴨放牧養到100天左右,翅膀主翼羽半長,背部羽毛在腰接角處與尾腰部的羽毛相連時即可進行圈養育肥。育肥時保持鴨圈環境安靜,盡量減少鴨群活動,供給全價配合飼料,任其飽食,保證充足的飲用水。育肥20天左右,待鴨頭部羽毛換上新毛,即可用于加工板鴨。
(本刊記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