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圣福
去萬福村采訪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愿望,我很想親自去感受一下那里“衛國擁軍”的濃厚氛圍,并探尋其中的奧秘。
早聽說八橋鎮萬福村是“心系國防模范村”,自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實施以來,該村已62年不間斷向部隊輸送新鮮血液250余人,平均每9戶人家就走出了2個兵,所以去萬福村采訪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愿望,我很想親自去感受一下那里“衛國擁軍”的濃厚氛圍,并探尋其中的奧秘。
在村委會辦公室,我專門采訪了現年78歲的黃克華老先生。黃老中等身高,體形稍胖,鶴發童顏,精氣神十足,說話、走路都是杠杠的。
據黃老介紹,他是萬福村第六任黨支部書記,任職時間為1986年7月到1988年12月。1986年,就在他接掌萬福村的同時,他的獨生子黃振鵬高中畢業了,沒多久,秋季征兵開始,他二話沒說就替兒子報了名。體檢結果出來了,其他適齡青年都因種種原因被刷了下來,而唯獨他兒子一人過了關。他回家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妻子,妻子一百個不同意。那時正值對越自衛反擊戰,揚中已光榮犧牲了七個戰士。黃振鵬是黃家的獨苗,是她的心頭肉,她怕他出去當兵受苦,更怕他參加戰斗有個意外,所以任丈夫大道理小道理說了一大堆,她就是三個字——“不同意”。
這下可急壞了黃書記,從1955年至今,萬福村已31年沒有斷過兵員,難不成今年就要斷在我手里?新長征路上我作為一個火炬接力手,只有把火炬舉得更高,才能對得起前面的五任書記,也才能對得起推選我接力的領導和村民!“不行,這個臉我無論如何丟不起!”于是,黃書記狠下決心,一定要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
他喊來了丈母娘,喊來了在二工局供銷部做經理的連襟,讓他們一起來做“說客”。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聯合作戰下,他妻子的思想堡壘終于拿下了,兒子高高興興地走進了軍營。
“對擁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的干部又何止我一個呢。”接著,黃老又為我介紹了幾個干部率先垂范的故事。
萬福村第一任支部書記施賢友,是一個曾參加孟良崮戰役、解放上海戰役的退伍軍人,按常理,一個從血與火中闖過來的人,是最懂得戰爭殘酷和軍人辛苦的,在任職期間(1959年12月-1969年4月),他先后將兩個兒子送進了軍營,不僅如此,2000年10月,他還將侄孫送上了守衛邊疆的征途。
曾擔任過三任村支書的祝海,是一個70年代入伍的老兵。1976年仲夏,他帶著母親的遺愿,踏上了從軍的征程。1980年,就在他所在部隊開赴邊境自衛作戰時,他爺爺帶著對孫子的萬般思念離開了人世。退伍回鄉擔任村支書后,祝海深諳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兵役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他發出了“無論環境條件怎么變,萬福村年年出兵的光榮傳統不能丟”的豪言壯語。同時,村黨支部采取“向鎮黨委、政府立軍令狀,村支部委員用黨性、職務和工資擔保”的辦法,年年高質量地完成征兵任務。為了帶好頭,2001年,祝書記把有著一技之長的兒子送進了軍營。
現任村黨委書記范永華,在擁軍上也是積極做好表率,今年3月份,他的侄子范鑫就被他光榮地送進了軍營。而在范鑫收到入伍通知書之前,他已經收到鹽城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即將去就讀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在范書記的說服下,范鑫毅然做出決定:先去參軍。這一決定也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學校為他辦理了暫緩入學手續。
聽了黃老的一番介紹,我終于明白,原來是榜樣的力量在起著巨大作用,正因為黨員干部率先垂范,身體力行,所以萬福村才營造出了這樣一個深厚氛圍:人人因參軍而自豪,家家以做軍屬而覺得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