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新疆·寧瑞
初秋狂拉野生“五道黑”
文/圖 新疆·寧瑞


柳家灣美景

阿韜和陳國軍
“到新疆福海縣路‘五道黑’去!”這是疆內外眾多路亞釣友的心愿!
福海縣地處阿勒泰地區中部,著名的額爾齊斯河便流經福海,而另一條大河烏倫古河則橫貫其間,豐沛的河水滋潤了福海這片土地,也為福海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為福海的路亞愛好者帶來了福利。
新疆福海的天氣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一跨入秋天,早晚溫差格外明顯——早晚時段氣溫9℃左右,中午氣溫則能升至25℃以上,這種“早穿皮襖午穿紗,晚圍火爐吃西瓜”的典型的戈壁氣候,連我這種在新疆生活多年的人都有些不適應。
8月21日下午,我帶著烏魯木齊釣友阿韜、陳國軍,直奔柳家灣作釣。我們一行三人于下午4時從縣城出發,一路向東,穿過村莊、農田、荒灘,大約三個小時后來到了柳家灣。柳家灣名為“灣子”,其實是隱匿在戈壁荒灘深處的小湖泊,它的水源來自額爾齊斯河,湖區地勢低洼,水面寬闊湛藍,有4000多畝,四周盡是蘆葦蕩。這里的野生“五道黑”是從額爾齊斯河流進來的,個體較大。這對南來北往的路亞釣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
也許是入秋了,加上我們穿得比較少,因此即便太陽仍然高掛,可我們下車后仍被涼颼颼的大風吹得渾身直起雞皮疙瘩。這風至少有5級以上,吹得整個灣子波浪翻滾。這無疑增加了作釣難度,阿韜、陳國軍有些猶豫,回到了車里。我想既然已經來了,不如甩幾竿試試,于是提著竿子來到一處水面相對較窄、避風的位置。

陳國軍釣獲“五道黑”

阿韜釣獲“五道黑”
水面周圍都是茂密的蘆葦,只有一處10米來寬的地方沒長葦子,但處在下風頭,要想作釣就得迎風使勁拋竿了。我選了一枚14克重的鉛投鉤,掛上紅色的軟尾蛆。因為頂風,我橫竿側拋,擬餌幾乎是貼著水面向前飛了20來米后沒入水中,水深大概3米多。我往回搖了不到1米,猛然間感到一個頓口,感覺這尾魚不小。我稍作停頓,明顯感到一連串攻擊。我立即揚竿刺魚,一股力道迅速傳到手上,“五道黑”鮮亮的背鰭隨即刺破水面。它在水中左沖右突,但仍被我快速拖上岸來。這尾魚足有2斤重。
拋竿、收線、上魚,整個過程不過三四分鐘。我提起魚向車里的阿韜他們揮手示意,阿韜迫不及待地推開車門,嘴里直喊:“哎呦,大!大!大!”陳國軍話都顧不上說,緊跟著阿韜就下了車,兩人各自操起裝備就奔了過來。還好,這處釣點剛好能容下三個人。
阿韜體格大,揚竿動作十分兇悍,他個頭也高,擬餌打得要比我們遠些。他的運氣也很不錯,往回收線時,一尾1斤多重的“五道黑”將竿梢拉得彎彎的,并且劇烈抖動起來。阿韜笑了起來,笑得眉飛色舞:“哈哈哈,來了!真沒想到頂著這么大的風還能上魚!”

“五道黑”特寫

放流“五道黑”

傍晚的柳家灣
陳國軍不慌不忙地拋竿,自言自語道:“這幾竿吃口都很明顯,為啥不上魚呢?”直到第四竿,他才上了一尾1斤左右的“五道黑”。他摘下魚,連看都沒看,揚手就將它扔回了水里。

阿韜釣獲“五道黑”

野生“五道黑”

歸途夕陽
前后一個多小時,我們仨都沒挪窩,一口氣狂拉50多尾“五道黑”,大的有2斤多,小的1斤左右。“五道黑”習慣成群尋食,這一小片灣子里的魚幾乎被我們釣得差不多了。
此時,戈壁灘上的風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我們決定撤了。
我們只帶走五尾魚,其余的全部放生了。
回來的路上,阿韜總結了一下上魚的原因:刮風天選點是關鍵——大水面藏不住魚,魚都躲進灣子避風。而風浪增加了水里的氧氣,魚的活性和食欲隨之增強。他說得不無道理。
回到縣城已經是掌燈時分,我們找了家小魚莊,給店家40塊錢加工費,將魚獲做成了大盤魚。大家品嘗著鮮美爽滑的鱸魚肉,喝著溫酒,談論著路亞的快樂,愜意之中竟有了些許醉意。那一刻,“野魚宴三日口齒留香”這美好的傳說已深深扎根在了我們的腦海里。

初秋的柳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