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乖乖媽 微信公眾號:小乖乖的幸福屋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最近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說她家女兒,從小閱讀習慣培養得不錯,閱讀量不算小。一年前開始讀章節書,抽空陸續也讀了50多本,算很不錯的了。但最近2個月,她發現女兒的閱讀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原來是女兒對其中幾本書,反復閱讀。她有點擔心,用她的話說,“按這個閱讀速度,其閱讀量必然會下降??!”這個問題中涉及的顧慮真是太經典,因為我也遇到過,甚至還特意研究過。
1
但凡愛書的家長,有一點是全盤理解和接受的:在孩子閱讀繪本階段,反復將繪本讀上幾遍,甚至上百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能應孩子的要求,反復給孩子讀同一本繪本,我們見慣了,每個時期孩子都會有一本每天要讀N遍的繪本。
可是,當孩子長大些,繪本換成了章節書,我們竟然就有點不愿意接受這類重復閱讀了,甚至擔心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閱讀量。
為什么會這樣?
其實,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是孩子小的時候,能對一本書反復閱讀,長大了,因為時間、閱讀量等各種干擾因素,反而停止了重讀。因為重讀的閱讀體驗,對一個閱讀者來說,跟金子一般珍貴。
2
重復閱讀實際上比第一次閱讀更富有挑戰更富有意義。
當一個孩子重復閱讀一本書,他能讀得更深更遠,體會和發現更多的東西。
例如小說,因為他已經知曉了整個故事,所以不再停留在最初的情節、人物和故事結構上,再次閱讀會讓他更注重作者的描寫手法、表現方式、故事鋪墊和構思的原因。他會讀到和第一次閱讀不同的東西。
也許第一次閱讀,因為情節如此吸引人,他會匆匆跟隨情節而去,忽略一些字句甚至段落;而再次的閱讀,讓他拾起了它們。于是,整個故事越發圓潤閃亮了。
有時候孩子重讀一本書,可能會是在幾年以后,這種情況更有意義。
由于閱讀的寬容性和開放性,孩子在平時選擇讀物時,并非完全按照年齡的。當他重讀一本書時,發現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元素,是當年閱讀這本書時自己的年齡無法體會到的,現在的重讀,故事顯得更吸引人,甚至有的地方現在才能真正理解,這時候,這樣的重讀能教孩子有機會從閱讀體會中,反思自己的成長。
3
相信我們很多成年人也有類似的經歷,多年后重讀一本書時體會到不同的閱讀感受。
例如前段時間我重讀王小波,和大學時讀的感受有了很大的不同,準確點應該說,能理解得更多了吧。
我在2015年初重讀了英文版的《老人與?!?,可以說,在年少讀它后一直到重讀前,記憶中僅僅是頑強老人和大魚的搏斗故事,完全沒有這種中年后重讀而體會到的心靈震撼。
當你經歷過愛情、背叛、欺騙、損失、成功、打擊等,你重讀一本書絕對不會是未經歷時相同的閱讀體驗。
重讀一本書能產生新的見解,書是靜態的,而一個人對書的理解,永遠是動態的。
4
回到孩子從小到大閱讀經歷的話題,可以說,孩子越大,重復閱讀的意義就越大。
低幼時反復閱讀繪本,也許僅僅是出于喜歡,能反復帶來快樂。長大后的重復閱讀,卻越來越深刻。很多讀物,第一遍讀,是帶著理解和思考,第二遍讀,則可能涉及批判性思維了。
這種情況尤其在高中和大學顯得更為普遍。例如美國的高中對于閱讀報告的要求很高,不實踐重復閱讀,是寫不出體會深刻的讀書報告的。
所以,掌握重復閱讀的技巧也很重要,例如,不需要重讀整本書,只讀重點部分,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有家長可能會說,可是孩子反復讀的,感覺也不是什么名著好書啊,會不會太浪費時間?
不,閱讀,任何時候都無需功利,哪怕僅僅是為快樂而反復閱讀,就是值得的。
乖媽結語
有段時間我追求閱讀數量,短期內閱讀了不少書籍,看得很快,也能說出內容,但是,再過一段時間,這些書的內容變得非常模糊甚至沒什么痕跡。
當時總有個急功近利的心態:還有那么多的書沒有讀,哪里有時間細讀和重讀?
但正如有人說過,如果你的閱讀,沒有細細咀嚼過,思考過,甚至寫過讀書筆記的話,這書基本上就是白讀了。
這和重讀的原理是一致的。
所以,引導孩子培養好的閱讀習慣,不要盲目追求數量,捧一本喜愛的書,細細去品味,去思考,去反復讀吧。
掌握好這金子般的閱讀技巧,我們的孩子,終將成為一個思想更豐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