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小時爸爸 來源/微信公眾號“一小時爸爸”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身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育二胎,也有些喜歡孩子的家長跑去國外生育三胎寶寶。不過有些并不太想要二胎或者還在猶豫的家長發現,“趕快要二胎吧”,成為了“趕快談戀愛吧”“趕快結婚吧”“趕快生孩子”的《“趕快”系列人生三部曲》的又一部新續集。
不僅僅是三姑六婆的壓力,前幾天和一個朋友擼串聊天,說起他正準備要二胎,不過他的原因,并不是被催促,但也不是夫妻倆很想多一個孩子,而是不想自己的兒子太過孤單,或者變成自己從小被念叨的“獨生子女病”,于是希望能再生一個,這樣兩個孩子互相有個伴。雖然夫妻倆都覺得從頭再來一次的育兒生活可能很辛苦,有點怕,但還是決定要個二胎。
這種想法無可厚非,畢竟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人,我們的成長充斥著獨生子女嬌氣、自私、孤獨、無法溝通等等的說法。于是像我們的這位朋友一樣,“給孩子生個弟弟/妹妹” 成為了很多二胎故事的主旋律,而不是“我還想要個寶寶”。
獨生子女被稱為“Only Child”,在人類的歷史上,因為嬰兒夭折率高,缺乏避孕手段等等原因,多個子女是最常見的家庭情況。但進入工業化社會,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因為教育、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變化,生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獨生子女家庭開始增多。關于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在中國,在國外也是熱點話題。
早在19世紀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G.Stanley Hall就曾經宣稱“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疾病”,之后,也不斷有心理學從業人士們講述關于“獨生子女”的各種問題。
不過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已經成為社會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即便在歐美,獨生子女家庭也占到了約1/4的比例。關于獨生子女的社會學研究也越來越多,這些研究的結論推翻了之前心理學家們對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武斷批判。
和早期心理學家的個人觀點不同,在大量關于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社會學對比研究中,并沒有發現獨生子女在社交能力、性格、適應性、自我控制這些方面會比有兄弟姐妹的同輩人更差。獨生子女的家長只要注重子女和其他孩子的互動以及社交活動,孩子和有兄弟姐妹的同齡人相比,在溝通、合作、處理矛盾和沖突方面的能力并不差。甚至在一些研究的結果中,獨生子女在智力和目標性上的得分還要高于后者。
還有一件往往被父母忽略的差異,從一些調查研究中發現,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比有多個孩子的家長的生活“快樂感”更多一些。這不難理解,雖然多一個孩子多一份歡樂,但同樣也多一份責任和多一份開銷,如果家長沒有對此做好經濟、物質和心理的準備,那突如其來的額外壓力一定會讓他們不好受。
所以不要再將中國進入“獨生子女時代”之后出現的各種心理學問題,簡單粗暴地歸咎于獨生子女的身份,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受到了翻天覆地的經濟、社會變化的綜合影響。同樣的,想讓自己的孩子避免成為嬌生慣養、無法溝通的問題青少年,解決方法也不是給他生一個弟弟妹妹來陪他,而是充分了解孩子在成長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充分溝通,實現親子之間的親密陪伴。
錯誤的育兒模式、家長忽視孩子、脫離家庭,這些才是會導致孩子心理、性格出現問題的原因。這些問題如果存在,多要一個孩子也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因為更大的經濟、撫養壓力、更少的單獨親子陪伴時間而加劇。
無論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多個孩子的家庭,都可能是快樂的,孩子的成長也可能是健康和充實的。這取決于家長,而不是取決于他是否有兄弟姐妹。如果決定想生一個弟弟妹妹,這當然是好事,但這不是用來解決現有養育問題的“竅門”。
獨生子女政策出臺的年代和環境與我們現在完全不同,幾十年后,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評估這個政策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影響,但卻不能讓“獨生子女”為這幾十年中社會教育、養育、家庭文化變化中出現的所有問題買單。獨生子女政策最大的缺憾莫過于用行政法律的方式剝奪了民眾的選擇權,用強加的意愿去影響家長無法理性地去面對和選擇自己的生育想法。
在獨生子女政策的一代人之前,影響中國的一直是鼓勵生育、批判人口控制的思路。而如今面對老齡化的問題,鼓勵生育可能又會成為新的政策方針。但無論國家政策如何變遷,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生育的權利和責任,都只在于父母。
生一個挺好的,生兩個也挺好的。生幾個并不是出現養育問題的理由。養育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家長,組織一個溫馨的家庭,并不取決于孩子的人數,而在于家長是否能用心完成自己的職責。所以要不要二胎,最核心的問題只有兩個:
一,你想不想要; 二,你的伴侶想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