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認為為了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中心問題“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他特別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而在這次講話發表之前,毛澤東講話的題目為《為群眾,如何為群眾》,直指當時文藝界問題的核心。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發表講話,提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既體現了他對古往今來中國文藝的深入理解與高度肯定,也體現了對文藝在未來中國使命的殷切希望。
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72年之后的北京文藝座談會,再到文代會,國家領導人將文藝為了誰、文學藝術和國家命運的關系闡述得深刻而且發人深省,也把文藝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期特別報道從三次會議出發,探索把文藝放到歷史、時代、民族、人民的語境中,文藝與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關系,與中國人民創造歷史的壯闊實踐的關系,以及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事業的關系。
而我們探索的結論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文藝必將走進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