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2016年12月3日上午,在中國文聯十大閉幕式上,鐵凝與孫家正——中國文聯新老主席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會場響起持久熱烈的掌聲。在剛剛結束的中國作協九大閉幕式上,鐵凝當選中國作協第九屆主席。
至此,鐵凝成為第一位同時擔任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主席的人。
首次擔任中共文聯主席,鐵凝感慨:“中國文聯有一筆最寶貴的財富,那就是一大批才華出眾的優秀藝術家。從前我總是心懷歡悅地近距離欣賞你們的藝術,現在我能有機會,近距離地為創造這藝術的藝術家們服務,這就是我的榮幸所在。”
第三次當選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對未來的工作充滿期待。在第九次作代會閉幕式上,她用“創造”一詞與大家共勉:“當重新回到書桌前的時候,我們領受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充滿了前行的力量,這責任和力量來自中國文學的光輝傳統,來自時代給予我們的豐盛機遇和深刻挑戰,來自黨和人民的殷切期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創造,以真摯的熱愛、聚精會神的探索和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觸摸人民生活最深處的心跳和脈搏,讓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在卓越的藝術創造中煥發璀璨的光芒。”
對于鐵凝同時出任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主席,北京日報下屬微信公號“長安街知事”以《罕見,作家鐵凝一人執掌兩大部級機構》為題進行了報道。文中寫道:“自從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以來,鐵凝一直游走于作協主席、作家雙重身份之間,既全力做好中國作協的工作,組織各項文藝創作和服務人民的活動,努力促進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又從不停下創作的筆觸。”
人民網刊文《再讀鐵凝:為何她能兼任新一屆中國文聯、作協主席》,文中寫道:“今天,讓我們走近鐵凝,重溫她的經典作品,你會從中找到她肩挑新一屆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主席這兩大重任的答案。”
鐵凝是著名畫家鐵揚的女兒,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愿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后來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25歲,鐵凝憑借《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哦,香雪》等一系列作品,加入中國作協;27歲成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39歲成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直到49歲成為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一直是作協系統領導層中最年輕的成員。
鐵凝說,寫作是她的立命之本,而當官是她的責任。一位長者曾送她三句話:一、永遠不要做官,意思是不要把它當成官來做;二、永遠不要放棄河北大地;三、永遠堅持寫作。
從1996年10月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以來,鐵凝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寫作事業。1997年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發表,獲《小說選刊》年度獎,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2000年初長篇小說《大浴女》引起轟動, 2001年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同時獲得“魯迅文學獎”與“老舍文學獎”。
10年前,談到當選中國作協主席的感受時,鐵凝曾說過“五個不敢忘記”:第一不敢忘記這個位置這份榮譽;第二不敢忘記前輩作家用靈魂和智慧積累的文學財富;第三不敢忘記學習;第四不敢忘記責任;第五不敢忘本。
“我從2007年以來寫就的一些散文、隨筆、演講和文學對話中選出31篇編成此書,旨在檢點自己一個階段的文學生活,集結一個同始終關心我的讀者交流的場域。在這里,我講述,我亦傾聽。”鐵凝在為新作《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這本書是鐵凝擔任中國作協主席以來重要作品的集結,自2006年當選中國作協主席后,鐵凝就被外界稱為中國“最高級別的作家”,但她牢記自己的使命責任,筆耕不輟。
此外,鐵凝的作品更多的關注了“小人物”,通過大時代之下小人物命運的沉浮,帶給讀者強大的震撼力。
鐵凝高中畢業后就下鄉插隊,是因為對文學的熱愛。鐵凝說,她十幾歲就下鄉到農村,當時遭到母親的反對。鐵凝是有機會回到城市的,但她放棄了。“我覺得一個中國的作家,如果對鄉村不屑于去了解,你可能會寫出漂亮的小說,但是你不會真正刻骨銘心地了解中國這個民族和這個社會。”
鐵凝說:“文學的終極目的不在個人的小悲歡,而是通過人物的悲歡反映現實。”她認為文學應該承擔一種功能。她曾說她喜歡巴金先生的話:文學能給人光熱和希望,能讓人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
中國作協會員劉希濤曾撰文講述:走上河北省作協主席崗位不久,鐵凝就倡導建一座文學館,在一無立項二無資金的情況下,她帶領同事不斷修改方案,跑細了腿,最終在省政府支持下建成了這座文學殿堂;每到作協評職稱時,為給沒評上的老作家爭取一個名額,鐵凝比誰跑得都勤。
“我在文學院呆了十年,兩年一簽,我五張聘書全是鐵凝簽的。”河北作家關仁山很感激鐵凝積極鼓勵作家的舉措,“她的創作要求非常寬容,只要作家能夠創作,就一律給予鼓勵,提供創作假等各種條件。”
從幾百萬的文字中,人們讀到了一個鐵凝。厚重的,銳利的,綿密的,甚至是滄桑的。“她關注人性細微處的變化,不是很尖銳,但溫潤且堅強。”評論家說。
從作家們的敘述中,人們聽到了一個鐵凝。熱心的,明朗的,善良的,堅韌的。“她一直生機勃勃,具有一個生動的青年女作家的魅力。”她的同行說。
當鐵凝出現于公眾視野時,人們看到了又一個鐵凝。她的女性身份、她的年輕活力、她的明朗形象、她的良好口碑,讓人眼前一亮,亦成為一時之話題。
“四十年前,我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涯。我的生命在閱讀和寫作中度過,在用腳丈量生活、用心閱讀生活、用筆表現生活的實踐中得以充實。常常有人問我成為一個作家的秘訣是什么,我回答說,相信生活是打不倒的,相信人民是不朽的,堅持不知疲倦地寫下去,永遠堅信你最好的作品即將被書寫出來,永遠堅信你的創造對于此時和未來、對于民族和歷史、對于世界和人類的意義。”鐵凝在《堅定文化自信 攀登文藝高峰》一文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