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再認識,對自由的再定義。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幸福。放棄不能帶來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極簡主義風行
2016年10月31日,日本觀光廳發布的估算統計數據稱,截至10月30日,2016年訪日游客數已經突破2000萬,刷新了年度訪日游客數的最高紀錄。來自當地旅游行業協會的消息顯示,黃金周一周中,約有40萬名中國大陸游客前往日本旅游,刷新大陸游客赴日本旅游的新紀錄。而中國游客在日本消費達到10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53億人民幣,購買力讓人吃驚。
人多勢眾、購買力強的中國游客,在日本留下了“爆買”的美名。現在日本的商家一看到說中文的人,就雙眼炯炯發光:每一位中國游客都是一只可以自行移動的錢包,塞滿了鈔票和購買欲,正鼓鼓囊囊地朝他們奔過去……全世界現在中國人的錢最好賺,日本人想賺日本人自己的錢,則變得有些困難——現在日本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極限民”。
所謂“極限民”,源自英文的Minimalist,在日文中被音譯為“ミニマリスト”,意為“極簡主義者”“極小限主義者”,日文漢字統稱為“極限民”。“極限民”的特征是:舍棄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只保留極小限的生活物品。“極限民”們的理念是“最小限的物品,最大限的幸福”,“極限民”們的口號是“我們不再需要物品”!
35歲的佐佐木典士便是一位典型的“極限民”。2015年因出版《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物品—從斷舍離到極小限主義者》(ぼく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斷捨離からミニマリストへ —)而倍受日本媒體關注,包括NHK在內,多家日本媒體都對佐佐木典士進行過專題報道。
改變佐佐木典士人生的,是2013年的一次克羅地亞之旅。當時,在旅行途中正好下雨,佐佐木典士和同伴被困在酒店無法外出,古老的酒店空曠質樸,充滿禪意。同伴因此感嘆有如“Minimalist”(極小限主義者)一般。同伴的感嘆引起了佐佐木典士對于Minimalist一詞的興趣,回到日本之后,在網絡搜索Minimalist,于是看到了只擁有15件物品的“極限民”安得烈·海德(Andrew Hyde),和史蒂夫·喬布斯坐禪的一組寫真——史蒂夫·喬布斯也是一位奉行極小限主義的“極限民”。
佐佐木典士感覺這才應該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開始動手處理生活中包圍自己的物品:扔掉多余的衣服,搬走了家具和電視機,書籍連同書架一起,都處理給神保町的舊書店,成長過程中的紀念冊統統數碼化……在處理完生活物品之后,佐佐木典士搬了一次家。搬家時間包括安裝電燈在內,只花了半小時:沒有床、沒有電視、也沒有桌子,佐佐木典士的新家里空空如也,衣櫥里只掛著三件一模一樣的白襯衣和三件外套,以及三條褲子。佐佐木典士認為一年之中,穿這幾件足夠了——私人著裝制服化,可以節省更多時間,令生活更有效率。
“私人著裝的制服化”似乎是當下的一種流行趨勢。世界上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是“私人著裝制服化”的實踐者。例如史蒂夫·喬布斯。在網絡上可以找到一張名為“Steve Jobs timeline”(史蒂夫·喬布斯的時間表)的圖片,這張圖片使用喬布斯從1989-2010在不同場合拍攝的照片,時間跨越了二十多年,照片中的喬布斯在慢慢變老,從胖變瘦,但著裝卻絲毫沒有改變:永遠的牛仔褲+永遠的黑上衣。“保持饑餓,保持愚蠢”——這是喬布斯的名言。而除此之外,他還保持了他的“喬布斯式制服”。
而另一位“私人著裝制服化”的實踐者,是Facebook社交網的CEO馬克·扎克伯格。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扎克伯格,永遠穿著一件千年不變的圓領灰色短袖,或是外加一件黑色外套。扎克伯格曾在Facebook上曬出他的衣柜——衣柜里掛滿了一模一樣的圓領灰色短袖T恤和黑色外套。“我盡量不做任何對于社會毫無貢獻的決定。其實這是基于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的。每天決定吃什么,穿什么這類小事,不斷重復就會消耗能量。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消耗能量,會令我感覺到自己沒有在工作。只有提供最高的服務,將十億以上的人聯系起來,才是我應該做的事。”
如今,類似佐佐木典士這樣的“極限民”,正在世界各地悄然擴張,并越來越擁有人氣。在日本的出版發行的生活類書籍中,凡是與“ミニマリスト”(極小限主義者)相關的書籍,都擁有極好的銷售市場。在日本亞馬遜輸入“ミニマリスト”,會出現一大堆關于如何實踐“極小限”生活的書籍。
極簡主義倡導
極簡主義開始滲透進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日報》多次刊文倡導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欲望極簡、精神極簡、物質極簡、信息極簡、表達極簡、工作極簡、生活極簡,并呼吁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從而獲得最大幸福。其中,不做無效社交、工作專注一件事、不買非必需品、堅持鍛煉等,引起職場人共鳴。
欲望極簡: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響,不盲從,不跟風。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專業素養、照顧家庭、關心朋友、追求美食等。了解、選擇、專注于1~3項自己真正想從事的精神活動,充分學習、提高。不盲目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物質極簡:倡導人們將家中超過一年不用的物品丟棄、送人、出售或捐贈。比如看過的雜志、書,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種禮物或裝飾品。明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買不需要的物品。確有必要的物品,買最好的,充分使用它。不囤東西,不用便宜貨、次品。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紙袋。用一支好用的鋼筆,替代堆積如山的中性筆。用瓷杯、鋼杯代替紙杯。用電腦寫東西,少用紙。養成紙質文件掃描、存檔的習慣。整合、精簡電源線、充電設備。不重復購買電子產品。精簡出門行頭,只帶“身手鑰紙錢”。精簡銀行卡,僅保留一張借記卡一張信用卡。
在信息極簡方面,倡導精簡信息輸入源頭,減少使用社交網絡、即時通訊。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遠離互聯網、遠離手機,避免信息騷擾。不關注與己無關的娛樂、社會新聞。精簡電子郵箱數量。關注少而精,寧缺毋濫。時間線干凈。APP使用少而精,刪除長期不使用的應用。
表達極簡:寫東西、說話,盡可能簡單、直接、清楚。多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副詞。
工作極簡:使用有效的GTD方法,不拖延。定時清理電子郵件,不要讓它們堆積起來。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盡可能不做Multi-task。
生活極簡——慢生活。不做無效社交。鍛煉、穿著簡潔、不花哨,少吃含有添加劑的食品。喝白水和純果汁,不喝添加了大量化學成分的碳酸飲料和果汁。實踐極簡主義的方法、角度有很多,關鍵是要行動起來。
極簡主義滲透
什么才是幸福感十足的生活。有人說,有錢任意花,天天笑哈哈;有人說,跪求老板放自己幾天“解壓”假期。顯而易見的是,前者大多屬于缺錢的,后者大多缺時間。不過,對于一群既不缺錢也不缺時間的職場精英人士來說,他們眼中的幸福卻很簡單—讓生活慢下來,回歸生活本真,過上簡單的生活。這就是我們這次的主題—高于生活之上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
在鄭州,精英圈子里的極簡主義生活是這樣的:有人和家人一同躬耕體驗極簡慢生活,有人堅持環保素食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消耗,有人在“以靜制動”的運動中習得處理工作與生活的形式,有人在常年堅持的禪修中讓心靈平靜回歸。他們,在欲望、物質、信息、生活等方面的極簡主義做法,本質是追求簡約、高效、真我、健康等。
那么,怎樣才能夠真正過上極簡主義生活?精英們的做法是,擺平工作、管理自我能量、把時間花在刀刃上。正如推崇極簡主義生活的小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去追求無質量的極簡是沒有意義的,前提還是要讓生活慢下來。”更有受訪者說,在平淡的農耕中,他體驗到了幸福感十足的“極簡慢生活”,為了能專心“務農”,他更是將工作、社交、娛樂壓縮至極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