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洋
周徑伊 2004年出生在黑龍江省雞西市,5歲開始學習鋼琴,6歲學習唱歌,現就讀于沈陽市第四十三中學。2011年2月參與錄制黑龍江電視臺少兒春晚,被評為“優秀小演員”;2012年6月獲“星光盛典”全國藝術人才展示聲樂類兒童組特等獎,8月獲“星光盛典”全國藝術人才展示盛會全國總決賽金獎;2014年參加中國藝術新星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榮獲金獎;2014年7月獲全國青少年優秀特長生才藝展示鋼琴類少年B組金獎以及“鋼琴四手聯彈”少年B組金獎;2015年10月舉辦了首場個人獨奏音樂會;2016年8月應邀參加美國國際鍵盤協會音樂節。
除了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之外,在學校里,周徑伊也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2016年5月在沈陽市皇姑區首屆兒童閱讀節中,被授予“閱讀小達人”榮譽稱號。每年她都被評為班級以及學校的“三好學生”。無論在校內或校外,周徑伊都在不斷地努力,為自己的成長道路增添色彩。
與琴結緣
與很多普通家庭一樣,徑伊家里并沒有人學過音樂,身邊的親朋好友中也很少有從事音樂的專業人士。但幸運的是,徑伊的父母都是愛樂之人,喜歡古典音樂,徑伊的爸爸還會彈吉他,而媽媽最愛的是鋼琴。父母小時候,因受家庭條件的限制,并沒有學器樂的機會,只能將音樂深埋在心中,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所以,自己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總想著讓下一代來完成。就這樣,徑伊媽媽暗暗期待著女兒能彈得一手好鋼琴。同時,媽媽也清楚地認識到,父母再喜歡也不能強迫孩子替父母去完成夢想,所以在徑伊學琴之前,盡可能地培養她對鋼琴的興趣。比如:父母會在家里、車上放一些鋼琴曲;特意讓她看一些電視上的鋼琴比賽或音樂會之類;也會帶她去音樂廳等等。也許當時的徑伊并不懂得父母的用意,但在她心中,確實埋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于是,學習鋼琴也就變成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雖然最初選擇學習鋼琴帶有父母的期望與夢想在其中,但值得慶幸的是,徑伊的媽媽采取的方式是比較理智與民主的。至少學到現在,徑伊都沒有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也從沒有在練琴方面讓父母過于操心。因此,她的父母始終堅信:當想讓女兒喜歡、熱愛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首先得以身作則,并且先要一點一滴地給予她、影響她,這樣,自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偶遇恩師,從鋼琴到音樂
其實,對于孩子學琴的首要條件,除了要買一臺悅耳的鋼琴,最重要的當然是找到一位不僅懂得彈鋼琴,更精通教育的好老師。所以,在徑伊很小的時候,媽媽為了孩子學琴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去試聽過很多次鋼琴老師的課,最后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不僅口碑好,而且對教學非常有經驗的徐振凱老師。徐老師非常有耐心,在教學過程中,會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還經常會講一些道理。無論是從演奏技術方面還是做人方面,徐老師都為徑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徑伊的慢慢長大,為了給她創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父母一直在不斷努力,終于,在徑伊6歲那年,一家人搬到了沈陽生活。雖然面臨著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一開始特別辛苦,但徑伊的父母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通過徐老師的介紹,周徑伊開始跟隨蔣波老師學習鋼琴。
從跟蔣老師學琴開始,徑伊對鋼琴演奏的態度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如果說徐老師是從技術上帶領徑伊打開藝術的大門,那么蔣老師就是引領徑伊走進音樂藝術的世界。
蔣老師曾在教學中說過,學習鋼琴并不是最終的目的,鋼琴只是通往音樂道路的一個媒介,或者說是一種手段。永遠不要只停留在彈鋼琴這一層面,而是要通過彈鋼琴學習音樂、了解藝術的真諦。徑伊媽媽對蔣老師的教學理念有強烈的認同感。雖然當初讓徑伊學鋼琴只是想讓她完成媽媽的音樂夢想,但作為父母,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她能通過學習鋼琴來鍛煉藝術修養,提升藝術品位。因為父母知道,修養、品味和氣質是突擊不成的,需要孩子從小一點點滲透、理解,隨著歲月的打磨慢慢形成。所以,在跟蔣老師學習過程中,徑伊學習的不只是鋼琴,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如何理解音樂,如何感受音樂的魅力。
從業余學琴到專業學琴的蛻變
其實,徑伊學琴的初衷只是想為了接受藝術熏陶,并沒有打算走藝術的道路。但在蔣老師的引領下,徑伊越來越喜歡彈琴,越來越熱愛音樂。蔣老師除了上鋼琴課外,還經常會帶徑伊觀摩一些大師的演奏錄像,潛移默化地提升她的音樂審美能力;會帶她去音樂廳欣賞交響樂,并教她分辨每種樂器的音色特點;會陪她看電影,通過看電影給她講道理,讓她學會思考,并會陪她聽電影原聲音樂來體會音樂的感染力;會為她推薦書籍,鼓勵她多讀書并一起探討;會給她講音樂中的故事等。所以,徑伊從原來的課余學琴到如今想步入鋼琴專業就變成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雖然父母和老師從來都沒逼迫她必須走音樂專業的道路,但蔣老師的引導和陪伴確實帶給她多種選擇性。當她在一步步走入音樂的世界時,看得越多聽得越多,反而覺得自己知道得越少。這種良性的循環,打開了她的求知欲望,不斷增長的好奇心促使她想要學習更多。除了在音樂學習外,徑伊在其他文化課的學習上也漸漸地變得愛動腦筋,學會了如何去思考。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大概是從音樂中得到的最大收獲吧!
在藝術實踐中受益匪淺
翻開徑伊的簡歷,在學習音樂的幾年時光里,她確實參加了不少活動和比賽。幸運的是,在上初中時,她遇到了班主任朱斌老師。不同于其他老師都只關心文化課成績,朱老師卻很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從來都不扼殺孩子們的特長和興趣。徑伊在班里擔任文藝委員,朱老師經常讓她組織班級和年級間的合唱比賽、文藝演出等,為孩子們提供多元化的舞臺經歷,也給徑伊帶來了全方位的鍛煉。徑伊媽媽特別贊賞朱老師的做法,她說:“不管是誰,學習音樂也好,學習美術也好,都需要一個舞臺去展示。這個舞臺既能鍛煉徑伊的心理素質,又能學到很多經驗,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從而去彌補。因為有些不足,是在家彈琴體現不出來的。我也始終相信,早犯錯,比晚犯錯要好得多。”
難忘的美國行,收獲成長
在2016年的暑假,徑伊的父母特意陪她飛往美國參加了在紐約曼哈頓舉行的國際鍵盤協會夏令營。這次美國之行對徑伊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這既是徑伊第一次出國,也是她第一次跟外國的鋼琴家上課,從環境到老師,對她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這次活動的選手眾多,又來自世界各地,競爭激烈,徑伊年紀又偏小,沒有多大希望能被選中。徑伊抱著重在參與的放松心態,反而讓她發揮得還不錯,最后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邀請去參加這次音樂節。
當到達音樂節的舉辦地——紐約曼哈頓亨特學院時,徑伊驚奇地發現自己是年齡最小的成員,其他的大部分學員都是成年人,有鋼琴專業的大學生、碩士生,甚至還有博士生。正因為如此,她更加珍惜這次夏令營。在這里,她不僅可以聽到世界級演奏家的音樂會與大師班,還能聽到這些成年學員的演奏,通過旁聽他們上課,能了解當下世界各地鋼琴專業學生的演奏水準與藝術造詣。這對徑伊來說,是一筆難得的財富。與這些學員的接觸中,一下子就打開了她的視野,讓她意識到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為藝術夢想不斷努力學習的哥哥姐姐,也讓她知道自己將來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徑伊第一次上外國老師的大師課時是非常緊張的,因為一切都是未知,都是陌生的。不過幸運的是,有蔣老師的陪同。他不斷鼓勵徑伊,上課期間也是全程翻譯,幫助她去理解老師的話。就這樣,通過老師、父母以及自己的共同努力,徑伊很快就適應了紐約的環境,也習慣了音樂節的節奏。每一節大師課她都非常努力地吸收老師們的知識,每一場音樂會她都目不轉睛地聽得十分仔細。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蔣老師也都會耐心為她講解。她的英語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從起初的羞怯不敢講,需要蔣老師翻譯,到后期漸漸放開了性子與膽量與外國老師談笑風生,她的轉變是如此的顯而易見。的確,這次的音樂節對她產生了不小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此次音樂節讓徑伊感觸最深的是曼哈頓的音樂氛圍。那里有世界知名的戲劇中心——百老匯,還有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茱莉亞音樂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最意外的是,這次美國之行,蔣老師不畏路途遙遠,隨身攜帶了很多專業的拍攝設備和錄音設備,只為徑伊將這些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因為這將是她一生的財富,能為她構建完美的成長階梯。正如徑伊媽媽感觸頗深地說:“學習音樂真的需要這些經歷,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地理解音樂,感悟音樂。如果我們一直生活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里,又怎能不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呢?就連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藝術的芳香。古人云‘功夫在詩外,我也是想通過這次的美國之行,讓徑伊能在藝術之路上一直堅定地走下去。我們家長也不能一直陪伴著她,她需要自己學會思考,自己勾勒自己的人生藍圖。”
徑伊是幸運的,她有幸遇到開明的父母,更有幸地遇到了幫助她的恩師,然而這一切得益于音樂的魅力。音樂像一條紐帶,便喜歡音樂的父母、德藝雙馨的老師緊緊地圍繞著她,陪伴著她走上更加璀璨的專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