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寶
這兩天,一篇《共享單車,真是一面國民照妖鏡》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熱傳,文中羅列了共享單車的一些奇葩遭遇,讓人看后確實心里犯堵。很快,一些人便將這類丑陋現象上升到國民素質層面大加撻伐。這未免有些簡單化了。
作為互聯網經濟的產物,共享單車在受到追捧的同時也面臨諸多爭議。有人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都沒這么火,唯獨中國一騎絕塵是否超前了?這種擔心毫無道理,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迅猛,不必唯西方馬首是瞻,中國企業家們的創新值得鼓勵。另外中國也有自身國情,共享單車因其便捷、適用而受到歡迎,說明這種供給滿足了需求,符合經濟規律。還有人擔心,后續管理能否跟得上?這種擔心倒真不是多余。
作為新生事物的共享單車符合用戶需要,但未必就能順風順水。過去的一些城市規劃、道路設計并未預見到這個新生娃的出現,現在城市管理者們也在為如何維持秩序整潔撓頭。
共享單車不用辦卡、沒有停車樁,可停放在除胡同、小區、樓道等區域外的任意“合法”非機動車停車點。它既給人們短距離出行帶來方便,又實現了與城市交通的無縫對接。但一個事物能否走穩走遠,不是光看跑得多快,還要跑得健康。共享單車優勢明顯,但劣勢同樣突出。比如傳統公共自行車的停車樁既可規范停車,也可定位使用者,那樣問題就會相對較少。因此,共享單車的企業和資本在開發市場時,除最大可能地發揮優勢,還應盡量預估和規避潛在負面后果。
共享單車的投資和運營方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但目前看還不足以解決上述問題。相關企業不能把社會環境高度理想化,不能預想使用者的素質都能與預期道德水準匹配。如果真能做到路不拾遺,那將出現更多的“新經濟”現象。資本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要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這個環境當然需要法治加以維護,但僅此還不夠,對那些存在道德風險的場域,資本需有事先評估和有效應對。就此而言,共享單車這一新生行業形態并未做好充足準備和預防,對自身問題也應承擔一定責任。
這樣說,絕非要替那些不道德使用者甚至涉嫌違法者辯護。隨著這種新經濟形態的出現,旨在管控問題的法治力量也會逐漸進場。同時,不道德現象也要具體分析,有的是惡作劇或自私行為,有的是競爭對手惡意破壞,有的則可能是使用者的無心之失。這需要輿論的介入和引導,也需管理部門創新管理手段,比如對監督、拍照者獎勵積分,將使用者的信用評級納入可行框架等等。另外還需社會力量進場,扶持這一多贏的新生事物,比如對“合法”停車場地進行規范、提供便利等。
社會上一直有種不好的傾向,動不動就將一些亂相上升到國民素質的高度,進行道德批判,但這很多時候過于浮泛,不接地氣。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絕非國民素質或道德所能承載。尚不完善的業態規則誘使一些人降低道德水準,這也值得檢討。如果企業把用戶的道德水準想得現實一些,通過有效手段進行約束和規避,那反而在客觀上有助于社會道德值的提升。社會不就是這樣一點一滴進步的嗎?高道德值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社會的互動和價值觀碰撞中不斷提高。那種動輒就是劣根性、“照妖鏡”的說辭,是負責任的態度嗎?我看未必。▲
(作者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