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天
“裸考”是當下在學生中廣為流傳的術語,其大意是指在未有復習的情況下參加考試。很多學生將“裸考”當作一種備考狀態,并身體力行,但從考試本身的內涵及過程來看,“裸考”是否能當作一種備考狀態或者策略還有待商榷。
考試作為一種教學評價方式,其目的在于檢測學生對一段時間內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學生在接受這次評價時所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溫習回顧前一階段學習的內容,然后輕裝上陣,參加考試??己?,根據個人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方式。這便是一般考試的前后經過。細究這一經過,我們可以將學生參加一次考試的過程分成如下幾個階段。
首先,學生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系統認真的學習,在這段時間里,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并能較為清晰與牢固地掌握。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學習目標并不直接指向考試,其重心是力求高效扎實地完成指定的學習內容。
其次,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后,在某一時刻,他接到了某日參加考試的通知,于是他的學習狀態開始由一般的掌握知識逐漸轉變為為迎考而復習。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不僅學生的思想及學習目標產生了變化,而且具體的學習方式及對策也會為適應考試而做出調整。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們大多考慮的是如何能夠充分復習,在考試中有好的表現。
在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后,真正的考驗到來了——走進考場,可視為第三個階段。考試是一次思維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學生面對一道道試題,要能夠運用平時所學的知識及技能,準確熟練地予以解答。由于試題的數量和難度是根據一個合格學生所應具備的水平設計的,因此每道題解答所需的知識及解題所耗時間都有嚴格規定。為了獲得較為滿意的成績,學生都會絞盡腦汁、竭盡全力,充分思考每一道題。然而,在這樣時間固定、試題固定的考試中,不可能所有試題的各方面設計都符合每個學生的能力,因此,那些掌握得較為熟練且準備充分的學生往往就會獲得高分,而那些思維速度較快且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就不會在考試中有出色的表現。以上這三個階段大致勾勒出了考試過程的輪廓。
基于以上的對于考試一般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考試是在基于一段時間的學習及復習之上而進行的一次教學評價活動。既然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考試包括學習及復習的過程,那么“裸考”所主張的在沒有復習準備的情況下參加考試這一行為又怎么能站得住腳呢?從這個意義上說,“裸考”并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備考狀態。
就“裸考”提法出現的由來而言,也跟考試備考的概念并無多大關聯,“裸考”更多地反映了部分學生對考試的錯誤認知,以及缺乏應考自信,企圖規避失敗的逃避心理。
首先,提出者缺乏對考試內涵的理解。正如前文所述,考試應分為三個階段,而“裸考”提出者只是將視線投放在考試的復習準備階段,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審視整個考試過程,其實任何一個學生自從踏進學校的一刻起,他就已經進入了考試評價體系之中,至于后面的“裸考”則完全是一種心理狀態,而在現實中已無法實現了。
其次,提出者對自己現有的知識儲備信心不足。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喊出“裸考”口號的人中沒有不參加考試的,大多數“裸考”者在內心并未對即將參加的考試失去信心,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既然是嘗試,那就是說“裸考”者對考試的內容還是有所了解的。試想,如果讓一個小學生參加博士入學考試,那能算考試嗎?小學生現在的知識無法用于解答博士入學所考試的內容。盡管小學生如果得知了當下流行的“裸考”這個詞,他也許也會說:“我去裸考。”無知而無畏。然而我們用理性的思維去審視就會清楚地看到,既然這樣的方式都不能算是考試,那還談得上“裸考”嗎?因此,“裸考”者絕不是對考試內容一無所知,他對即將到來的考試必定有所知曉。學生平時的學習投入程度及效果本來就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的備考感受、復習的充分程度也會有不同,而這當中,本身知識儲備水平不高、復習又不充分的人自然就處在焦慮與彷徨之中了。此時,“裸考”一詞的提出為他們分解了焦慮,他們在虛幻中認為自己并未為考試做充分的準備,而把即將到來的考試當做一次游戲,碰碰運氣。我們認為,如果“裸考”者是抱有這樣的想法輕裝上陣,從容應考,那“裸考”這一說法的確起到了較好的緩解考試壓力、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最后,提出者試圖規避失敗。在這一群呼喊“裸考”者中混雜著一些投機者,他們實則沒有復習準備,卻借用“裸考”這個流行語,試圖遮掩個人的知識及能力水平真相。這類人所稱的“裸考”在道理上說不清,行動起來也很困難。這一類人熟練地運用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將個人因素全部推開。這樣一來,如果考好了,則說試卷容易,或者說運氣好;如果考砸了,就很坦然地說是“裸考”的,沒有準備,很輕松就完事了。其實這樣運用歸因理論的確是一種巧妙且有說服力的方式,但如果從真正謀求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樣一個在短期試圖緩解心理壓力的歸因方式,究竟能從實質上帶給使用者多少有實際意義的東西呢?
當下流行的“裸考”提法,無論是概念的界定,還是實際的操作實施,都跟考試備考相去甚遠。
首先,無法界定。既然要參加考試,必定要有所準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前文對考試的細分論述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考試實質上包含三個階段,即學習——復習——應考?;谶@樣的認識,所謂的為準備而參加的考試則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考試,因為這里所說的考試只包含了真正考試的最后一個階段——應考。難道說“應考”就與“考試”對等嗎?答案當然不是。那些把“裸考”理解為一種新型備考方略的人顯然沒有理解唯物辯證法中關于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論。
其次,難以操作。從上一個困惑的邏輯出發,我們看到崇尚“裸考”的人將未進行考前準備視為一種備考狀態。在他們看來以一種無準備的狀態輕裝上陣定能有好的發揮。然而問題就出在這里,難道僅僅是考前復習的準備是一種準備嗎?之前的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深的學習不是一種準備嗎?絕對不是。準確地說,從開始學習某一階段知識開始,就在為接受一次教學評價——考試而做著準備,只不過那時候為考試而做的準備還處于“潛伏”的狀態,并沒有成為學習的核心目標。
本文分析考試內涵及“裸考”這一提法的產生原因,其目的并在不于指責“裸考”一說,而是希望廣大學生能從這些論述中更深層地理解考試這一教學評價方式,端正學習態度、明確目標,采用適當的方式,丟下思想的包袱,自信應考,從而真正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與精彩。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