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寒夜》自1946年發表后經久不衰,呈現出其“經典”的魅力。這不僅是因為《寒夜》中控訴社會的政治歷史視野,更因為其寫出超越時代而普遍存在的“家中人”的隔膜問題。本文就《寒夜》中的隔膜問題展開討論,剖析《寒夜》中“家中人”產生隔膜的原因,隔膜的表現以及導致的后果,最終總結《寒夜》讓人感到“寒”的原因以及《寒夜》給我們的現實啟示意義。
關鍵詞:巴金 寒夜 隔膜
“只在控訴那個不合理的社會”這一接受視野,在《寒夜》的主題探討中影響深遠。這種視野的得出是基于《寒夜》1960年經巴金修改過的版本。然而這一版本的修改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很大。如果僅從政治歷史的角度去解讀,會使我們對于《寒夜》的認識流于表面,忽視了隱藏于文本之中超越時代的內涵。
巴金是一位情感體驗型作家,作家通過人物生活,沒有既定的寫作框架。藍棣之指出“巴金創作中那些連他自己也不大清楚的地方,是很不少的。”[1]巴金自己在《隨想錄》中也欣然接受讀者對他的小說“各取所需”。這給予了巴金小說豐富的闡釋空間。《寒夜》自1946年發表后經久不衰,呈現出其“經典”的魅力,說明《寒夜》中必然有著超越“社會控訴”這個時代因素,引起讀者內心共鳴的更具普遍性的東西。這在《寒夜》中集中體現為家中人的“隔膜”問題。巴金自己總結《寒夜》:“這便是國民黨統治下善良的知識分子的悲劇,悲劇的形式雖然不止這樣一種,但都不能避免家破人亡的結局。”[2]然而通過細讀文本會發現,“家破人亡”的根源不僅因為時代,更因為“家中人”存在隔膜。這使得“家”無論處于何種時代,都不能避免家中人走向家破人亡的結局。
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的主要表現為“情意不相同,彼此不了解”[3]。《寒夜》中主要包含三個隔膜,分別橫亙在婆媳、夫妻和母子之間。隔膜產生的原因有兩類,一類因恨而生,一類是因愛而生。下文就這兩類隔膜進行解讀,分析隔膜產生的原因,隔膜的表現以及隔膜分別產生的“家破”“人亡”的后果。
一.因恨而生的隔膜——樹生出走的原因(家破)
因恨而生的隔膜在《寒夜》中集中體現為樹生和汪母之間的隔膜。樹生和汪母的隔膜問題從置換角度來看可以看作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的婆媳關系問題。婆媳關系從古到今一直被文人墨客所書寫,傳統和現代的表現有所不同。因為封建家長的威嚴和倫理道德的規范的客觀存在,傳統社會中的婆媳矛盾往往是以下輩的屈從而告終。古代人們說的“七休”第一條便是“不順父母”。在傳統社會的婆媳關系中,婆婆占據了極大優勢,如果婆媳出現矛盾,媳婦或是隱忍一生,或是造成更悲劇的結局。在現代社會,婆媳矛盾也普遍存在,不同的是,這時婆婆不一定處于絕對優勢。巴金同時代的曹禺的《原野》(巴金在《寒夜》中也提到《原野》)中,金子和焦母兩人的矛盾激化到惡語相向,互相詛咒。
如果用情感因素來劃分隔膜,婆媳之間的隔膜屬于因恨而生。這個恨來源于對于兒子的“愛”的爭奪。巴金在《談<寒夜>——談自己的創作》中闡述了汪母為何不喜歡樹生的三個原因。其中第三個原因“兒子愛媳婦勝過愛她”,是婆媳產生隔膜的真正原因。“汪母很早守寡,然而她所信奉的倫理觀念牽制著她,使她無法選擇再婚。她只能將所有的愛與熱情傾注在兒子身上”[4](其對孫子的愛也有爭奪,比如故意讓孫子與樹生疏遠,但孫子在小說中著墨較少,故而不論)。汪母的“寡母心態”,使得二者必然由于爭奪文宣的愛而彼此恨對方,從而導致隔膜。
相互怨恨的的婆媳隔膜導致了樹生最終決定出走。樹生選擇出走的原因有很多,諸如社會方面:戰爭逼迫著她要找尋新的出路;兩性方面:文宣萎靡隱忍,陳主任健壯多金。然而這些都不是導致樹生最終決定出走的原因。樹生多次在出走面前猶豫不決,是因為她對“家”仍有留戀,然而逼她非走不可的是婆婆的極端仇恨和排斥。《寒夜》中,婆媳關系已經到了一種“有你沒我”的地步。樹生聲明“有我就沒有她,有她就沒有我!”[5]汪母也嚴詞表示:“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氣!我寧肯死,寧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見到她!”[6]這種憎惡的狀態使得婆媳無法共處一室。作為汪母口中還沒有和文宣正式結婚的“姘頭”,樹生選擇了離開。“我也并不想去。要不是你媽,”[7]將樹生趕出的并不是窮、黑暗,而是家里與婆婆無休止的爭吵與仇視,使她最后走進了寒夜,“家”也就破裂了。
二.因愛而生的隔膜——文宣走向死亡的原因(人亡)
因恨而生的隔膜容易理解,因為互相憎恨,所以不想去了解、理解對方。而愛為何也能生成隔膜?愛是一種情感,一種想要為對方付出的愿望。愛使人想了解、理解對方。如果不能很好處理這種愛,會造成越“想”理解卻更“不能”理解的情況。巴金在《滅亡》序中提到:“為了愛我底哥哥,我反而不得不使得他痛苦。”可見因愛而生的隔膜橫亙在巴金與他大哥之中,這個也體現在《家》中的覺慧和覺新身上。而在《寒夜》中,這種因愛而生的隔膜發生在夫妻關系和母子關系之中。
《寒夜》里,樹生和文宣并不是無愛的婚姻。雖然文宣懦弱、隱忍,但是樹生是愛文宣的。她去銀行當職員,貼補家用;深夜送文宣回家細心照顧他;極為關心文宣的病……可以說,文宣是樹生在這個“家”中唯一愛的人,是她對這個家唯一的牽掛。即使到尾聲,樹生還能說出“只要對你有好處,我可以回來。”[8]然而她雖然愛文宣,卻不能真正理解他,還一直傷害著他。樹生一直用言語帶給文宣打擊,甚至說出“怪你有什么用?只怪我當初瞎了眼睛,”[9]這樣刺傷文宣的話。她總是向文宣夸耀著自己的生命力,不消說言語,甚至是她本身對于文宣來說,都是一種夸耀:“她豐腴并且顯得年輕而富有生命力。雖然她和他同歲,可是他看著自己單薄瘦弱的身子,和一顛一簸的走路姿勢,還有他那疲乏的精神,他覺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他們不像是同一個時代的人。”[10]她愛他,可是卻不能真正理解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無心傷害。
而汪母為文宣奉獻了一切,她的青春,她的時間,她的精力,甚至一把年紀在家里做老媽子也情愿。但是她也不能真正理解兒子。最大的不理解在于她對樹生的態度。由于對媳婦的嫉妒與不滿,汪母經常在文宣面前中傷樹生,說出諸如“她一個月有幾天在家?不是去找情人還有什么事!”這樣的話。她自己是發泄了怒氣,可是她沒想到,從自己的母親嘴里說出來對愛人中傷的話,對文宣來說是多么苦痛。文宣想說但沒說出口的話是:“既然你愛我,為什么不也愛她呢?你知道我多么離不開她!”[11]
因為愛,樹生和汪母一直在極力挽救文宣走向死亡,然而她們在中西醫之間的有分歧,客觀上延誤了文宣的病情。她們更不會意識到,正是她們愛的隔膜,把文宣一步步推向了死亡。文宣其實是有生的可能的,如果他真的有強烈的“生”的欲望,樹生的錢也能夠支撐他去醫院,然而他卻消極待病。文宣勤勤懇懇地工作是為了家庭,支撐著活下去是因為愛。然而“家中人”卻并不理解他,妻子和母親的愛,給他帶來的是沉重的負擔,她們時時刻刻提醒他,他是病人這件事。“母親的關心和妻的憐憫并不曾給他多大的安慰。母親喜歡訴苦,妻老是向他夸耀豐富的生命力,和她的還未失去的青春。”[12]樹生與文宣,本是一對有共同理想的親密愛人,然而“他們睡在一起,心卻隔得很遠。”[13]汪母與文宣,孤兒寡母,本應心貼著心,卻“兩個人都有一種把話說盡的感覺。”[14]這種“愛的隔膜”比“恨的隔膜”更叫人痛心和無奈。即使治好了病,文宣面對的仍是有愛無理解的家庭,仍是一天天地苦熬,倒不如任憑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
三.家中人的隔膜——《寒夜》之寒的原因
無論《家》還是《寒夜》,都是圍繞著“家”與“家中人”。《家》中的“家中人”充滿了隔膜,《寒夜》也同樣如此。黃子平在評價巴金《家》的時候,用了“不是我們從‘家中逃亡,而是我們將‘家從家中趕出”。在《寒夜》中則是充滿隔膜的“家”將家中人一個個趕出,真正是“家破人亡”。
家是心靈的棲居之地,然而家并不都是充滿了溫暖與理解。毫無血緣,也非夫妻,只是法律上規定的家庭關系,諸如婆媳,最容易產生摩擦。這需要愛屋及烏,因為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伴侶去愛他(她)所愛的人。然而更需要學會的是去愛自己愛的人。兩個相愛的人之間卻產生隔膜,“他們彼此相愛,卻又互相傷害。”讓人唏噓。這種是把愛看成單向度的,給自己所愛的人自己認為好的,而不是真正設身處地的站在自己所愛的人的角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也不一定是他人想要的。
“巴金在創作中所要探討的問題,自始至終,都是人與現實的關系,探索人世間合理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和體驗提出人生里一些根本的問題。”[15]七十年前《寒夜》至今讀來,仍舊能讓讀者感到壓抑與寒冷,正是因為其反映出了普遍存在于家中人的隔膜。無論這種隔膜是因愛而生,因恨而生,都逼迫著家中人一個個離開家,導致了最終的家破人亡。家本應是溫暖的,它更需要家中人彼此之間好好溝通,好好理解。否則,這種親密關系中的隔膜會讓“家”成為更讓人心寒的“寒夜”。
參考文獻
1.陳思廣.新時期以來的《寒夜》接受研究[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7):132-141.
2.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3.李存光.巴金研究資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
4.郭運恒.論巴金小說《寒夜》中的隔膜主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3):162-165.
5.李丹宇.巴金《寒夜》研究新視角綜覽[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2(1):22-25.
6.巴金.巴金選集.(第六卷)第四病室 寒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注 釋
[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2]李存光.巴金研究資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455頁
[3]郭運恒.論巴金小說《寒夜》中的隔膜主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3):162-165.
[4]李丹宇.巴金《寒夜》研究新視角綜覽[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2(1):22-25.
[5]巴金.巴金選集.(第六卷)第四病室寒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204頁.
[6]同上,209頁
[7]同上,229頁
[8]同上,282頁
[9]同上,176頁
[10]同上
[11]巴金.巴金選集.(第六卷)第四病室 寒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176頁
[12]同上
[13]同上,229頁
[14]同上,247頁
[15]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作者介紹:陳唯瑩,武漢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