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廣闊地域和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時代的發展中,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凝聚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習近平總書記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治國理政之中,這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發展中的又一重要標志。在中央領導集體中,社會大眾對習近平的治國理念、執政方針、政策推動等方面極為關注。傳統文化作為
黨的十八大會議閉幕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發言中擲地有聲的表明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命題,并將建設中國夢、唱想中國夢納入到了黨和國家的建設步伐之中。從當前黨和中央在文化、經濟、教育等一系列發展措施上看,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傳統文化,他曾經在講話中指出,提高傳統文化在治國理政思想的融合,更加貼合我國的國情。
在習近平同志帶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中,社會大眾對新的治國理念、執政方針、政策推動等方面極為關注。從根本上說,習近平治國思想和政治理念的提出建立在了一個重要的基點之上,著重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經濟制度的協調發展上。筆者認為,傳統文化中折射出了中國古代君王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歷史條件下的治國理念,對于現代中國發展來說,在治國經驗上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習近平正是通過這種發展理念,從古書典籍中找尋發展價值,從而建立起了一個符合我國政治經濟體系的政策結構,因此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優勢。
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傳統文化意蘊的意義
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因此黨和中央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治國理念上的融入有著一定的優勢。
習近平的治國理念正是遵循了傳統文化中塑造的思想邏輯和歷史邏輯,他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放置于基本前提之上,繼而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國內背景下,促使我國治國理政工作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從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上看,習近平將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加以融合,將社會主義中的空想教育變為科學教育,將社會主義以新的理論指導方針,進行了循序漸進的發展。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曾經指出,在不同歷史時代進程中,歷史和思想的融合是相輔相成的。習近平在和各界優秀青年座談的時候,引用了《尚書·周書》中的一句形式格言,暨“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在中國共產黨黨建工作中,習近平充分尊重了當前社會主義歷史規律的思想特點,并融合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文化特點,在推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充分確立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科學化。不難看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運用豐富的傳統文化。他用這些凝結先人智慧的偉大思想和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指導思想,用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促使我國經濟、文化各項事業穩步提升。
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傳統文化意蘊的具體體現
1.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在治國理念上,習近平融入了《尚書·五子之歌》的思想,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律令。習近平對于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思想和底蘊進行強化,提出了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再一次說明了人民群眾和執政者之間要建立一個和諧、聯通、民主、集中的關系。早在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就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就“中國夢”進行了全新的闡述。他指出構建“中國夢”的意義就是在于讓生活在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感受到人生出彩的價值、享受到夢想成真的機會。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一起來感受祖國強大帶來的價值和含義。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還是人民的夢想,因此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來為祖國強大、人民福利增添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增加新的力量。
而在樹立習近平同志近半年來所進行的重要思想解中,不難看出,習近平在具體的執政理念中進行了細化。在習近平在當選總書記之后,無論是從和中外記者進行見面會,沿著鄧小平南方視察的路線進行離京考察、還是到多次詮釋共筑中國夢的理論方針中,都可以到習近平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民生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習近平作為國家領導人對人民的關心和對國家的熱愛。習近平在講話的過程中給予了人民群眾以新的期待。同時在一系列的講話精神中,強調給融入傳統文化的治國策略,為廣大人們營造強烈的幸福感。不僅有利于貫徹和落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具體部署,而且從根本上提升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
因此,“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政治理念的提出深刻的確立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習近平指出,只有改善和發展民生,才能徹底懲治腐敗,抓牢抓實作風建設,繼而使中國共產黨保持穩定的根基和順暢的發展血脈。
2.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針對習近平的治國理念,國內外眾多媒體進行了報道,人民日報論壇在“特別策劃”論壇中探究和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念與執政特點,并且圍繞著從嚴治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深度的解析。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的起源是唐太宗李世平與大臣魏征的群臣之道。習近平將這句話的思想內涵融入了治國理論方針中。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道路中,也曾經經歷了一定的挫折和困難。在發展的道路中,也曾經誤入了錯誤的發展方向。習近平在黨內建設中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改革,對體制機制內存在的頑瘴痼疾進行宣戰,在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當前工作中的指導思想、總體思想和主要任務。從根本上避免重蹈覆轍,不斷樹立自律、自省、自查的黨內監督政策。習近平在發表系列講話中也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理念,繼而滿足國家在建立現代化體系的重要要求。不斷闡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建黨的重要性,使治國、治黨的方針政策能夠一一落實到位。
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孔子的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論。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依然形成,習近平和我黨在治國理政的思想上,融入了中華民族兼容天下的寬廣情懷,繼而以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將中國作為開放的文化中心,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政治、藝術、宗教等價值保持開放式的發展態勢。習近平指出,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將始終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論方針,深刻闡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文化基礎。以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為首,始終將獨立自主、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融入對外開放的戰略之中。習近平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年黨員,要始終堅持將個人價值和國家價值融為一體,把青年人作為學習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鼓勵廣大群眾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以積極、樂觀、開放的態度接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新鮮事物。
4.治國之道,正己正人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治國之道就在于正己正人。在儒家治國典籍《大學》中,曾經提到過孔子對這段思想的深刻說明。治國理念中的“中正”之道,在習近平所著的書籍《之江新語》中有所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體黨員干部的自律意識,牢固樹立了“正己正人”的發展理念,繼而將《大學》中的“正己正人”意識融入到治國理政的思想建設中。
同時,習近平站在時代的高度,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在全體黨員干部群眾中開展了“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專題教育,從一定程度上創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人正己”的思想,并在黨員隊伍中深入貫徹了黨風廉政建設,繼而加深了對傳統文化和治黨政策的相互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系列講話中運用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他指出,德治能夠引導人民群眾崇德向善,從而引導人們追求和向往講道德、受道德的生活,傳遞滿滿的社會正能量。并將這種思想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中,在其作品《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文中這樣說道:“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充分肯定了傳統文化在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影響作用。
5.海乃百川,有容乃大
2013年4月1,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引用了漢代恒寬《鹽鐵論》中的一句名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再次說明了要摒棄封建保守觀念,進一步融入開放包容姿態,從而加深中國在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上的思想調整。
我國國土面積達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是具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習近平在面對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促進民族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的實踐特點相互結合起來,從而以一個全新的理論指導姿態,夯實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基礎。同時,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習近平提出要在當前的發展進程中,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講中華民族的開放精神、進取精神發揮出來,來塑造一個符合時代需求和市場需求的新型國家。充分尊重我國的發展國情,繼而立足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提高我國治國理政工作的民主化、科學化。將思想邏輯和歷史邏輯相互統一起來,繼而形成深厚的治國淵源和文化理念。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上下五千年積淀的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進程中的又一重要標志。而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夢”也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市場經濟發展矛盾突出,歷史文化特色亟待逐步推進。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創新和發展,其產生的具體形態和邏輯遵循了傳統文化的思想底蘊,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方法和治黨理念建設規律的深刻探究。蘊含了改革發展穩定、治國治黨要務、內政外交、軍事國防等諸多方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頂層設計在逐項落實[N].京華時報,2014.03.30(03)
[2]鄒春霞.習近平首提“總體國家安全觀”[N].北京青年報,2014.04.16(03)
[3]習近平.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的講話[J].黨建研究,2012,(1):9
[4]習近平.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N].新華每日電訊,2014.02.18,(01)
[5]中國夢人民的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講話側記[N].人民日報,2013.03.18,(04)
[6]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N].人民日報,2013.01.06(01)
(作者介紹:張艷霞,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