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作林
內容摘要:深度學習是指在基于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新事實,并將他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之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策略。那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深度學習理論要把淺層學習變為深度學習,該做好那些準備工作呢?
關鍵詞:深度學習理論 吃透教材 課前預習 設計 任務目標
深度學習也被譯為深層學習,是指在基于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新事實,并將他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之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策略。這種策略與我們新時期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那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深度學習理論要把淺層學習變為深度學習,該做好那些準備工作呢?
一.教師要吃透教材,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
這是實現深度學習的前提。作為一名老師,自己要懂、要明白我們教的內容。學習內容的本質是什么?教學的價值是什么?老師就要讀懂教材,知道那些內容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如果老師自己都不能把教學內容理解清楚,那么他的教學是不可能深入的,只能流于表面。
課前預習是實施深度學習的基礎性前提。教師要讓學生們課前預習,通過閱讀、圈點勾畫,明確課文的基本內容,理解課文的基本精神,這是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基礎。這個環節是關鍵,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保證基本技能的熟練,甚至強化。這些工作為我們開展深度學習就奠定了基礎,由此可以進行選擇興趣點,開展深度學習。
二.教師要設計好深度學習的課題以及任務目標
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形成能力,從而變成學生自身發展技能。因此,我們讓學生把知識變成可以看得到、想得出、用得上的知識技能。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好深度學習的課題,教師設計課題的最佳方向是,看得見、找得著、用得上。這樣我們就有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開展知識的應用探索之旅,學生的學習動能就能被激發出來,興趣也就能夠堅持下去,一切的困難也就變得輕松,變得自如,他們不再把學習知識、應用知識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這樣就能夠讓大多數的同學都能夠開展深度學習,同時也能達到最佳化的程度。
設計好題目后,就要學會設計任務目標。設計問題或者學習問題,設計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挑戰性的問題或者學習任務,推動學生的學習。也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師備課要實現準備什么?簡單地說,是準備一節課所涉及的學習問題和任務,這是關鍵。驅動學生積極思考,探究激活他的思維狀態,層層深入,由表及里,引導課堂學習的走向和思維活動的深入。我們設計好的問題即任務,用任務來驅動學生的學習。
學生中有差異是正常的,沒有差異是不正常的,教學就是要利用差異,差異就是我們課堂的資源。學生各種不同的答案就把差異暴露出來了。用學習任務真實地暴露學生的思維,真實地看到學生的現狀,這就是學習任務的設計,非常關鍵。備課其實就是理解內容,能不能設計好的活動、好的任務,里面還涉及學習材料,選擇用什么學習材料,用什么問題去驅動它。語文最關鍵是什么,是驅動學生去思考,并且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學會分享,讓學生多說。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實行豐富的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在活動的過程中學學會學習。
三.教師要對深度學習過程進行設計
教師吃透了教學內容,確定了深度學習的課題后,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設計有學習的過程。沒有讓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不可能有深度學習。那么為什么要讓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呢?我讀過一個故事,題目是《是誰折斷了生命的翅膀》,內容講的是一個人無意中遇到了一個蝴蝶蛹,幾天后,他看到這個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看到里面一只小蝴蝶在里面掙扎,他為了幫助蝴蝶,用剪刀剪了一個大口??墒浅鰜砗蟮暮?,翅膀很小,身體很大。但是他相信蝴蝶的翅膀會漸漸變大,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小蝴蝶的余生只能拖著肥腫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永遠沒有飛起來。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須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才可以將體液壓進它的翅膀,壯大翅膀。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了“預備”它將來飛行的裝備。同樣的道理,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過程是不可壓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學生們經過探索,才能問題深刻理解,從而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總之,要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就要以學為中心組織教學,做好準備,學導結合,在老師引導下,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才能夠使學習真正發生。只有這樣,教師做好課堂設計,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和指導,教師自己少講一點,做到學導融合,加強小組學習,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自然而然的就做到了深度學習,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
本文系2016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深度學習在中小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6]GHB011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洮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