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把”字句的教學一直都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難點。文章以直接的形式搜集到“把”字句偏誤形式并進行了歸納,主要分為兩類:不該用而用了“把”字句的偏誤,該用而未用“把”字句的偏誤,并進行偏誤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把”字句 偏誤分析 教學建議
一.語料來源
在此說明,本文分析的“把”字句偏誤語句材料都是直接搜集到的關于外國留學生使用過的“把”字句形式,包括口語和書面語,且大部分是書面語形式,使用者都是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留學生,這里的留學生漢語水平等級為初級到中級水平,剛接觸“把”字句。
二.偏誤類型
(1)不該用“把”字句而用了“把”字句的偏誤
1.形容詞作“把”字句的謂語
A以前我也是順著組織的領導,以為把違反紀律不太好。
B我看小李很傷心,覺得把小李家情況不好了。
A,B的例句,形容詞作了“把”字句的謂語。“把”字句后不能放形容詞,即謂語不能是形容詞,因為這樣就無法對“把”的賓語進行 處置或影響了,外國留學生之所以這樣使用“把”字句,就是根本沒有理解“把”字句的基本語義特征和構成“把”字句的基本限制條件。
要使用“把”字句就要有處置意義,而A.B.句并沒有處置含義,改為:
A)以前我也是順著組織的領導,以為違反紀律不太好。
B)我看小李很傷心,覺得小李家情況不好了。
2.動詞后邊有可能補語的句子
C我把這道題看得懂。
D你們三天把這些作業做得完。
C.D.的例句,在動詞謂語后邊都帶了可能補語,而“把”字句的基本語義跟可能補語的意義是矛盾的,“把”字句的語義是表示通過動作完成來實現給“把”的賓語帶來某種確定的結果或者變化。所以改為:
C)我看得懂這道題。
D)你們三天做得完這些作業。
3.叫名動詞,領有的關系動詞充當謂語的句子
E.他把小明叫。
F.把小明屬于初級班。
E.F的例句,謂語“叫”,“屬于”,叫名動詞,領有的關系動詞,其詞匯意義一般比較抽象。其主要作用是聯系主語和賓語,表示兩者之間存在某種關系,而并不存在行為動作,即不能作“把”字句的謂語。改為:
E)他叫小明。
F)小明屬于初級班。
4.存在動詞和位置動詞充當謂語的句子
G.學校后門把很多小吃有。
H.中山廣場到處把人是。
G.H.的例句,謂語動詞“有”,“是”,是表示存在和位置的動詞,不具有處置性,不能構成“把”字句。改為:
G)學校后門有很多小吃。
H)中山廣場到處是人。
(2)該用“把”字句而未用“把”字句的偏誤
1.“S+V+N1+在\到\給+N2”的句子
A.小紅放粉筆在講桌上。
B. 讓小紅交作業給老師。
A.句,都是很明顯的表示因動作而發生位置的轉移或關系的轉移,此時必須用“把”字句來表達,即句式“S+把+N1+在\到\給+N2”來表達。A.例句中受處置的對象N1該用介詞“把”引進,N2是處所名詞,在動詞之后B句中,N2是事物轉移的對象,也表示事物,即作業,因動作,“交”而發生了動作的位移。“在”“到”“給”作補語,用在動詞和N2之間。改為:
A)小紅把粉筆放在講桌上。
B)讓小紅把作業交給老師。
2.“S+V+N1+成/做+N2”的句子
C老師當我們成她自己的孩子。
D我做蘋果成蘋果汁。
C.D的例句,表示一確定的事物被認同為另一事物,從性質、特征方面有等同關系的另一事物,此時該用“把”字句來表達。改為:
C老師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D我把蘋果做成蘋果汁。
三.偏誤原因
從學者的主觀方面看,產生偏誤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學生根本不能準確地把握和正確的掌握“把”字句在實際運用時的句法是有受限制的語用和語義規則的,即該用“把“字句而未用“把”字句,而且也是過度泛化“把”字句,即不該使用“把”字句而用了“把”字句。而從客觀方面來看產生的偏誤原因,即是從教材,教學問題密切相關。
且從二語習得中的已知語言影響分析,主要是一語影響和中介語影響,這些影響表現在顯性的遷移上,也有隱形的表現上,即回避與過度產出。
四.教學對策
因為面對的是初級漢語的外國留學生,即在開始教學“把”字句的階段,要依次教學1)動詞帶“成”(老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2)動詞帶“給”(我把蘋果給小紅了)3)動詞帶介詞“到”(我把書本放到書桌上了)4)動詞后介詞“在”結構(我把書本放在書桌上了)。
除了教學“把”字句的句法結構,還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體會“把”字句,何時運用。為了達到這一點,引入“把”字句的環節十分重要。采用情景模擬和操作演練的方式,及精講多練。
參考文獻
[1]張伯江.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J】.語言研究,2000(1)
[2]魯健驥.外國人漢語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作者介紹:劉瑩,沈陽大學研究生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