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達
互聯網構建的“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近日受到媒體關注。一位獨居老人突遇不適,按下隨身攜帶的智能設備的求救鍵,服務熱線接線員通過GPS定位系統對老人精確定位,并通知了120急救中心,老人得到及時救護。
互聯網+的時代,養老也被不斷打上“智能”、“虛擬”、“物聯網”等技術標簽。互聯網如何整合養老資源,如何提升養老服務社會化水平,在當下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課題。
隨著全社會養老、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一系列基于互聯網而誕生的養老思維和產品已經問世并在加速布局,并得到了政策、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
不少地方政府一直在探索“互聯網+養老”的試點工作,把關注點集中在居家養老身上。打開手機APP,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就能了解到父母的血壓、心率有無異常;只要動動手指頭,按一個按鈕,理發、按摩、修家電等服務就能送上門,甚至有人上門陪聊、陪著去醫院……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老年產品企業也看到了“互聯網+養老”背后的巨大市場。監控血壓心率的智能腕表,提醒吃藥的智能藥盒,跌倒報警的手杖,陪護、聽書、廣場舞等老年APP等應運而生。
需求增長和技術發展匯流到一起,使我們看到了智慧養老的廣闊前景。實際上,中央充分認識到了智慧養老的意義。國務院去年正式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這意味著,“互聯網+智慧養老”已經得到了政府肯定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然而就在“互聯網+養老”概念如此火爆的當下,很多老年人卻感受不到移動互聯網的洪荒之力。
去飯店吃飯,不會用手機支付享受優惠,就得多花錢;給孫子買衣服,不會網上下單,就得自己跑商場;不會通過手機APP訂票,只能到車站排隊購票;不會使用線上咨詢、手機掛號,不得不冒著交叉感染的風險一次次地跑醫院。就連到銀行繳納水電氣費用、在路邊打車、到超市結賬都慢半拍。
應用市場里有一籮筐年輕人社交APP,但是為中老年人設計的應用軟件卻零零星星。市場上智慧養老產品魚龍混雜、模式同質,缺少相關行業標準,令人眼暈。有些產品太“高大上”,高昂的安裝維護費用,叫人不敢問津。
暖心的科技,不僅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也能觸碰到人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不怪老年人對智慧養老產品不會使、不愛用,因為這些產品在包容性、舒適性、便利性等方面,還沒有讓他們感受到與常人相同的感覺,自然也無法延展他們人生寬度。
老年群體有一定特殊性,互聯網技術和養老產業的發展更有著各自的特殊性,這幾方面的對接,并不如字面上說起來那么容易,既可能互相契合帶來積極可喜的變化,也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互聯網和養老產業合作,就是一件需要重視細節的慢工活。養老服務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有了互聯網這個工具,它就能更快更好地發展。同時,互聯網對養老產品也是一種倒逼,只有服務質量夠硬,才能得到互聯網的傳播,才能經受住考驗,才有可能轉化為為老人服務、替政府分憂、讓百姓滿意和社會資本獲利的現實紅利。
從團購套餐到手機點餐,“互聯網+”餐飲業用了6年;從紅包大戰到滴滴合并優步,“互聯網+”出租車行業用了2年。如何以合適的切入點,讓互聯網真正幫助解決養老諸多難題,進而發展上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對此,人們將有更多的期待和想象空間。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