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易
當下,互聯網在養老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使其擺脫因無人陪伴而陷入孤獨之境。更通過云平臺、大數據的使用,在尋找走失老人,救濟貧困老人方面大展身手,使老年人安享、樂享晚年生活。
虛擬養老院,緩解護工緊缺難題
目前各地開始建設不同形式的“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推動智慧養老信息化平臺運行。作為全國著名的長壽之鄉,江蘇南通地區老齡化程度僅次于上海。在南通的一家養老院每一個公寓房間都配備了移動互聯網電視。有了它。居住在這里的老人不但可以收看實時電視節目,還能回看喜歡的比賽項目,省去了老年人熬夜收看奧運的煩惱。此外,移動互聯網電視還有看電影、聽戲劇等功能,特別符合老年人的口味。
不僅如此,南通移動還利用信息化技術,為公寓搭建了智能養老平臺,不僅公寓管理人員可以對老年人身體狀況進行遠程監護,老人子女也可以使用智能手機,實時查看老人的生活狀況和健康狀況,隨時與公寓里的老人進行視頻交流。智能養老平臺上,老人的心率、血壓等健康數據一目了然,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就可以及時報警通知醫護人員到場。此外,智能養老平臺還有針對每個老人的服藥時間和劑量提醒,如果老人未能按時服用藥物,平臺就會向工作人員發出語音提示,保證老人按時吃藥。
借助網絡技術實施“互聯網+智慧養老”。子女可通過手機APP遠程掌握居家老人的生活狀況,醫院可對居家老人進行遠程咨詢會診等。借助“互聯網+”,居家養老的老人們有了隱形伴侶,在家即可享受緊急救助、商品購買、健康管理、就醫等服務。這樣一種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公共管理創新服務模式,不僅大大節約人力成本、減輕子女負擔、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也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在互聯網時代有了更多的可能。
網絡尋人,義工與網站一起行動
不久前安徽省蚌埠市一家老年公寓內,一位身患老年癡呆的老人偷偷溜出來,隨后消失在監控中。公寓負責人及時報警,通過市區監控尋找。很快,這則尋人啟事在網上大量轉發,一時間朋友圈內被刷屏。蚌埠公益聯盟、蚌埠網絡志愿者社區負責人張寶久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經過核實真實性后,轉發到協會微信群中,希望有志愿者出門一起尋找。
當天夜里11點,在老人最后被監控拍到的地方,志愿者分為4個小組,在附近路段和小區進行地毯式搜尋。凌晨1點半,大家發現一個老漢在路邊坐著,但是老人的著裝卻與監控中的不一樣,長褲變成短褲,上前進行詢問,老人無法進行正常交流。張寶久立即用手機給老人拍照,然后傳給養老院負責人,才最終確定老人找到了,原來是老人嫌熱,把長褲脫了。老人的家屬向民警和公益聯盟愛心人士表示感謝:“如果沒有那么多好心人的無私幫助,老人將在外面過夜,不知會遇到什么危險。”
“孩子的丟失能立即牽動社會的救助機制,而對老人走丟的救助還有待完善。”張寶久說,5月份,蚌埠網絡志愿者社區啟動專項公益項目,給志愿者提供相對專業的培訓,幫助走丟老人的家庭尋找老人。從今年5月底到目前,蚌埠網絡志愿者社區的志愿者們已經幫助14個家庭找到了走丟的老人。
無獨有偶,今年大年初一,家住河北燕郊的82歲李太太走失,心急如焚的家人便開始發動所有力量上街尋找。剛成立不久的“今日頭條尋人公益團隊”核實李太太走失的消息后,遂將李太太走失的信息制作成了一條尋人信息,彈窗給了廊坊地區大約28.2萬“今日頭條”用戶的手機上。家住三河市的一位女士收到彈窗信息后發現,尋人照片正是之前在她家附近找水喝的老人,隨即就按照彈窗信息里的電話,與李太太的家屬取得了聯系。尋人彈窗發布5個小時后,李太太被找到了。
網絡眾籌,幫助貧困老人度過難關
68歲的吳守根和老伴住在四川成都解放西路一個老小區。2014年,一向身體不錯的老吳感覺嗓子疼,說話嘶啞,吞咽食物也很困難。拖了半年后,老吳才去醫院,一查,竟患上了喉癌。老吳每個月退休金不到2000元,這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閑暇之余,老伴何素清都會出門去撿些廢品,以補貼家用。一次次的化療和住院,讓原本拮據的家債臺高筑。手術切除聲帶,讓老吳永遠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的氣管也被切開,咽喉上留下了一個無法封閉的切口。這個切口直通氣管,必須24小時用紗布蓋住,否則容易引發感染。
在鄰居眼里,老吳為人友善,以前是個“話癆”。突然“失語”,讓他的情緒一落千丈,好在有老伴照顧,生活才慢慢平復下來。2016年3月,老吳再次出現吞咽困難,他趕緊去醫院復查,胃部出現了新的病灶,老吳又患上了賁門癌。
醫生告訴老吳,這次手術治療要花費5萬元,除去醫保報銷,他還得自費兩萬元。上次治喉癌的兩萬余元手術費還沒還清,而今又需要大筆的治療費用。嚴酷的現實,讓老兩口一時無法承受。
老吳的主治醫生了解到老兩口的困境,想到了通過網絡眾籌的新形式,為老吳籌集手術費。按照眾籌平臺要求,醫院先后把老吳的身份證明、醫療證明以及醫院的組織機構代碼和雙方身份關系證明等上傳到了網上。待審核通過后,很快,10元、50元、100元……一筆筆愛心款從四面八方涌來。原以為籌款有困難,專門把眾籌期限申請了10天。沒想到,短短7個小時,兩萬多元手術費就全部籌到。
得知是網友捐款幫他治病,老吳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為了確保善款用到實處,眾籌的款項不牽涉老吳的私人賬戶,而是直接劃入醫院指定的賬戶中,手術完成后,直接劃扣手術費。老吳說這樣很妥當,免得別人說閑話。
今年2月,在某眾籌平臺上出現一則求助帖:“我父親今年61歲,他為人老實善良。他原來在機械廠做粗重焊工,勞碌半生,只為供養我和姐姐們讀書。救救我爸爸,讓他能夠痊愈恢復健康,繼續回到我們的家,讓我能繼續盡孝!”求助人叫陳杰文,廣東肇慶廣寧縣人,其父在今年年初確診為重癥肺炎,讓這個困難之家不堪重負。
眾籌帖發出后,短短幾天,陳杰文就收到了19萬多元善款。按照治療計劃,已夠支付父親的醫療費。陳杰文在感謝好心人之余,通過媒體公開表示不用再為其捐款,“善款將用于后續治療,如有多余,將捐到慈善機構”。
就在今年3月16日,我國首部《慈善法》審議通過,將于今年9月1日起實施。參與該法起草的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在解讀新法時表示,個人求助不屬于慈善行為,且個人也不能公開募捐,如果求助者只是通過網絡發布籌款信息獲得愛心款,專款專用,在法律上就是贈與關系,但如果將余款挪作他用則構成募捐,會有違法之嫌。
在這個人人都談“互聯網+”的時代,如何用好“互聯網+”是關鍵,我們期待它能為養老難題的破解帶來新的思路。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