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邁向2035的數字經濟 迎接4億就業的未來
張 佳

報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組織與人才專項大中華區負責人、中國企業領導力學院負責人阮芳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研究報告發布會現場
BCG最新報告揭示:數字經濟將為中國未來就業生態帶來深刻變革,并創造逾4億就業;同時,為應對數字經濟人才戰,BCG建議中國企業顛覆既有管理框架,分別針對資深高階人才及新生代人才的內在訴求和群體特征,建立高度契合的環境、機制及工具體系予以管理,以實現人才與組織的雙贏。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于2017年1月10日在京發布數字經濟下的就業與人才研究報告上篇《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及下篇《邁向2035:攻克數字經濟下的人才戰》。就業篇報告指出:數字技術從商業邏輯、組織形態、勞動能力及價值觀三個角度對就業人群、就業領域、就業方式施加“新增、強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響,報告還預計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總就業容量4.15億。人才篇報告則歸納出在數字經濟下,中國企業在資深高階人才任用上的“三重難關”和新生代人才任用上的“四力挑戰”,并建議在高階人才管理上,需首先專注人才本身訴求,其次扶植其支撐系統。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需要觸動―賦能―授權―連接四步走,塑造人才自驅動―自成長―自實現―自聚合的自循環。
報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組織與人才專項大中華區負責人、中國企業領導力學院負責人阮芳表示:“數字經濟下,數字技術深入改變了傳統行業的商業邏輯和運行方式,使新的組織內外協作模式順暢運行。同時,數字技術對人類勞動的可替代力越來越強,‘數字原住民’們還擁有新的數字時代工作價值觀。”
在上述趨勢下,數字經濟對就業生態施加了“新增、強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響:
就業人群上,掌握特定的專業技能(尤其是應用數字技術),以及具備機器智能尚無法大規模取代人類的人際交互、創造性等素質成為重要就業壁壘。另一方面,機器智能化及平臺就業使就業者的身體素質、所處地域不再構成制約,帶來全球化的廣泛協同和對勞動者的一視同仁。
就業領域上,數字化基礎服務,以及傳統產業 數字化的跨界機會大量產生;數字技術還帶動新商業模式,從而激活新領域就業。另一方面,被數字技術改變商業邏輯的部分行業及職能領域就業機會面臨轉型、銳減、甚至消失;部分標準化、程序化的非腦力工作也將被技術低成本取代。
就業方式上,產生平臺型就業和創業的新途徑——自由人相互聯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約,擁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現價值。而“數字原住民”一代成為就業主力軍,他們的新就業文化和價值觀也對傳統組織 雇員關系構成挑戰。
需要指出的是,數字技術對就業的激活效應仍將大于消減效應,經預測,到 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48%,總就業容量達4.15億。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數字經濟就業生態與傳統就業生態將保持并存發展、融合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