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文森/
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生態學導向型、營養敏感型農業保障糧食與營養安全
文/馬文森/
近幾個月來,由于一些糧食主產國天氣條件非常有利,2016年全球谷物產量前景繼續改善,全球玉米和小麥產量數據大幅上調。預計2016/2017年度全球谷物消費量將增長1.6%,達到25.6億噸。全球小麥、粗糧和稻米的庫存消費比率將略有下降,但出口供應量仍然十分充足。盡管全球糧食生產、消費和貿易總體呈現出積極的前景,但據糧農組織預計,包括非洲28個國家在內的全球36個國家仍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持續的沖突和干旱導致糧食減產,是威脅2016年糧食安全的主要原因。當前,全球仍有7.93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到2030年實現全球“零饑餓”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農業是最依賴自然環境和資源的行業,也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行業。如果我們不立即采取行動,一致應對氣候變化,那么根據預測,到2100年,全球玉米產量將下降20% ~45%,小麥產量將下降5%~50%,水稻產量將下降20%~30%,大豆產量將下降30%~60%。在氣候不斷變化的背景下,要滿足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在糧食方面的需求,世界必須向有更高生產力、更具適應性和更加可持續的農業轉型。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氣候智能型農業方面具有全球領先的專業資源。面對氣候變化,氣候智能型農業有助于指導農業系統的改革和重新定位,以有效支持農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向氣候適應型農業轉型,將有助于實現在哥本哈根確定的“全球氣溫升幅應限制在2℃以內”的目標。同時,確保糧食產量可持續性增長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一代價不能僅僅由小農戶來承擔,還必須要在國際和國內進行大量的財政和政策投資。
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長遠看,氣候智能型農業是農業生態學大框架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在變化,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更加健康的糧食系統。在這一背景下,農業生態學因其跨學科寬度、實驗和經驗的深度,迅速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學科、一種可持續農業方法和一項社會運動。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農業生態學比傳統的高外部投入農業具有多重優勢。它提供了一種多方位的農業方法,能夠滿足環境、經濟和社會需求。它有助于提高環境的可持續性和適應力,特別是在易受環境惡化和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的邊緣地區,以及具有更高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地區。它支持農民的糧食主權,減少農民對高價、甚至有時難以獲得的化肥的依賴。同時,它通過各種農業產品和環境服務,提高整個農場而非單個作物的總體生產力,從而從長遠角度降低作物歉收的風險。
全球糧食系統正處于十字路口。我們需要用創新的方法來幫助構建更加可持續的糧食系統——以減少環境成本,提高糧食產量。在談到可持續農業、氣候適應型農業、農業生態學、糧食安全和營養安全時,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數字、統計數據或抽象理論。我們實際上是在與世界各地的農民、漁夫和牧民、男人和女人、老年人和年輕人打交道,并為他們服務。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物質、社會和經濟上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以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這樣才可以說實現了糧食安全。
實現全球零饑餓的基礎是改善營養狀況。盡管許多國家營養狀況有所改善,但在減少饑餓和營養不良方面的總體進展卻令人無法接受。所有國家和任何社會經濟階層都存在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和肥胖等問題。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對國家衛生系統、國家整個文化、社會和經濟結構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同時也阻礙了人類潛能的發展和充分發揮。要處理營養造不良造成的影響,無論在財政、經濟還是人力方面,成本都很高,但預防營養不良的成本要低得多。改善營養狀況能夠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降低醫療保健成本,促進教育、智力和社會發展,因此,改善營養狀況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而且具有經濟意義。
氣候智能型農業、農業生態學導向型農業和營養敏感型農業是筆者要與大家分享的關鍵信息。糧農組織是聯合國系統內致力于糧食安全和營養問題的專門機構,重視采取行動,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提高糧食安全水平,改善營養狀況,并一直引導國際力量,在聯合國成員國中推廣這些創新方法。在中國,在2016~2020年國別規劃框架下,糧農組織的重點工作主要包括:(1)促進可持續和氣候適應型農業發展;(2)減少貧困,改善營養狀況;(3)促進可持續農業貿易的同一健康;(4)促進區域和全球農業合作。糧農組織隨時準備與中國密切合作,促進實現國家、區域和全球可持續的糧食安全和營養安全。
(作者系聯合國糧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