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 華
從收儲銷轉型升級到產儲銷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參與糧食“全托管”的實踐與思考
文/凌 華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糧食生產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江蘇省南通市首創的糧食生產“全托管”,改變了幾年前糧食種植規模小、機械化作業效率低、從業人員老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到位率低等制約糧食生產的狀況,展現出了強大生命力。
“全托管”是指由專業化的服務組織為種地農民提供從種到收乃至銷售等貫穿生產和經營全過程的保姆式服務。從2012年到2015年,江蘇省南通市產生“全托管”服務主體達1145家,服務面積50.9萬畝(占水稻面積的1/5),服務農戶14.26萬戶。2012年以來,通州區著力培育糧食“全托管”主體,截至目前已建成運營的農業“全托管”經營主體 170家,“全托管”村級覆蓋率接近85%。2016年,通州區計劃新培育農業“全托管”經營主體的 128家。對此,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糧食部門如何面對和適應糧食新形勢,值得探索和思考。
江蘇通州“全托管”模式不僅解決了“誰來種糧”的現實問題,也較好地解決了“怎樣種糧”的深層難題,不僅解決了新形勢下糧食種植的諸多疑難雜癥,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糧食豐產豐收。面對熱火朝天的“全托管”,通州區糧食部門與時俱進,把如何服務好“全托管”,作為服務糧食安全和踐行“兩學一做”的實際行動,積極鼓勵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參與“全托管”,使糧食從生產到儲備再到銷售,形成全產業聯盟,糧食部門由過去的收購、儲備、銷售“半條龍”,轉型升級到現在的生產、儲備、銷售一條龍。僅2015年一年,通州區3家國有糧庫完成自營式產業聯盟合同3244畝,訂單式聯盟合同17327畝,入庫小麥6000多噸,稻谷4000噸,取得了較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16年更進一步,自營式合同增加2000畝,訂單式合同增加了5000畝。
(一)主動對接贏信任。通州區糧食局深入種糧大戶,在介紹托市收購和擁有倉容、場地、烘干設施、機械、市場信息及產收一條龍等優勢的同時,宣傳產業聯盟的種植優點、提升糧食品質、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糧食種植效益等優點,并與百畝以上種糧大戶多次溝通,聽取他們意見、建議和要求。同時,與農工辦、農委、農機等部門聯盟建設,加快了推進力度。通州區糧食局還積極幫助國有糧庫上門推介,并邀請村干部和家庭農場主到企業了解各項服務設施,打消了各自合作的顧慮,贏得廣大種糧大戶的信任,愉快地簽訂了合同。
(二)靠前服務守諾言。合同簽訂后,在兩季糧食收購前,該區糧食局根據合同約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動上門,靠前服務。一是提供烘干服務。除了為種糧大戶高水分糧食提供烘干業務外,還幫助解決無場地整曬、提供保管知識等。2015年夏季,該區烘干高水分小麥1500多噸,秋季烘干高水分稻谷5800多噸,截至2016年7月6日,烘干高水分小麥近4000噸,是上年全年的2.6倍。二是主動上門服務。走訪預約售糧,開辟綠色通道,即送即收。通州區騎岸糧食儲備庫職工用企業自有的汽車,直接上門收糧,大家還延長收購時間,利用先進的糧食收儲系統,減少農民排隊等待時間。通州區糧食購銷公司多次派人深入田頭,化驗員直接現場化驗,收購符合條件的糧食,同時安排專人、專倉、專用設備負責接收訂單聯盟的糧食,不僅為大戶解決賣糧問題,也為他們節約了大量費用。三是開展代銷服務。2016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受持續降雨影響,全區小麥受災嚴重,60%以上的小麥不完善率超標,是近十年來受災最為嚴重的一年,全區15萬噸小麥中,大部分小麥出售出現問題。針對“全托管”主體的迫切訴求,3家國有糧庫除按照托市標準敞開收購最低價小麥外,積極聯系省內外工業用糧及飼料加工企業,為企業代購、為“全托管”主體代銷等外麥。
(三)積極引導獲雙贏。根據糧食市場供需實際,通州區糧食局及時提供熱銷產品信息,鼓勵和引導大戶種植市場適銷對路的優質小麥和優質稻谷,為優質優價良種的推廣、規模化的種植、綠色栽培以及食品安全提供了保證,更為糧食儲備企業解決了優質安全的儲備糧源。2015年秋糧收購時,盡管市場新粳稻價格比較低迷,但是由于糧食部門及時提供了好的種植品種,南粳5055、南粳9018、南粳46等新粳稻依然比較搶手,有的甚至以高于國家托市價格成交,而糧食部門也收購到滿意的優質新粳稻,充實了儲備,獲得了效益,實現了雙贏。
糧食部門參與“全托管”的推進有喜也有憂,從開始的不接受、不理解,到后來的贏得信任、積極履行合同,踴躍售糧,更有尚未簽訂合同的“全托管”主體,主動上門要求增訂合同,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一些具體情況和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風險需要規避。2016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受持續降雨影響,小麥質量超標嚴重,極大多數種糧大戶出現虧損,個別地方種糧大戶出現跑路現象,嚴重影響了合同的履行。對于糧食部門而言,一旦糧食受災,不收不符合合同約定,收了又無法售出,甚至出現虧損,也無法作為托市和儲備糧,無形中增加了經營風險。這就需要在簽訂合同時,雙方必須明確,對于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糧食,價格必須隨行就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代銷。另外,參與的自營式產業聯盟是由糧食部門直接參與土地流轉,直接參與糧食種植和收割,但是,糧食部門畢竟沒有種糧的經驗和技術,更沒有相應的種植和收割機械設備,加上人手有限,這些都是制約參與全托管的不利因素,影響了參與“全托管”的效益和效果,無形中加大了參與風險。
二是價格難以掌控。隨著糧食托市收購政策不足的不斷顯現,托市政策必將進一步修改,糧食收購價格將實行“價補分離”,價格將由市場形成,價格的變化將由市場需求和國際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一旦托市收購政策取消,新的收購政策調整到位,補貼將直接補給土地所有人,資金直接打在“一卡通”上,如果糧食部門參與土地流轉,種糧難度更大、成本更高,且享受不到種糧政策直接優惠。同時,糧食收購價格也更加難以掌控,由于每年的糧食價格受市場需求和國際市場的影響,其不可預測性極大,在簽訂合同時,如何確定合適的合同收購價難度很大,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思路。
三是不能急于求成。長期以來,糧食購銷企業主要承擔國家收購政策性糧食的經營,以“購、銷、調、存、加”業務為主,走向糧食生產這一環節,使糧食形成全產業聯盟,這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但是,就通州甚至南通而言,在人員、技術、資金等方面還處于空白和啟蒙階段,不宜急于求成,應通過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穩扎穩打。尤其合同不宜簽訂過長,有關部門也不應千篇一律要求簽訂長期合同,這樣不利用適應千變萬化的糧食市場和政策的調整。從目前的情況看,以一年一訂為宜,待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以及國家糧食收購政策明朗后,可再作相應調整。
另外,政府在土地流轉、平整土地、規模種植、化肥、農藥和良種等方面均有補貼,有關部門是否應該從實際出發,考慮部分補貼給實際種糧的大戶、農場主或者參與流轉的糧食部門,這樣不僅符合國家發展糧食生產政策的宗旨,也符合糧食種植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從而減輕種糧大戶和糧食部門參與全托管的風險和成本,以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和豐收,值得有關部門探討和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