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兆瑞,漢族,1986年5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云南祿豐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德宏公安邊防支隊木康邊境檢查站執勤組長,武警四級警士長警銜。入伍至今,共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先后被公安邊防部隊評為 “帶兵模范”,被云南邊防總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緝毒標兵”、“優秀士兵標兵”,被德宏州委、州政府評為德宏好人、德宏州道德模范。
9枚軍功章見證了毒販的沒落、查緝戰神的成長。作為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緝毒先鋒站”——木康邊境檢查站,毗鄰“金三角”毒源重地,因而擔負的任務十分繁重,官兵需要24小時執勤,平均每天要彎腰上千回,敬禮千余次,搬運貨物上噸,但鄭兆瑞在這里一干就是十三年。為了練就過硬查緝本領,鄭兆瑞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撰寫查緝日記。在他的筆記本里,所有關于查緝的信息應有盡有,大到每個月的毒情形勢分析,小到對近期某一類車型、貨物流經口岸的變化。十三年來,他光筆記本就用了近二十本,也因此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輛車有沒有疑點、一個人是否是吸毒者,他在30秒內就能看出端倪。尤其是近年來,面對日益復雜的邊境地區毒情形勢,鄭兆瑞堅持以一種不服輸的勁頭,不斷突破自我,帶頭創新探索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鄭兆瑞體內藏毒研判法”、“鄭兆瑞貨車查緝法”、“鄭兆瑞吸毒人員判定法”等一系列個人特色查緝戰法,并參與編輯了《毒品查緝》和《新編毒品查緝教程》兩本查緝手冊,被譽為是全國二線公路查緝的教科書。2003年至今,鄭兆瑞個人繳獲各類毒品200余千克,并帶領所在班組查獲各類毒品案件850余起,繳毒460余公斤,先后9次立功受獎,457名毒販被繩之以法,毒販厭惡地稱他為克星,戰友贊譽他為戰神。
12年以身作則、模范踐行,帶兵經驗被全國宣傳推廣。入伍十三年,鄭兆瑞當了十二年班長。作為木康站建站以來第一個士官執勤組長,鄭兆瑞坦言:“帶兵沒有高深理論可講,唯有真心贏得尊重,行動贏得信任。”十二年來,他始終堅持訓練先到場、執勤先上崗、勞動先動手,主動示范在前,和戰士們甩開膀子一起干。下士王治超剛到木康時,各方面的表現不突出,準備干滿兩年就退伍。但鄭兆瑞卻發現他特別能吃苦,干工作有一股狠勁,是個好苗子,于是便利用平時跟他聊天和做思想工作的機會幫他分析自己能力上的優劣勢,讓他明確自身定位。逐漸地,王治超有了轉變,成為了站里的查緝骨干,還擔任了執勤班班長,榮立了兩次三等功,達到了保送軍校的條件。鄭兆瑞鼓勵他要在年輕的時候抓住一切提升自己的機遇,并且專門找到單位大學生干部幫他補習。2014年9月,王治超終于考上了軍校。臨走前,他緊緊拉著鄭兆瑞的手說:“雖然我不是千里馬,但是班長您絕對是我人生的伯樂”!聽到這樣的話,鄭兆瑞眼眶濕潤了:“說實話,看著自己帶的士兵立功成長,比我自己考上軍校還高興”。十二年來,他所帶的戰士已經有9人考上軍校,1人榮立一等功,8人榮立二等功,61人次榮立個人三等功,鄭兆瑞也被公安部邊防管理局評為帶兵模范,帶兵經驗在全國宣傳推廣。
55封感謝信詮釋了邊防官兵心系群眾、情灑邊疆的軍人情懷。鄭兆瑞認為,公安邊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群眾,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維護邊疆安全穩定,為邊疆人民謀福祉。為了幫助下東小學的困難學生,站里專門成立了木康關愛基金,每次鄭兆瑞總是第一個踴躍捐款,站里號召官兵與孩子們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他第一個報名。到現在為止,他幫扶過的學生已經不下10個,有些孩子都已經上大學了,有的孩子則受他影響,在中學畢業后選擇參軍入伍。在工作之余,鄭兆瑞和戰友們還主動擔起了周邊村寨的禁毒宣講員,也許了看過了太多家庭因為毒品而散盡家產、因為毒品而身敗名裂、因為毒品而英年早逝,每次他都用身邊人、身邊事向周圍村民講解毒品的危害,10余年從未間斷,他總是這樣勉勵自己,只要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遠離毒品,那就是值得的。在執勤中,為了幫助過往旅客,鄭兆瑞帶頭成立木康黨員“先鋒服務隊”,并主動走訪德宏、龍陵兩地醫療、交管、村委會等部門,組織召開協商懇談會,簽訂了聯動救助協議書,形成了多方聯動救助機制,做到了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挽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近五年來,黨員服務隊就為過往旅客解決緊急困難事項65件次,救助車禍受傷旅客和突發疾病旅客33人次,先后有55名旅客、村民給他寄來感謝信,2014年鄭兆瑞被評為“德宏好人”,2015年被評為“德宏州道德模范”。2011年,省委常委、時任德宏州委書記趙金同志視察木康站時,親自看望慰問鄭兆瑞等功模代表,對官兵們服務駐地、服務群眾的先進事跡給予了充分肯定,親切的稱呼木康站為“孔雀之鄉文明關”。
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業績。30歲的鄭兆瑞,懷著對緝毒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對駐地人民的深厚情誼,用人生中最美的12年青春,向部隊和駐地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成為了木康緝毒先鋒站這張德宏名片上最閃亮的一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