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
《制度的籠子》里的“火爐法則”
◎左文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以改革創新精神補齊制度短板”,“從嚴治黨、制度治黨”等一系列制度建設重要思想。作為第一本解讀、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制度思想的通俗讀物,《制度的籠子》一書的突出特點是,它不是通過高深的理論來解釋制度,而是通過來源于群眾生活、工作實踐和歷史典故的50多個故事,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研讀制度理論、探索制度奧秘,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體驗中認識制度的來龍去脈和重要價值,所以此書有用且有趣。
《制度的籠子》中提到的“火爐法則”生動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制度執行對于人類社會的至關重要性。所謂“火爐法則”,意為把火爐燒得紅紅的,它本身并不會主動燙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觸摸,它就必燙無疑,不會顧及觸摸者的身份,人人平等,誰摸燙誰,而且立即處罰,沒有延遲和例外。作者準確概括出了制度執行過程中“火爐法則”的五個特性,即鮮明的警示性、懲罰的及時性、懲罰的必然性、懲罰的平等性和執行的自我性。筆者認為,在制度執行過程中,這一法則可以說是決定制度存與廢、高效與失靈的生命線,這主要是基于以下五大因素。
鮮明的警示性宣示的是制度存在的客觀事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強化法規制度意識,在全黨開展法規制度宣傳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制度意識、紀律意識,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衛制度的良好氛圍。”我們的制度只有像通紅的火爐那樣醒目耀眼,才會使人們清楚意識到制度的存在,從而清楚地知道違反制度就如觸碰火爐一樣,會被燙傷。
懲罰的及時性確保的是制度的時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反腐敗制度建設時指出:“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強調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防止“破窗效應”。從觸碰火爐到被火爐燙傷,這當中沒有時間差,而是一種即時的連鎖反應。對違反制度的行為,及時制止并作出相應的懲治,制度執行才能立說立行。
懲罰的必然性杜絕的是約束對象的僥幸心理。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說:“要讓每一個干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觸碰火爐就會被燙傷,體現的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因果關系。違反制度必然受到懲罰,定能杜絕約束對象的僥幸心理。

懲罰的平等性維護的是制度的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懲治腐敗這一手必須緊抓不放、利劍高懸,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古代中國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治思想,當今中國有“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成功實踐。有學者指出,周永康案打破“慣例”,是中共反腐的重大突破。不管身份如何,只要觸碰火爐,結果都無一例外被燙傷,這對制度執行而言,體現的是執行的平等性以及制度本身的公信力。
執行的自我性激發的是制度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貫徹執行法規制度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加強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必須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貫徹執行。”火爐之所以能有效懲罰那些敢于觸碰它的人,是因為它內部始終有熊熊燃燒的火焰,源源不斷的柴火燃料供應是其自身執行力的根本保障。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兩個“沒有變”(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沒有變,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目標沒有變)和四個“足夠自信”(全黨同志對黨中央在反腐敗斗爭上的決心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績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帶來的正能量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夠自信),就是我們反腐敗斗爭強大的內生動力。
烈火至猛,人無蹈死。“火爐法則”的實質是通過看似“無情”被燙這一警示性后果,預先“迫使”人們主動敬畏制度、自覺遵守制度,但其最終目標是為了保護人本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種行為,使制度真正成為黨員、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硬約束。”在我們制度建設的工作實踐中運用和遵循“火爐法則”,一方面能使制度真正成為硬約束而不是軟約束,另一方面還能使制度成為“干部、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的軟約束,生動體現出制度治黨、制度為民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