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魯
讀哲學小說前,請準備好智力
◎徐魯
這里討論的更重要的話題還不是關于寫作的快與慢,而是寫作對于生命與心靈,對于人類的記憶、命運和歷史的意義。
詩人沃爾科特曾善意地提醒讀者們:“我們必須為閱讀那些偉大的現代詩人的作品而準備好自己的智力。”
這些年來,我們已經見過不少從歐美引進的“哲學繪本”,但是像《蘇菲的世界》、《橙色少女》這樣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哲學小說”,卻寥若晨星,更不用說是中國作家自己的原創作品了。
就在松鼠快要失去牙齒的時候,陸梅卻為我們送來了核桃。
她的新作《像蝴蝶一樣自由》,就是這樣一部探討生命哲學的哲理小說。陸梅用這部篇幅不長的作品,把少年小說直接送到了“詩與思”的絕頂上。
閱讀這部小說,需要準備好自己的智力。這是因為,陸梅的小說并非僅僅在講述故事。或者說,故事壓根兒就不是她的“文心”所在,她所注重的是“詩與思”。
思想有多遠,才能保障文學能走多遠。圣埃克蘇佩里在《人類的大地》寫過這樣一句話:“只有讓智慧吹拂泥胎,才能創造偉大的作家。”我的老師徐遲先生在世時也多次跟我講過一句話:只有到達了思想的頂峰,才可能欣賞到最美的文學風光。讀完陸梅的新作《像蝴蝶一樣自由》,我又想起了老師的這句話。
小說的主角是兩個少女。一個是生活在當下的、有著一位作家媽媽的小女孩“老圣恩”;一個是生活在七十多年前、而且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的、著名的《密室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兩個人以“愛麗絲夢游奇境”的方式,穿越時空天塹,渡過了一段傾心交談、相識相知的美好時光。
作者鼓蕩著智慧之風,舉重若輕,有意擺脫了冗長的故事情節,僅僅依靠大量對話,就完成了整個小說故事的推進,并且把對于生命、生存、自由、人性、信仰、光明、黑暗、善惡,甚至天國、地獄……這些帶有終極意義問題的探討與反思,以清麗、明亮的散文筆調和詩性表達,融入了小說情境。
與其說這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更像是一部“話劇”。劇中人物,除了兩個少女主角,還有老圣恩的爸爸媽媽、安妮的那些死難的朋友和特萊津集中營里的青年藝術家和孩子們。
舞臺場景也十分清晰。現實中的有:楊樹浦水廠、霍山公園、二戰期間猶太難民聚會的摩西會堂舊址。虛擬中的有:天堂街、金房子、安妮的居室、走廊后面的花園。
所有扣人心弦的對話,都在現實中的和虛擬中的兩個背景里進行。而從現實場景往虛擬場景中的轉換,只需要燈光的瞬間切換就能完成。
在這里,背景、光影、聲音,也都不僅僅是形式的東西,還是故事內容的構成部分。因為小說里有一個不斷強調的主題:你要用光明來定義黑暗,用黑暗來定義光明。
“沒有一只蝴蝶愿意住在集中營……”
“飛出囚籠,哪怕死也要變成一只蝴蝶。”
“是啊,寧可向死而生,生于自由,像清風一樣自由,像野草一樣自由,像蝴蝶和飛鳥一樣自由……”
作家把心中最沉痛的一支挽歌,獻給了曾經躲藏在黑暗密室里渴望自由的安妮,也獻給了鐵絲網下期盼過自由的特萊津的孩子們。
閱讀這本小說,需要準備好自己的“智力”,一方面是指,在小說里,“詩與思”的光影無處不在,作家對生與死、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信仰與懷疑……的思索與感悟,在兩位少女的對話里如影隨形,閱讀起來并不輕松;另一方面,作家的行文風格雖然清麗明亮,但全書讀來如在山陰道中行走,典故密布,應接不暇,僅靠走馬觀花式的淺閱讀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在一部以兒童為主角的小說里,通過兩個少女的對話去討論與生命、生存有關的終極話題,并非輕而易舉。這需要作家的一種從容不迫的心態,需要一種高度自信和大定力。
關于這一點,兩個少女竟然也不失時機地討論過。
“你該為你媽媽感到驕傲!”安妮依據自己在黑暗的密室里還能堅持寫日記的經驗告訴老圣恩,“……要說寫作這件事,還真不是以快和慢來評判的……沒有耐心等待,只想著種子撒下去快快收成——天知道,沒有好好施肥照料,土壤就不會肥沃,貧瘠的土壤開不出芳香的玫瑰……”
當然,這里討論的更重要的話題還不是關于寫作的快與慢,而是寫作對于生命與心靈,對于人類的記憶、命運和歷史的意義。
作家用了不少篇幅,讓兩個少女對此進行了相當透徹的討論。
安妮說:“我說過,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
老圣恩說:“你還說過:‘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安妮告訴老圣恩:“……我一直記著巷道里的那個聲音:‘學會在命運中保持尊嚴的方法,就是記住他人的災難。’無論如何,我不該放棄寫。很多事情,如果我們不記錄下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我們很快會遺忘。當然總有人會寫,總有人在寫。可是你知道,每個人寫下的,都是他自己的記憶,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歷史也有重疊,并沒有唯一的真相……”
圣埃克蘇佩里借小王子之口說:“沙漠所以美,是因為在某個地方藏著一口水井。”最偉大的書,一定也像《小王子》一樣,先讓孩子們懂得口渴的感覺,然后再為他們畫出一條通往水井和清泉的道路。毫無疑問,老圣恩在與安妮的交流中,漸漸懂得了口渴的感覺。
世界在改變,孩子們在成長。孩子們的生命是無限的,它意味著一切。誰能看透孩子的世界,也就像看透了密集的星云。而整個人類,也在自己無盡的命運旅途上掙扎與前行。
《像蝴蝶一樣自由》是為生命的種子鋪下的土壤,也是為心靈成長畫出的水井和清泉的方向。正是有了這樣高遠的目標設置,才使我們看到了一種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風格奇崛的“哲學小說”。這樣的小說,對創作者來說是一種“高空弄險”,對閱讀者來說又何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