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五彩沈河
劉 平

劉平
筆名申原、中阮。母親姓申,本人先是佩服愛國大詩人屈原,后又佩服竹林里長嘯的阮籍。1952年冬生于河北景州塔下,在沈陽長大成人。蒲河邊三載知青,醫院里兩年白衣護士,山區縣城一年帶隊干部。爾后長期從事城區工作,黨委、政協、政府、人大依次演練,為沈陽市沈河區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有雜文集《銜上流行些什么》、散文集《寂寞鳳凰琴》問世、世界旅游紀念品集錦《掌上世界》問世。現為遼寧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沈陽市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第一屆沈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編者按:
2015年至2016年間,沈陽市沈河區首屆文聯編印了《沈河書藝》《沈河美術》《沈河收藏》《沈河文學》《沈河攝影》系列叢書。區文聯主席、市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劉平為五本書分別撰寫了前言,介紹了沈河區的文學藝術發展歷程。現刊登如下,以資交流。
當書圣王羲之在沂水畔臨池學書或在會稽山下落筆云煙的時候,我想,遼沈大地正是塞外風緊戰馬嘶鳴吧。
書法,是文化土壤中綻放的奇異花朵,而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層之貧瘠豐厚,非一日之功,我們與儒雅齊魯和杏雨江南早早就拉開了距離。
猶記得,有一年我住衡山腳下的雁峰區,當地一位區領導興沖沖地拉我參觀他們的書法展,并特意介紹他本人的一幅龍飛鳳舞之作。而我,作為一個長期浸染文學之中的北方官員,卻覺相當地懵懂與慚然。
在春來稍遲的東北大地,沈河區——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的中心地帶,卻有著自己的得天獨厚之處。遠的不說,當皇太極先把大政殿建在這里,爾后張作霖把大帥府建在這里,我區便毫無疑問地成了黑土地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此,政壇人物、商賈巨子和文化精英便很自然地匯聚于斯了。
這一傳統,一傳就是三百多年。
新中國成立后,有不少功底深厚的老先生和孜孜不倦的書法愛好者活躍在沈河區古舊的街巷,他們筆下蒼勁的大字和娟秀的小楷飽受人們贊嘆的目光。待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吹,書法藝術就“千樹萬樹梨花開”了。僅就我所知道的,遼沈書法界的領軍人物沈延毅、王堃騁、楊仁愷、霍安榮等經常參加區里的活動。那時的年輕人,像姚哲成、宋慧瑩等等,尚是承受雨露的禾苗,后來都成了棟梁之材。我區文化館有位孫德洲,為遼沈書界“九畹”之一,承接下來的抒青,成為省書協的副主席。區少年宮還出了一個教孩子書法的優秀教師陳黨生。在這方不大的文化沃野上,人才薈萃,書風蕩漾,全國第一次書法展覽,乃至中國書協的醞釀成立,都與沈河區有著密切的關聯。
薪火相傳,現在區文化館又出了個李興臣,他是老資格的省書協理事,沈河區首任書法家協會主席,其古色斑斕的行書頗受專家稱道。他的妻子兒子都善書法,曾被沈陽晚報譽為“書法之家”。
在興臣主席和黃文興秘書長的組織下,我區的書法家協會紅紅火火,一時間群星閃爍,這冊《沈河書藝》即是一次集中的展示。這里有名聲響徹的書界前賢,更多勇猛精進的后之來者。這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的作品郊寒島瘦,百態千姿,皆字字心血。書法藝術,可藏之廟堂高閣,但它的無數根須,分明就深扎于廣袤的民眾之間啊!
作為藝術姊妹,沈河區的攝影、美術等也饒多風采。現在書法家協會率先整隊亮相,《沈河攝影》《沈河美術》的問世也將為期不遠。這些,都可視為我區建設文化大區和幸福家園的一塊塊美麗基石。
協會的生命在于活動,而活動的頻率和質量取決于協會的帶頭人。正所謂“雁群高飛頭雁領”,我區美術家協會的四年歷程,生動地詮釋了這一規律。
2011年初冬,八個協會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美術家協會便在劉建威主席的率領下,一馬當先,首擎藝幟。可以感受到一群鐘情于藝術的人們,一旦時代召喚,他們的才華瞬間就如熾烈的巖漿噴涌而出。協會成立后,美協的活動此起彼伏。沈河區六十平方公里上的美術人才踴躍而來,又借中心城區之利,團結聯絡起全市乃至省內的藝術人杰。一時間,桴鼓相應,燦燦生彩。他們在沈河區新納入的東部建起偌大的藝術沙龍,在中街的寸金之地“密斯蜜爾”西餐廳舉辦個人或集體畫展。他們的步伐合著心跳,堅定執著,從未停頓。他們的作品出現在省展、市展上,走向了韓、日和歐洲,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國內各地或世界名城。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風塵仆仆,向著新的高度努力攀援。
油畫是沈河美協的強項,主席劉建威、副主席李焱是這領域的行家里手。女油畫家牛毅又呼喚來幾位女中佼佼,構成省內美術界一道與畫面同樣美好優雅的風景。副主席陶波等則工國畫,使美協既有特色,又體現兼收并蓄,百花齊放。
畫家們深知他們腳下是沈河區這片古老而多彩的土地,他們的筆墨應該去描繪老城的滄海桑田。區美協舉辦的沈河古城畫展,飽蘸七色,勾勒出歷史的背影,書寫著對家鄉的摯愛,引觀眾遐思,更激發今日建設豪情。
暑熱已消,金風乍起,田野上忙碌著收獲的農人。翻開這冊《沈河美術》,五顏六色的大小果實正散發著生活與藝術的撲面清香。
沈河區各文藝家協會于2011年秋陸續問世,收藏家協會本不是文聯旗下的傳統團隊,卻因時代之遇欣然而入列。這些年,全國各地涌動著收藏熱浪,無論廊廟之士或市井翁媼皆津津此道。考慮文聯亦應與時俱進,遂將這支崛起的新軍囊括其中,既壯聲威,也為文藝系統浸入了經濟色彩。
其實,收藏者的樂趣,決不僅僅在價格的躥升和拍賣行的響槌中。小時候,我們收藏糖紙、煙盒,收藏“啪嘰”、小人書,那樂趣至今無物可敵。收藏之樂,在于個人擁有,更在于對美物的欣賞把玩,尤在于對其文化意蘊、歲月凝結的不斷探究之中。
《沈河收藏》注重了收藏的廣泛性和豐富感,既有字畫、玉件、瓷器、青銅這類登堂入室之物,也展現了各國旅游紀念品、錢幣、銅鏡、核桃、煙標等略顯冷僻的雅好。無論價值幾何,都揭示了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都使收藏者和觀賞者體味了生命的饋贈與喜悅。
沈河區位于遼沈要樞,以故宮為標志的古代文明和以大帥府為標志的近代文明,在此生生不息、波瀾壯闊。收藏領域,在這塊滄桑的土地上必定是五光十色蔚為大觀的。于是,身負使命填補空缺的沈河區收藏家協會,輕輕掀開了迷人大幕的一角。
《沈河文學》的問世,是其地域的歷史一劃。
《沈河文學》,不過是文學海洋里的一簇浪花,但這浪花,自有屬于自己的一抹神采。而且就這塊生養我們的土地來說,建區六十多年,文字,首次以如此鄭重和莊嚴的名義噴薄而出。
我在沈河區工作了整整四十年,始終與宣傳和文化參差左右。我們印刷過許多版本,書名林林總總,但從未想使用過《沈河文學》——這樣確切而純粹的形式。
感謝那屆區委,終于在2011年成立了區文聯,于是也就有了區作協、區書協、區音協等八九個文藝協會。
或許是肩負著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吧,區文聯和區作協經過數年的運行,今朝終于捧獻出自己的心中夢想——《沈河文學》。
既然編輯《沈河文學》,我們便再一次地細細掃描這片六十平方公里的熱土。
區委、區政府直接指揮的數萬之眾,是我們首先關注的群體。干部隊伍中向來不乏文憑、文化和寫手,但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具有文人氣質并不斷發表文學作品的,主要是區文化局的趙沨來、區文化館的馮述和區委宣傳部的我,分別操弄著散文、戲劇和雜文。區中醫院門臉兒不大,先后出了王瑞起、馬中夫兩位,雖是醫生,卻堪稱遼沈的散文好手。區文化館后來又出過一個女作家劉虹,她的小說,有著渾厚而細膩的文學功力。當然,區里還有一些熱愛寫作、不事張揚的人士,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存在。記得九十年代末,區工商聯會長李善志退休時送我一本他的詩集,那清雅脫俗的句子讓我驚奇。
沈河區是省會的中心城區,駐區單位成千累萬,那里藏龍臥虎。他們也屬于這塊歷史久遠文化氤氳的土地。
遼寧日報、沈陽日報,向來是文人們的薈萃之所(我區委宣傳部的同事李慶民、那強就因文筆出眾而分別調入遼報和沈陽晚報),我區的首任作協主席胡中惠,曾為沈陽日報文藝部的掌門人。2010年城區地域調整,沈陽農業大學的加入,使“高校才女”王琦,自然成了《沈河文學》的重要一員。
這些馳騁當年的文學人物,似可代表《沈河文學》的精彩上闋。而如今,在新世紀之后,在文學失去轟響和聚集效應的同時,卻有更多的人提起了筆,書寫自己的悲歡離合。
這本《沈河文學》,收集了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中小學師生的嶄新筆墨,也收集了青年網絡寫手的現實篇什,有駐區名校沈陽二中學子為骨干的“晚晴四合院網站”的優秀作品,還有“柳塘詩社”里老同志吟唱的傳統情懷,甚或還有來自他鄉的打工者寫下的人生領悟……以上種種,從不同側面折射了這個多彩的時代,都昭示著沈河文壇的依舊生機。
沈河發生著文學,文學也照映著沈河。這里有不少描繪家鄉的娓娓文字,《老天河胡同》《彩塔遠眺》《“城里”的故事》等等,必定會喚起老沈河人的溫馨記憶。
有時,我們這把上了年紀的人,會悵然地回望和懷念那個熱烈異常的文學時代。但我們已經深知,歷史車輪有它不可抗拒的客觀走向。我們同時也深知,文學并不會消亡。
這本浸泡作者與編者心血的 《沈河文學》,即是一個堅韌的證明。
繼 《沈河書藝》《沈河美術》《沈河收藏》《沈河文學》問世之后,《沈河攝影》為“沈河區首屆文聯系列叢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說起沈河攝影,在全國攝影界竟是矯矯不群的。
我區的文聯專職副主席蘇曉冬是遼沈著名的攝影家,起步甚早,多有建樹。早在1988年,他就召集了一批青年才俊,“黑馬”攝影團隊橫空出世,馳騁一時。
僅就我所熟悉的領導干部里,就頗多攝影人才,張怡中、周洪岐等,都是本領域的行家。當過沈河區委書記的鞠秀禮,出過幾本攝影集,他對黑白世界的癡迷,令人印象深刻。現在快退休的區政協主席趙玉文也熱忱地舉起了鏡頭。見微知著,沈河區實不愧文化大區之譽,更不愧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攝影之鄉”。
本人對攝影未敢涉獵,但依我常人的眼光看去,攝影似乎是藝術種類中最易入門的,手執一套現代化設備東奔西走,作品便可紛至沓來了。但唯其如此,攝影藝術也就看似尋常卻奇崛,隱含了它的高難。人人都會的是照相。而攝影,已是質的飛躍與不同。要完成這一跨越,需要很長一段修煉,需要渾厚的文化素養、精準的技術拿捏和靈動的藝術才華。
翻閱這冊《沈河攝影》,大家會從這一幀幀形具神生、尺幅千里的畫面中,感受到藝術的真容和萬般氣象。攝影家們的視野是開闊的,熾熱的勞動場面,皎潔的冰雪世界,浩蕩的草原風情,熟稔的市井生活,朱垣碧瓦的皇宮,別具洞天的域外剪影。人物肖像,豐神藹然。時尚樓宇,一柱擎天……尤其是以家鄉沈河區為聚焦的畫面,更使我們倍覺親切和欣喜。
最近省攝影家協會換屆,自會上傳來消息,我區有七個熟悉的名字登上了理事會名單。我未感如何吃驚,無論對于創作者本人,還是身邊這片物阜民康的沃土,都可謂實至名歸吧。
責任編輯 王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