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變色龍
□ 吳若增

前不久,讀到了一則贊美大書法家啟功先生的文章。文章說的是:面對他人模仿自己的偽作,啟功先生既不著惱也不分辯,有時甚至還要表示首肯,為的是給造假的人“留口飯吃”。對此,作者便大大地感嘆啟功先生“寬容”、“大度”,有“大家之風”。這一回讀到的是贊美大畫家吳昌碩的一則文章。文章的內容是:面對一個商人手持一幅明顯假冒自己畫作的贗品,吳昌碩先生不但不予糾正,卻反而點頭認下,為的是讓那個商人可以“將此畫轉手賣出去,賺些錢養家糊口”。對此,作者便也“肅然起敬”起來,并借篆刻大師陳巨來之口贊嘆吳昌碩先生“涵養功夫之深,為任何人所不及”。
類似這樣的文章,先前也還讀到過——并且今后也還將繼續讀到。這是因為,這樣的大畫家大書法家的做法,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高尚與善良”。
想起來,咱們中國人的觀念很是有趣兒:咱們一方面或有時,肯定真實的價值,認為做人應該講究真實講究誠信;但另一方面或有時,卻又不主張真實不主張誠信,認為那樣做是一種“小家子氣”,至少是很傻很天真。
那么,什么時候要講究真實與誠信,什么時候不要講究真實與誠信呢?對此,外國人可能是一頭霧水,咱們中國人卻能夠做到準確無誤,駕輕就熟。這里面的奧秘就是:在咱們看來,真實與誠信是需要的,但有時,真實與誠信卻是第二位的,要服從第一位或者說要服從比真實與誠信更為重要的東西,就是說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
這個道理,凡中國人沒有不懂的。那就是:小家要服從大家,小事要服從大事,個人要服從集體,部分要服從全局……倘若前者與后者發生矛盾怎么辦呢?那就要棄前者而取后者了,哪怕是不真實不誠信也罷。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不真實不誠信反倒是合乎道德的。
把不真實不誠信合理化,并納入道德系統,使之成為符合道德的一個規矩和規范,在中國,至少已有了兩千多年。兩千多年前,孔子作《春秋》便立下了這個規矩,即所謂“春秋筆法”。其中之一,便是“要為尊者諱”。而所謂“諱”,就是不真實不誠信。
比方說吧,你爸爸偷了人家的東西,你是應該揭發呢還是應該隱瞞呢?揭發當然是真實是誠信,但這個時候的真實與誠信卻是犯了忌諱,犯了“為尊者諱”,因此,做子女的是不應該揭發的。就是說,你不揭發雖然是不真實不誠信的,但卻是盡了孝道因此是合乎道德的。
然而,倘若是換了一種情況,那就要另當別論了。比方說你父親背叛了朝廷,那么,你是應該揭發呢還是應該隱瞞呢?你當然應該揭發而不應該隱瞞,因為這一回就要用上“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盡孝服從盡忠”了。這一回你要是隱瞞了,那就是你也背叛了朝廷要與你父親同罪,而你揭發了你父親則屬“大義滅親”,這才是合乎道德的。
我曾多次寫過文章,說咱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易”。“易”就是變化。用在這里,就是用在是否要講究真實與誠信的問題上,我們就可以再一次看到“易”這個東西的神奇了。
面對偽作和贗品,堅守誠信才是堅守高尚與善良。否則,對于他人和社會,無疑是一種傷害。從道德的層面上來說,以犧牲真實與誠信來表現高尚與善良,其結果必然是既不真實不誠信,也不高尚不善良,因為在道德的范疇里,它們個個都具有同等的價值。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