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偶然經(jīng)過 你不要踹它腳
□ 梁志賓

宋朝民間將貓稱為“天子妃”,它源起于一段悲傷的唐宮往事。唐高宗李治寵妃蕭淑妃受武則天迫害,被打入冷宮,削為庶人。被囚之初,蕭良娣發(fā)下毒咒說:“愿阿武(則天)為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則天既驚且怒,便在宮中立了一道禁貓令,以防“天子妃”蕭良娣復活。蕭淑妃的話能令武則天如此恐懼,原因說來也巧,因為武則天生肖屬鼠。
貓兒亦與大宋的鳳冠與皇位的歸屬有聯(lián)系。它們在宋朝有數(shù)個別稱,以“貍貓”和“貍奴”最為常用。宋孝宗趙昚被立為太子,還真托了一只貍奴的福。紹興二年尚無子嗣的趙構年歲漸高,為了延續(xù)大宋國祚,便詔令官員在宗室中征選十名七歲以下的童子,作為太子的備選。這十人入宮后,從中又選出了二人。這兩個宗子一胖一瘦,趙構較中意較胖的那個,就賜給瘦子300兩銀子,遣他回家。瘦子還未走出殿門,趙構卻喚他回來,因為他又動搖了。趙構讓他們叉手并立:倏然間,一只貓從他們跟前晃過。胖子飛起一腳,將這搗亂的貓?zhí)邔㈤_去。這腳也踢碎了胖子的太子夢。趙構板著臉說:“貓兒偶然經(jīng)過,有必要踹它腳嗎?你為人如此輕率,安能執(zhí)掌國璽?”于是,胖子被送走,瘦子留宮。這位不踢貓的孩子就是后來的孝宗皇帝趙昚。
依功能,宋代的貓可分為“捕鼠之貓”與“不捕之貓”。不難揣知,平民養(yǎng)的貓多是捕鼠之貓。但隨著國人生活的日益富足,只供玩的不捕之貓也日益增多。飼養(yǎng)者多是社會的上層精英。在南宋的官僚貴人府中,流行養(yǎng)一種黃白相間的寵物貓“獅子貓”。
秦檜那個受封“崇國夫人”、小名“童夫人”的孫女丟過一只獅子貓。秦府責令臨安府必須在限期之內(nèi)尋回“寶貓”。期滿,臨安府的官使仍未破案。為使秦小姐消氣,他們就將臨近秦府的居民——拘來問審,并擬讓一名武官充當替罪羊。臨安知府心生惻隱,央求秦府的一個受寵小人,替活受罪的人們向秦小姐求情。經(jīng)連番懇求,童夫人才不再深究此事。
宋高宗時期發(fā)生過一起關于貓的奇案。家住杭州北門外西邊小巷的孫三:每日都趕早出門,四處兜售熟肉。忽有一日,一只拖著繩子的貓從孫三家里躥出,孫婆飛也似的從后緊追,將它抱回室內(nèi)。鄰居們見了都嘖嘖嘆奇,那貓渾身深紅,它的尾巴、貓爪、胡須亦是烈火般的赤紅色。此后,孫三家有奇貓的傳言便不脛而走。一名有權勢的宦官想買下這貓進獻皇上,就派人和孫三接洽。孫三不肯割愛。當宦官開出300貫的天價時,孫三流著淚,將愛貓交到宦官派來的人手上。宦官盡心喂養(yǎng)調(diào)教,欲待它馴服后,再送進宮。才過幾天,貓毛逐漸褪色,僅過半個月,紅貓就變成渾白色的家貓。宦官得知自己上當了。此時,孫三夫婦早已攜款潛逃!孫三的騙術并不高明,他只是用染麻繩的法子,將白貓染成了“紅貓”。
乞貓是中華的古老民俗,今日的廣東局部地區(qū)仍有此俗。人們想要得到一只貓,例須用魚、鹽等食物向貓主人交換,而不是花錢購買。陸游一生作詩近萬,其中即有多首愛貓詩。他多次以鹽為“聘禮迎請小貓。陸游家有名可考的家貓有兩只,詩人根據(jù)它們的體貌,將它們?nèi)∶把﹥骸焙汀胺郾恰保⒁髟娤噘洠湟粸椤兜秘堄诮逡匝﹥好畱驗樽髟姟罚?/p>
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
薄荷時時醉,氍毹夜夜溫。前生舊童子,伴我老山村。
在陸游眼中,雪兒不是平凡的貓兒,而是他前生的書童,陪伴閑居孤村的他度過今生的桑榆暮景。
晚年的陸游遭罷官,成了一名自耕農(nóng),光景亦時好時壞。他自己受苦不要緊,卻不愿讓貍奴隨他吃苦。陸游在《贈貓》詩中,向貍奴傳達了他的歉意:
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貓是陸游的老友,它們相從陸游踏遍南宋的殘山剩水,陪著陸游一直到老。
(摘自《風雅宋:宋朝生活圖志》)